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向新而行,向质图强

东营何以厚植“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东营不断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点击查看原图
        全国炼油能力最大的地级市,全国重要的橡胶轮胎生产基地、石油装备制造基地、高端纳米级电子陶瓷材料生产基地……对东营这样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工业城市来说,工业是东营的底气,也是机遇所在。

  近年来,东营市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发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塑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东营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优化企业服务中心服务体系,提升“一件事一次办”“跨域通办”服务效能。

  今年,为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东营在学习借鉴上海、重庆等地营商环境创新举措基础上,迭代出台了营商环境5.0版工作方案——《东营市营商环境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加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行动计划》对2024、2025年两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进行了谋划,提出,2024年年底前,政企沟通、“2110”企业诉求快速办理机制更加健全、成为常态,帮助经营主体解决一批难点堵点问题,推出一批具有东营辨识度的改革品牌,整体工作保持全省前列水平。

  东营开展“千名干部进企业、百个部门进工地”“四上企业”大走访、营商环境进园区等活动,主动下沉服务,摸实情、解难题、送政策,去年以来累计帮助企业解决诉求问题800余个。建立企业诉求“2110”接诉即办机制,将解决或服务确认时间压减到10个工作日以内,实现企业诉求全闭环快速办理,累计受理企业诉求7178件,按时办结率、合理诉求满意率均居全省前列。

  全市集成运行涉及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务场景219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成为新常态。建成市县乡三级实体化的线下企业服务中心,开设“营商汇”线上数字平台,提供集成式、一站式服务,受理审批事项5万余件、为企帮办2万余次,做法入选“全国政务服务百佳实践案例”。

  聚力精简办事流程,“拿地即开工”审批压减至3个工作日,“验登用合一”改革缩减投产审批30天。建成177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294个社会化政务服务合作网点,搭建“东好办·视频办”平台,447项政务服务事项“入驻”平台办理,打造覆盖市县镇村四级的一体化“视频办”服务体系。

  同时,东营推出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多元供地模式,津潍高铁东营段项目从合卷上报到国务院批复仅用时70天,弹性供地做法被自然资源部肯定。全省首个完成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释放4万余亩发展空间,满足总投资209.94亿元的25个项目需求。

  深化金融辅导服务,辅导企业2038家,解决融资需求637.59亿元,2023年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增长23.89%。出台“人才金政”40条,对到东营就业创业的人才,最高给予56万元补贴、100万元公积金贷款,深化人才引领“四链”融合发展,连续6年实现青年人才净流入。

  为护航企业发展,东营出台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设立“项目警长”354名,率先在全省公安机关形成“一项目双警长”,靠上保障重点项目,累计挽损2.3亿余元。成立全省首家市级人民调解中心,累计调解案件5000余起、协议金额近20亿元。

  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近日,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蓝湾新材料公司聚丙烯酰胺生产车间,叉车来回穿梭,工人紧张忙碌。“隔壁就是配套商,80%的原料可通过管道实现园区内‘隔墙供应’,极大降低了成本。”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自建设之初,就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瞄准芳烃、乙烯、丙烯、碳四四大产业链,细化17个延伸方向,加快打造多层级产业循环体系。

  “链”上发力蓄势突破。东营市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随着各级“一链一策”加强项目谋划、精准招引、龙头培育、集群打造,进一步延伸拉长补齐了产业链条,增强了发展动力和后劲。

  各“链长”带领梳理产业图谱,与“链主”等骨干企业共同研究谋划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定期调度推进项目建设。2023年全年实施总投资1216亿元的96个重点产业链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23.7%。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各“链长”亲自带队外出开展产业链招商,洽谈推进了一批重点产业链项目,去年全年重点产业链新签约项目219个、签约金额1745亿元。

  深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聚焦八大标志性产业链,2023年新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20个,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5项,转化科技成果145项,研发首台套技术装备17个,增幅居全省首位。24人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入选数量历年最多。以数字经济攻坚突破年为牵引,大力推进数实融合,新培育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试点示范90个。

  建立“链主”企业培育机制,遴选36家重点培育,国瓷公司、维远化学等4家企业入选省首批制造业领航企业。实施优质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对300余家重点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幅居全省首位,省级“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增幅均超过100%。

  40万吨ABS树脂一体化、300套海洋水下生产系统、30万吨电解液、120万千瓦海上风电机组总装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 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长15.9%,全产业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建成全省首个光伏制氢示范项目,下线全市首台碱性水电解槽制氢装备,氢能产业实现从无到有快速崛起……目前,全市链条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增添动力。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在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东营市也没有忽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石油炼化、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了“老树发新芽”。

  日前,在位于东营高新区的山东科瑞油气装备有限公司的超高压压裂车生产车间,工人们正为即将交付的超高压压裂设备做着最后的维护保养工作。“这套设备在原有功率强劲、成熟可靠兼容性强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安全性,可满足大排量和高压力施工需求,为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提速增量。”该公司生产项目部部长张营说。近年来,科瑞油气在分段压裂技术上持续攻关,通过新一代超高压压裂车对页岩储层进行“体积改造”,先后攻关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为端牢能源饭碗提供了坚强保障。

  东营高新区,是东营市石油装备企业集聚区。目前,区内从事石油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及内外贸的企业超过500家,产品发展到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覆盖能源勘探、钻井、测录井、采油、修井增产、地面工程等完整产业链,产品服务输出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省首批“雁阵形”产业集群,在全国、全球高端石油装备领域挺起了山东制造的“脊梁”。

  主打降低滚动阻力与提升耐磨性能的液体黄金轮胎、几乎不产生噪音的电动汽车专用轮胎……前不久,这些“身怀绝技”的轮胎在第十四届中国(广饶)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上精彩“亮相”。“世界轮胎看中国,中国轮胎看山东,山东轮胎看广饶”,广饶县是全国子午胎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橡胶轮胎出口基地,素有“轮胎之都”之称。从华盛橡胶、金宇轮胎、兴源轮胎到永盛橡胶……优秀轮胎企业在这里集聚,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集群效应,成为广饶县激发新动能的发展缩影。

  东营市还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在石油装备、橡胶轮胎等领域,东营市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品服务输出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聚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全市上下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助推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当前,东营市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态势强劲,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加速跃升,2023年主要指标走在全省前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7%,居全省第1位;规上工业营收突破万亿元大关,工业投资增长23.8%。今年一季度,东营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增速居全省第2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1个、1.2个百分点。东营市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