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大学再转专业可行吗?
“别管专业,先选好学校,专业可以进去了再转。”每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和家长都抱着这样想法,为了能稳稳当当进入心仪的大学,选了不那么喜欢的专业。今年,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在发布2024年招生政策时,都提到了入学后实施“零门槛”转专业,引发诸多关注。那么,先进校再换专业到底靠不靠谱?哪些人更适合转专业呢?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多所“985”官宣“转专业自由”
近期,武汉大学召开2024年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闻发布会,宣布从2024级学生开始,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此前武汉大学本科生在大一下、大二下各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2022年,该校有580名学生转入新的专业,成功率为62%。
上海交通大学也自今年起全面放开转专业,充分尊重学生进校后的二次选择机会,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均可申请转专业,有多次转专业机会。
今年,中国政法大学调整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将法学专业接受学生转入的比例由原来的5%提升为10%。北京大学取消了“转出的人数原则上不超出该年级总人数20%”的限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不设转专业次数限制,其中,中国农大允许学生在转专业申请时填报2个志愿学院和4个志愿专业。北京科技大学除了外语类保送生、体育生等,其他本科生在大一和大二学年末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各专业对转出人数和学生成绩排名不设限。
就在不久前,同济大学也官宣,2024年升级推出一系列具有“同济特色”的招生新政策和人才培养新举措,确保学生进校后得到高质量个性化培养,如学校转专业政策持续落实“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的原则,进校拥有7次对专业作出抉择的机会,更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
有学校提供12次选择机会
在此之前,全国还有多所高校宣布了类似更加灵活的本科转专业政策。2023年5月,吉林大学宣布放开转专业限制,每人有12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在复旦大学,“零门槛”转专业政策从2004年就已实施,作为制度性规定,学校要求每个院系每年开放20%的名额用于接纳转专业的学生。
作为全国转专业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每年都有约1000人成功转专业。以2023年的招生介绍来说,该校在学生入校后有四次选择专业的机会:第一学期开学,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参加各类实验班选拔;第一学期末,学生可申请在全校范围内转专业;第四学期末,学生可申请在学科大类内转专业;到了大三年级,学生可第四次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公认的转换专业最容易的学校,以“100%自由转换专业”而著称。学生有多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且转换专业不需要另行考核,之前学习的通修课学分也可以得到新的专业承认,因此不需要延长学制,几乎都能够四年如期毕业。
“零门槛”该如何理解
越来越多的高校为学生提供“自由恋爱”的探索,让学生与专业之间进行更具契合度的匹配。不过,也有声音担心,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不尽相同,因此如果全面放开转专业,录取分低的专业转向录取分高的专业,可能会有失公平。
对此,记者梳理发现,虽然专业“转出”的限制在不断放宽、政策灵活度更高、可选择次数更多,但零门槛转专业并非学生想转就一定能转成功,因为通常“转入”的专业是有一定“门槛”的。
有些高校在发布招生方案时就明确表示,所谓的“零门槛”,是指转出零门槛,各专业对转入人数都有比例限制或必须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开放名额,以确保教学质量不会因此下降。例如,2023年起全面放开转专业限制的吉林大学,虽然学生拥有多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但学校也规定,大二转专业的时候需要降一级,降到大一重新学。
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申请转出时每次可以选择两个志愿,且不限制学积分排名,甚至不限制挂科门数。但转入专业会对人数及考核进行把控,并结合申请学生学术志趣、综合能力等进行客观公平的考核,且每年每个学科会有接收上限。
哪些人更适合转专业
2005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提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2017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
其实,转专业并不是新世纪的产物。“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高考被录入了清华大学中文系,后面立志要科学救国,经过刻苦学习,才转入了物理系。由此可见,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扎根生长,才是转专业政策的意义所在。兴趣是驱动个人学习成长的核心因素,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也为学生提供“试读”机会,帮助学生确定专业选择。
很多学生在志愿填报时因为条件限制或成绩等原因填报或调剂至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转专业的本质是对匹配的纠错,开放转专业就给了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学习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兴趣使然能促进学生在喜欢的专业上的深度学习。
