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大自然,济南还有好去处
30个自然教育基地或自然观察径场所加快建设



自然教育让人们在大自然中慢慢探索、揭开答案

想知道柏木的“欢喜冤家”有谁,鸟类的歌声里传达着怎样的情绪吗?大自然的奥秘无穷多,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2024年是济南市自然教育基础年,济南计划在全市建设30个自然教育基地或自然观察径场所,通过引入文化创意型生态科普教育,引导市民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们在大自然中,一点一点地去探索、揭开答案。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实习生 张泽旭
没有围墙的森林博物馆
如果用打开一本绘本的方式打开山林,会是怎么样的?在济南佛慧山景区,从北入口向上,不远处,就有这样一处地方。在这里,不仅可以用读绘本的方式认识森林,而且还是“裸眼3D”效果的,闻得到草木芳香,听得见悦耳鸟鸣,能近距离观察破茧成蝶全过程的同时,还能体验亲手探索的乐趣。这里就是今年新建成的佛慧山自然教育基地。
据介绍,作为全市自然教育基地的示范,佛慧山自然教育基地依托佛慧山丰富的自然本底资源,重点打造了一座“没有围墙的森林博物馆”。其中,泉城山林自然观察径是自然教育核心活动场地,以“济南市民的第一堂林业常识课”为主题,设置了4个户外森林小课堂,3个自然观察岛和数十个科普解说点,市民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免费VR讲解。如果走过这条小径,还能亲自探索36种森林经营生态现象。
比如,70年前佛慧山的造林环境是什么样的?在自然观察小径上,身边可见的大岩石和路面上的小碎石就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样子,一侧还摆放着最初造林用的锄头,以及展板上的老照片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告诉大家答案。年轮中都藏着哪些秘密?展台上摆放了五根不同的树桩,一旁的科普板上不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还提示大家看一看年轮的厚度、颜色,试着数一数年轮的个数,让知识在生动形象的实践中被消化吸收。抚育森林为什么也要砍伐树木,有哪些千奇百怪的砍树理由?“鸠占鹊巢”到底说的是谁?侧柏“精英”如何养成?通过触摸、观察、聆听,或是翻卡片,或是拆盲盒,都被绘声绘色地讲了出来。
不一样的“研学课堂”
此外,自然教育基地内还特设了“研学课堂”的室内场馆,把自然资源由室外引入室内,定期开展科学研究、自然文创和文化沙龙等活动,由来自山东高校的科研人员给出专业的解答,带领着大家一起探索大自然。
“自然教育应该让大家在书本之外认识大自然,爱上大自然。”济南市林场高级工程师张浩全程参与基地建设,在他看来,知识不应该拘泥于课本与课堂,而应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让书本上的知识一项一项变得更具象,“在自然教育基地中,大自然中有什么我们就讲什么,希望大家在游玩的过程中,唤起探索自然的本能欲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和难忘的记忆。”
打造自然教育特色路线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获悉,济南将2024年定为自然教育基础年,旨在依托生态资源,通过建设自然教育基地、打造自然教育特色路线、研发自然教育课程和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大力发展自然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此,2024年,济南将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泉城,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深挖人文历史底蕴和区域品牌特色,积极探索推进自然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建设首批30个自然教育基地或自然观察径,着力打造10条自然教育特色路线,研发10套自然教育特色课程,组织开展60项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宣教活动,全力构建结构合理、系统协调、衔接配套、覆盖全面的自然教育体系,努力将济南建设成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沉浸式体验
“自然教育”乍一听好像是个“新鲜词汇”,其实它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只不过,如今在城市里,这种原生态自然观察的体验似乎越来越少见。
“自然教育就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参与体验为主要方式,引导人们认知和欣赏自然、理解和认同自然、尊重并保护自然,最终达到实现人的自我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相比具有相似性的科普教育和环境教育,自然教育关注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环境、教育、科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和方法,融合自然观察、自然体验、自然笔记、自然游戏等多种形式,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重新激发大家对自然与世界的热情与好奇心,最终实现人的自我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实习生 张泽旭
没有围墙的森林博物馆
如果用打开一本绘本的方式打开山林,会是怎么样的?在济南佛慧山景区,从北入口向上,不远处,就有这样一处地方。在这里,不仅可以用读绘本的方式认识森林,而且还是“裸眼3D”效果的,闻得到草木芳香,听得见悦耳鸟鸣,能近距离观察破茧成蝶全过程的同时,还能体验亲手探索的乐趣。这里就是今年新建成的佛慧山自然教育基地。
据介绍,作为全市自然教育基地的示范,佛慧山自然教育基地依托佛慧山丰富的自然本底资源,重点打造了一座“没有围墙的森林博物馆”。其中,泉城山林自然观察径是自然教育核心活动场地,以“济南市民的第一堂林业常识课”为主题,设置了4个户外森林小课堂,3个自然观察岛和数十个科普解说点,市民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免费VR讲解。如果走过这条小径,还能亲自探索36种森林经营生态现象。
比如,70年前佛慧山的造林环境是什么样的?在自然观察小径上,身边可见的大岩石和路面上的小碎石就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样子,一侧还摆放着最初造林用的锄头,以及展板上的老照片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告诉大家答案。年轮中都藏着哪些秘密?展台上摆放了五根不同的树桩,一旁的科普板上不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还提示大家看一看年轮的厚度、颜色,试着数一数年轮的个数,让知识在生动形象的实践中被消化吸收。抚育森林为什么也要砍伐树木,有哪些千奇百怪的砍树理由?“鸠占鹊巢”到底说的是谁?侧柏“精英”如何养成?通过触摸、观察、聆听,或是翻卡片,或是拆盲盒,都被绘声绘色地讲了出来。
不一样的“研学课堂”
此外,自然教育基地内还特设了“研学课堂”的室内场馆,把自然资源由室外引入室内,定期开展科学研究、自然文创和文化沙龙等活动,由来自山东高校的科研人员给出专业的解答,带领着大家一起探索大自然。
“自然教育应该让大家在书本之外认识大自然,爱上大自然。”济南市林场高级工程师张浩全程参与基地建设,在他看来,知识不应该拘泥于课本与课堂,而应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让书本上的知识一项一项变得更具象,“在自然教育基地中,大自然中有什么我们就讲什么,希望大家在游玩的过程中,唤起探索自然的本能欲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和难忘的记忆。”
打造自然教育特色路线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获悉,济南将2024年定为自然教育基础年,旨在依托生态资源,通过建设自然教育基地、打造自然教育特色路线、研发自然教育课程和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大力发展自然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此,2024年,济南将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泉城,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深挖人文历史底蕴和区域品牌特色,积极探索推进自然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建设首批30个自然教育基地或自然观察径,着力打造10条自然教育特色路线,研发10套自然教育特色课程,组织开展60项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宣教活动,全力构建结构合理、系统协调、衔接配套、覆盖全面的自然教育体系,努力将济南建设成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沉浸式体验
“自然教育”乍一听好像是个“新鲜词汇”,其实它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只不过,如今在城市里,这种原生态自然观察的体验似乎越来越少见。
“自然教育就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参与体验为主要方式,引导人们认知和欣赏自然、理解和认同自然、尊重并保护自然,最终达到实现人的自我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相比具有相似性的科普教育和环境教育,自然教育关注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环境、教育、科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和方法,融合自然观察、自然体验、自然笔记、自然游戏等多种形式,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重新激发大家对自然与世界的热情与好奇心,最终实现人的自我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