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山东省实验中学 将学科建设转化为育人优势,为学生发展赋能

创新学科思维,让课堂“活”起来

“学科教学”转化成“学科育人”,让学生爱学、学会
点击查看原图
学生走进高校,将课堂搬进大学实训室
点击查看原图
        去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首批省级特色高中名单,山东省实验中学榜上有名。近年来,学校依托省级学科基地,以数学学科为支撑,以“星级教研组”建设为抓手,推进“打造优质团队、构建课程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四位一体的学科综合建设,截至目前,已有九大学科入选省、市级学科基地。作为省内高中学校的“佼佼者”,教学教研辉煌的战绩绝不仅停留在荣誉墙上,而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源动力,并将传统的“学科教学”转化成“学科育人”,让老师会做、会教,让学生爱学、学会,以特色化、高品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以生为本构建“特色”课程资源
  因材施教探索“三引”教学模式

  对高中生来说,数理化都是比较难学难懂的科目,刷题的枯燥无味会让不少学生知难而退。“听不懂、学不会、做不下去了……”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其对理科产生兴趣?如何让课堂“活”起来?这是各学科老师不断探寻、求解的问题。“学生的‘痛点’表现出来了,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改改了。”省实验中学东校副校长范海沛对记者说。在她看来,传统的“填鸭式”课堂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听课需求,于是,乘着全省推动普通高中以特色学科培育为主的东风,学校率先在数学学科“破冰”,因材施教,以“生”“动”课堂教学观为引领,探索“三引”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样板。中心校区数学学科主任潘洪艳告诉记者,每当她在课堂上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们两三分组展开激烈讨论,甚至有时争执得面红耳赤,潘洪艳却从不忍心制止打断。因为在她眼中,这是青春最美的样子。“我们实现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让课堂充满思考的力量。当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了学科的‘好玩’之处,深度学习也便在课堂真实发生了。”

  在四位一体的学科综合建设中,多元化、体系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是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支撑。学校鼓励每个学科构建自己的课程群,以丰富的学科课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目标。学校将课程群与资源库整体设计再亮新名片,课程与文化融合再上新台阶,校本与社团互补再添新机制,经过全新的梳理与重构、传承与创新,学校形成了以生为本的特色课程体系。

  学科社团和校本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载体,是学科课堂的延伸,学校围绕着数学学科开设了“数学文化”“数学建模”“数学跨学科”“几何画板”等校本课程,创建了数研社、“七桥九章社”等数学社团,每年举办“数学博学之星挑战赛”,开展“π节”数学嘉年华主题教学活动,邀请高校数学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有了特色活动的加持,学生不再对冰冷的数字和枯燥的公式“敬而远之”,相反,他们将其与美术、音乐、语文等学科融合,变成了情景剧、油画、音符。东校区数学学科主任张蕴禄说:“数学并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与生活的联系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只有让学生聚焦生活中的数学,才能体会到数学之美,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学科基地“家族”不断“扩容”
  多学科创新教研各美其美

  经过不断地探索推进,统筹实施,2021年,数学学科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普通高中学科基地。但作为省内知名重点高中,一门强势学科并不能代表学校真正的实力。于是,在数学学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启“复制”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在“粘贴”过程中改革创新,找到了适合自己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学科品质不断升级。比如,物理学科以“课程研发”为中心组建“伙伴团队”、构建“大物理课程群”的教研思想和扎实有创造性的主题活动,成立了“线上教育”“竞赛辅导”“校本开发”等形式多样的教师互助伙伴团队,打破校区、年龄界限,让有专业特长的老师充当核心,鼓励有相关兴趣爱好的老师在其周围聚集进行智慧碰撞,共同成长。

  化学学科的“云团队”教研模式也推动课堂改革颇有成效。化学教研组组长汲晓芳向记者介绍,传统课堂教学多依赖教师经验,很多老师认为有些知识只要多讲几遍,学生就一定能掌握。实际上,看似热闹精彩的课堂未必是学生收获最大的课堂,必须要有专业理论支撑,从学生的所需出发去备课教学,才是最有效的。为此,化学组的每一次“云团队”教研,虽然不受地域、时空等条件限制,但大家遵循的核心理念是“眼中有人、心中有术、手中有法”,并凝炼出“研·教·学·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大数据的支持,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现在课堂已由原来的“对话式”变成有真实情境的教学,这就要求老师设计教案时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要有学生活动和深度思维。“我们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不能只盯着成绩优异的学生,要让大家觉得学习有意思,还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不能形成假思维。”汲晓芳说。

  自2021年数学学科成功登榜后,语文、数学随后又入选第一批市级学科基地;物理、技术入选第二批市级学科基地。今年1月初,学校再传喜讯,英语、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五个学科又成功入选第三批市级学科基地。至此,共有九大学科在学科基地建设的荣誉墙上熠熠闪光。脚步从未停歇,“实验人”还将朝着更高的目标继续登攀。

  教师专业提升反哺高效课堂
  “双高联合育人”成果显著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自我的实践反思、专家的专业引领和同伴的互助合作。课程与资源梳理、课程与文化融合、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的互补等成为学科赋能高效课堂的有效延伸。受益者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

  东校物理教师王成磊入职3年,带着高三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每次参加物理组的集体教研,对他来说都是一次自我蜕变。“第一年我们只是跟听,就像学生时代上课一样,认真记笔记,观看老教师们的示范课等。后来,老教师们会主动让青年教师进行展示,提炼备课重点,开展头脑风暴,即便第一次带高三毕业班,我也无所畏惧,因为在我身后有整个物理教研组的加持。”王成磊说。前不久,在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23年全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王成磊荣获山东省二等奖。另有7名青年教师喜获山东省一等奖。

  青年教师成长之快,之好,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更说明了学校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视。通过“菁莪工程”“登攀杯”校级优质课评比、“星级教研组”建设等举措,让越来越多像王成磊一样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登上更高的舞台。

  如今,学校积极打造“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教育赋能环境,成为济南市唯一的教育部双新示范校。一个个科研型学科团队不断涌现,各学科教师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省市名师、教学能手、拔尖人才不断增多; 多个课题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擦亮了学校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的金字招牌。此外,学校还参与省内外各级各类的对口帮扶、优师送教、学科研讨、跨校教研等活动,共享学科建设经验。

  除了校内自我优化提升,学校还积极与高校对接,架起高中课堂与高校课堂的“连心桥”。目前,学校与山东大学联合设立“山东大学创新实验班”,成为“山东大学创新人才培育基地”; 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实验班”等。“双高联合育人”工作向纵深迈进,不断结出硕果。

  山东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方奎明表示,学校将以入选首批特色高中为契机,推动特色学科、特色队伍、特色文化、特色机制汇聚融合,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实现素养导向、形成强大合力,以特色化、高品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