不过,“转专业自由”不能成为不断去“试错”的机会,切忌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也不要单凭借主观的兴趣去选择。学生在做出转专业的决定之前,一定要对准备转入的专业以及行业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并结合对自身条件的考量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多所“985”官宣“转专业自由”
近期,武汉大学召开2024年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闻发布会,宣布从2024级学生开始,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此前武汉大学本科生在大一下、大二下各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2022年,该校有580名学生转入新的专业,成功率为62%。
上海交通大学也自今年起全面放开转专业,充分尊重学生进校后的二次选择机会,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均可申请转专业,有多次转专业机会。
今年,中国政法大学调整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将法学专业接受学生转入的比例由原来的5%提升为10%。北京大学取消了“转出的人数原则上不超出该年级总人数20%”的限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不设转专业次数限制,其中,中国农大允许学生在转专业申请时填报2个志愿学院和4个志愿专业。北京科技大学除了外语类保送生、体育生等,其他本科生在大一和大二学年末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各专业对转出人数和学生成绩排名不设限。
就在不久前,同济大学也官宣,2024年升级推出一系列具有“同济特色”的招生新政策和人才培养新举措,确保学生进校后得到高质量个性化培养,如学校转专业政策持续落实“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的原则,进校拥有7次对专业作出抉择的机会,更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
有学校提供12次选择机会
在此之前,全国还有多所高校宣布了类似更加灵活的本科转专业政策。2023年5月,吉林大学宣布放开转专业限制,每人有12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在复旦大学,“零门槛”转专业政策从2004年就已实施,作为制度性规定,学校要求每个院系每年开放20%的名额用于接纳转专业的学生。
作为全国转专业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每年都有约1000人成功转专业。以2023年的招生介绍来说,该校在学生入校后有四次选择专业的机会:第一学期开学,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参加各类实验班选拔;第一学期末,学生可申请在全校范围内转专业;第四学期末,学生可申请在学科大类内转专业;到了大三年级,学生可第四次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公认的转换专业最容易的学校,以“100%自由转换专业”而著称。学生有多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且转换专业不需要另行考核,之前学习的通修课学分也可以得到新的专业承认,因此不需要延长学制,几乎都能够四年如期毕业。
“零门槛”该如何理解
越来越多的高校为学生提供“自由恋爱”的探索,让学生与专业之间进行更具契合度的匹配。不过,也有声音担心,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不尽相同,因此如果全面放开转专业,录取分低的专业转向录取分高的专业,可能会有失公平。
对此,记者梳理发现,虽然专业“转出”的限制在不断放宽、政策灵活度更高、可选择次数更多,但零门槛转专业并非学生想转就一定能转成功,因为通常“转入”的专业是有一定“门槛”的。
有些高校在发布招生方案时就明确表示,所谓的“零门槛”,是指转出零门槛,各专业对转入人数都有比例限制或必须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开放名额,以确保教学质量不会因此下降。例如,2023年起全面放开转专业限制的吉林大学,虽然学生拥有多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但学校也规定,大二转专业的时候需要降一级,降到大一重新学。
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申请转出时每次可以选择两个志愿,且不限制学积分排名,甚至不限制挂科门数。但转入专业会对人数及考核进行把控,并结合申请学生学术志趣、综合能力等进行客观公平的考核,且每年每个学科会有接收上限。
哪些人更适合转专业
2005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提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2017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
其实,转专业并不是新世纪的产物。“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高考被录入了清华大学中文系,后面立志要科学救国,经过刻苦学习,才转入了物理系。由此可见,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扎根生长,才是转专业政策的意义所在。兴趣是驱动个人学习成长的核心因素,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也为学生提供“试读”机会,帮助学生确定专业选择。
很多学生在志愿填报时因为条件限制或成绩等原因填报或调剂至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转专业的本质是对匹配的纠错,开放转专业就给了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学习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兴趣使然能促进学生在喜欢的专业上的深度学习。
不过,“转专业自由”不能成为不断去“试错”的机会,切忌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也不要单凭借主观的兴趣去选择。学生在做出转专业的决定之前,一定要对准备转入的专业以及行业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并结合对自身条件的考量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