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足迹

——感天动地的人生故事
《谷文昌传》作者:史怀宝
点击查看原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的苦学,谷文昌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谷文昌非常高兴,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又多了一条腿。”“多了一条腿”后,谷文昌下基层更勤了。东山的山山水水,留下他踏实的足迹,田间地头,闪动着他勤苦的身影。
  
  每逢大风的日子,他和通讯员朱振凤、朱财茂或技术人员林志成、林嫩惠,顶着呼啸的风沙,不辞辛苦地前去探风口、查沙丘。据吴志成回忆,当时,谷文昌背着一个黄帆布包,斜背着一把战争年代的军用水壶,戴着风镜,扛着自制的量尺、风向标等,被风从十几多米高的坡顶吹倒甚至吹下来是常事。
  
  饿了,谷文昌他们就打开随身携带的发白的帆布包,里面装着笔记本和干粮,他们坐在沙滩上就着老咸菜啃窝窝头;渴了,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水壶喝上一口。谷文昌饥一顿饱一顿地风餐露宿,再加上早年的生活磨难,他慢慢落下慢性胃病和肺病的病根。
  
  就这样,飞扬的风沙中,从苏角山到澳角山,从亲营山到南门湾,谷文昌的足迹踏遍了东山岛的四百二十一个山头,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和运行轨迹详细记录下来,他带领大家在全岛探风口,查沙丘,测风速,走村串巷,与村干部、老农甚至乞丐促膝长谈,终于弄清,东山岛东南角受风沙最严重的白埕、山口、湖塘三个大队结合部的赤山,是岛上的“风口”“沙喉”,要战胜风沙,必须先扼住它们。
  
  在综合一年多调研成果的基础上,谷文昌领导制定出“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治沙战略方案。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向千百年来的风沙发起主动进攻。
  
  打着呼哨的狂风中,谷文昌带领全县群众、机关干部、驻岛官兵等十几万人在当时东山县十几个风口处同时摆开了战场。希望以澎湃的激情,战天斗地的气概,大兵团群众作战,打垮千百年来的风沙灾害。
  
  谷文昌犹如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高瞻远瞩,指挥全局,与大家一起挥汗如雨,一起深挖沟,挑土担沙,一起吃住在风口,一道道沙堤慢慢增高,经过四十多天的大干,经过几十万个劳动日的奋战,他们在全县几个风口处,筑起三十九条两米高、十米宽的拦沙堤,总计两万两千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