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幼儿教育岂能“催熟”?

        情感教育不是任性而为的“过家家”。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成长的摇篮,让孩子们理解婚姻的意义、学习尊重和关爱,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活动都应遵循幼儿教育和成长规律,要以“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为原则,呵护好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不该以成人思维将孩子们过早推向成人的世界。
  
  近日,吉林长春新区北湖大象幼儿园的一场“儿童婚礼”引发关注。视频显示,该幼儿园门口挂着“吾园有喜 一起吃大席”的红色横幅,现场还有“囍”字剪纸、红色礼桌、红毯等。男孩们穿着白衬衣,手拿捧花敲门“接亲”,女孩们穿着裙子,戴着头纱“拦门”讨红包,之后男孩女孩在“囍1314”的字样下拍照,最后一起吃席。
  
  针对这场“婚礼”,有人认为,孩子还小,也不懂得婚姻是什么意思,举办这样的活动没有多大意义;有人认为,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参与这种事情,容易导致孩子早熟;还有人认为,幼儿园举办这样的活动,不过是为了招生宣传而已,其出发点就错了;更多的人认为,可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以便保护自己,但是婚姻这样的事情还是需要“晚点再说”。
  
  对此,园方负责人解释,“举办这场婚礼仪式是征得家长同意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度过婚姻敏感期,引导他们在择偶、社会交往等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婚姻敏感期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发展阶段。从这个角度来看,园方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但问题在于,通过举办婚礼仪式来达到这一目的是否恰当?婚礼是成人世界的一种仪式,包含了爱与责任等多重意味。而幼儿园的娃娃只有3—6岁,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童真童趣时期,为他们举办极具成人化的“集体婚礼”,看着更像是一场盛大的“过家家”。孩子们在其中虽然玩“疯”了、开心了,但实际上很难领悟这一仪式背后的深层含义。
  
  事实上,孩子的心智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他们需要在不同的阶段中逐渐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形成健全的情感和认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模仿和角色扮演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前提是这些角色和活动必须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
  
  没有真正关乎责任、情感的教育,只是简单地模仿成人世界,会让孩子们误以为婚姻是一场不必负责的游戏,而非一种需要承担责任、付出努力的长期关系。此外,“拦门讨红包”、横幅上“一起吃大席”等细节,可能也会给孩子们传递错误信息,让其误以为婚姻是一种物质交换,而非情感的结合。这种误导可能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更何况,有些问题根本不可能回避:“新郎”“新娘”们是如何配对的?这场“集体婚礼”之后,孩子们未来该如何称呼“婚礼”中的对方?难道互称“老公”“老婆”吗……试问,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这样的“婚礼游戏”究竟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
  
  情感教育不是任性而为的“过家家”。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成长的摇篮,让孩子们理解婚姻的意义、学会尊重和关爱,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活动都应遵循幼儿教育和成长规律,要以“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为原则,呵护好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不该以成人思维将孩子们过早推向成人的世界。
  
  说到底,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认知方式,“催熟”式教育,显然忽视了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和成长节奏。长春新区北湖大象幼儿园的这一尝试引发了我们对于幼儿教育方式的思考。在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时,我们应当更加谨慎,确保教育内容和方式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