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
连续两年登顶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主榜)榜首

山东协和学院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山东协和学院校园一角


山东协和学院官方网站


招生就业处微信公众号

山东协和学院创建于1993年,坐落于山东省省会济南,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校和山东省民办本科高等教育“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首批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首批绿色学校、首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
2023年至2024年,山东协和学院连续两年登顶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主榜)榜首,校友会2023、2024中国民办大学排名第4位,连续4年荣膺6星级“中国顶尖民办大学”殊荣,连续3年荣膺6星级“中国顶尖应用型大学”殊荣;校友会中国医药类民办大学连续4年排名榜首,在山东省省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中,连续3年位居同类院校第一名。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东宁
医文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山东协和学院占地面积119.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245 万余册。现开设普通本科专业41个,普通专科升本科专业32个,普通专科专业27个,形成了医学、文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
截至目前,山东协和学院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8项,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70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139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3个;学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1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6项、省级项目380项。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建有10个省高校科研团队、7个省高校科研平台,共有254项科研教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设计、教学方案或实验项目等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注重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广泛参与。以研促教、以教促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25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获得科研成果奖1109项;授权专利686项,软件著作权888项。
学校是山东省首批实行学分制的民办高校。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管理,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口腔医学、音乐学为5年),弹性修读年限为3—6年;专科专业标准学制为3年,弹性修读年限为2—5年。实施学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选课、制定学习计划、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及实习就业等。
学校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建“新视觉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中德栋梁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18个产业学院。与齐鲁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海信集团、京东物流、中国重汽集团、潍坊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潍坊智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博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148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12家单位共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企业委托项目257项,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53个。
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超90%
山东协和学院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3D虚拟情景化综合实训平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智能计算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众创空间,山东省企业实训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学校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4 个、省级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4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9门,省级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
多年来,山东协和学院始终把提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被中国教育协会和中国教育发展促进会评为“全国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
实施关爱工程,用心用情育人
近年来,山东协和学院充分发挥关工委作用,大力实施“关爱协和”工程,探索形成了聚焦一个任务、夯实三大基础、实施四项工程的“134”关爱工作模式,促进了青年师生成长成才。学校关工委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关工委主任王桂云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学校党委坚持把关爱工作纳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统筹推进。党委领导重视关爱工作。结合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组织班子成员学习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学习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相关文件要求,深刻领悟关爱工作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增强关爱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按照“抓党建、把方向、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学校1536党建工作体系,实施“党建引领”“凝心铸魂”“关爱协和”“灯塔党校”“榜样星光”“青蓝行动”系列工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真正把关爱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融入立德树人大思政体系。并把关爱工作纳入抓基层党建工作考核、精神文明创建和日常检查督导范围,列入干部述职、岗位竞聘和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统筹部署实施,同步检查考评,确保关爱工作在学校各级落地落实。
学校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各二级单位设分委会,党总支书记担任主任、“五老”骨干担任副主任,班级设学生关爱工作员,形成了“校、院、班”三级关爱工作体制。以校内老教授、校外模范人物为骨干,分类组建“五老”队伍。根据“五老”服务意向、优势特长和兴趣爱好,成立21个“五老”报告团、关爱工作团、红色宣讲团等志愿服务团组,开展各类关爱活动。制定《山东协和学院关工委章程》,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2项制度,建立组织计划、安排布置、调度推进、检查督导、考核讲评、落实奖惩等工作机制,做到年度有计划、阶段有安排、工作有推进、落实有配档、事后有讲评,使关爱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学校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济青路6277号(郭店校区)
山东省济南高新区临港街道温泉路5688号(遥墙校区)
招生热线:
0531-88795666
0531-88795777
2023年至2024年,山东协和学院连续两年登顶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主榜)榜首,校友会2023、2024中国民办大学排名第4位,连续4年荣膺6星级“中国顶尖民办大学”殊荣,连续3年荣膺6星级“中国顶尖应用型大学”殊荣;校友会中国医药类民办大学连续4年排名榜首,在山东省省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中,连续3年位居同类院校第一名。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东宁
医文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山东协和学院占地面积119.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245 万余册。现开设普通本科专业41个,普通专科升本科专业32个,普通专科专业27个,形成了医学、文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
截至目前,山东协和学院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8项,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70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139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3个;学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1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6项、省级项目380项。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建有10个省高校科研团队、7个省高校科研平台,共有254项科研教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设计、教学方案或实验项目等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注重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广泛参与。以研促教、以教促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25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获得科研成果奖1109项;授权专利686项,软件著作权888项。
学校是山东省首批实行学分制的民办高校。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管理,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口腔医学、音乐学为5年),弹性修读年限为3—6年;专科专业标准学制为3年,弹性修读年限为2—5年。实施学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选课、制定学习计划、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及实习就业等。
学校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建“新视觉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中德栋梁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18个产业学院。与齐鲁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海信集团、京东物流、中国重汽集团、潍坊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潍坊智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博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148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12家单位共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企业委托项目257项,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53个。
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超90%
山东协和学院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3D虚拟情景化综合实训平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智能计算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众创空间,山东省企业实训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学校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4 个、省级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4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9门,省级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
多年来,山东协和学院始终把提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被中国教育协会和中国教育发展促进会评为“全国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
实施关爱工程,用心用情育人
近年来,山东协和学院充分发挥关工委作用,大力实施“关爱协和”工程,探索形成了聚焦一个任务、夯实三大基础、实施四项工程的“134”关爱工作模式,促进了青年师生成长成才。学校关工委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关工委主任王桂云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学校党委坚持把关爱工作纳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统筹推进。党委领导重视关爱工作。结合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组织班子成员学习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学习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相关文件要求,深刻领悟关爱工作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增强关爱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按照“抓党建、把方向、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学校1536党建工作体系,实施“党建引领”“凝心铸魂”“关爱协和”“灯塔党校”“榜样星光”“青蓝行动”系列工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真正把关爱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融入立德树人大思政体系。并把关爱工作纳入抓基层党建工作考核、精神文明创建和日常检查督导范围,列入干部述职、岗位竞聘和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统筹部署实施,同步检查考评,确保关爱工作在学校各级落地落实。
学校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各二级单位设分委会,党总支书记担任主任、“五老”骨干担任副主任,班级设学生关爱工作员,形成了“校、院、班”三级关爱工作体制。以校内老教授、校外模范人物为骨干,分类组建“五老”队伍。根据“五老”服务意向、优势特长和兴趣爱好,成立21个“五老”报告团、关爱工作团、红色宣讲团等志愿服务团组,开展各类关爱活动。制定《山东协和学院关工委章程》,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2项制度,建立组织计划、安排布置、调度推进、检查督导、考核讲评、落实奖惩等工作机制,做到年度有计划、阶段有安排、工作有推进、落实有配档、事后有讲评,使关爱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学校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济青路6277号(郭店校区)
山东省济南高新区临港街道温泉路5688号(遥墙校区)
招生热线:
0531-88795666
0531-8879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