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起步区整合村庄资源释放发展活力
解锁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

大棚内的忙碌景象

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共110个,占比36.3%;20万元至50万元的村共116个,占比38.28%……从2023年底的数据可以发现,近年来济南起步区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近日,起步区多个村居整合利用村庄资源,释放了新的发展活力。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子葶
建设高温大棚,带动农民增收
在起步区太平街道小栏村高温大棚内,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玉博正仔细检查西瓜的成熟情况。“高温大棚里的西瓜别看个头小,但是口感好、皮薄瓤甜,由于上市早也能卖出更好的价格。”吴玉博表示,高温大棚内的小西瓜4月中上旬就能上市销售,去年最高零售价达到了12元一斤,按照一年种植三茬估算,一座占地2.2亩的高温大棚年收益接近10万元,是普通低温大棚的四到五倍。
当前,小栏村已建成10座高温大棚。据悉,每座育苗大棚可育苗约35万株,这些作物苗除了供给周围村庄外,主要销往济南市济阳区、章丘区和聊城市等地。小栏村西瓜种植和育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10座高温大棚的建设。“建设高温大棚需要连片的土地,村里当时具备项目落地的条件。”吴玉博介绍,早在2020年该村便回收了闲散土地对外发包,并积极推广土地集约化管理模式,全村目前已托管土地400亩、流转土地220亩。
耕地托管运营,“小田变大田”
土地、生物等要素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济南起步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提升田园综合效益,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太平街道太平管区老肖家村内,化肥减料增效“三新”技术模式示范区的展板正矗立在连片的麦田北部。太平管区党总支书记孙连勇介绍,示范区包括起步区两个街道15个村,共2.5万亩。连片规模化种植是开展示范的前提条件,作为这15个村之一的老肖家村,目前已实现全村1400余亩耕地全部托管运营。
“过去家家户户种小田,现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帮着村民种大田,村民只需要操心播多少种子、施多少肥,具体干活都由合作社来。”老肖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肖立祥表示,如今村里常住人口约是以前的三分之一,很多在外就业的年轻人也不愿让老人继续种地,为此该村全面实行托管运营,目前除喷洒除草剂这一环节外,小麦种植管理均由合作社开展。
“小田变大田”带来的是农业生产的降本增效。据介绍,通过合作社,老肖家村与多家农业公司建立联系,种子、化肥、耕地、灌溉等价格都要低于市场价,综合来看,每亩地每年可节省成本200—300元。肖立祥表示,土地流转有时会面临地价低了村民收入少、地价高了承包公司难以经营的情况,土地托管则是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村民自负盈亏,这样村民心里就更踏实了。
近日,老肖家村采用GPS定位方式对全村土地原有格局进行定位和数据留存。今年麦收后该村将以每家一整块地的形式,进一步整合分散间隔的土地,并结合起步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生产道路、灌溉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
2024年,起步区将在太平、孙耿街道启动3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科技推广工程等方面。
盘活土地资源,激发发展活力
去年11月份,大桥街道冯塘村采取“党支部牵头、村集体参与、村民收益”发展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成立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村集体资产。据了解,全村共确定430名村民,每人以每股1万元入股,共筹集注册资金430万元。
“村里有不少闲置荒地、社区沿街门头房等资产,通过成立股份制公司,我们将社区沿街门头房出租,同时还开发出190余亩闲置荒地进行土地流转。”冯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立昌表示,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截至今年1月底,冯塘村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收入56万元。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子葶
建设高温大棚,带动农民增收
在起步区太平街道小栏村高温大棚内,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玉博正仔细检查西瓜的成熟情况。“高温大棚里的西瓜别看个头小,但是口感好、皮薄瓤甜,由于上市早也能卖出更好的价格。”吴玉博表示,高温大棚内的小西瓜4月中上旬就能上市销售,去年最高零售价达到了12元一斤,按照一年种植三茬估算,一座占地2.2亩的高温大棚年收益接近10万元,是普通低温大棚的四到五倍。
当前,小栏村已建成10座高温大棚。据悉,每座育苗大棚可育苗约35万株,这些作物苗除了供给周围村庄外,主要销往济南市济阳区、章丘区和聊城市等地。小栏村西瓜种植和育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10座高温大棚的建设。“建设高温大棚需要连片的土地,村里当时具备项目落地的条件。”吴玉博介绍,早在2020年该村便回收了闲散土地对外发包,并积极推广土地集约化管理模式,全村目前已托管土地400亩、流转土地220亩。
耕地托管运营,“小田变大田”
土地、生物等要素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济南起步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提升田园综合效益,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太平街道太平管区老肖家村内,化肥减料增效“三新”技术模式示范区的展板正矗立在连片的麦田北部。太平管区党总支书记孙连勇介绍,示范区包括起步区两个街道15个村,共2.5万亩。连片规模化种植是开展示范的前提条件,作为这15个村之一的老肖家村,目前已实现全村1400余亩耕地全部托管运营。
“过去家家户户种小田,现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帮着村民种大田,村民只需要操心播多少种子、施多少肥,具体干活都由合作社来。”老肖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肖立祥表示,如今村里常住人口约是以前的三分之一,很多在外就业的年轻人也不愿让老人继续种地,为此该村全面实行托管运营,目前除喷洒除草剂这一环节外,小麦种植管理均由合作社开展。
“小田变大田”带来的是农业生产的降本增效。据介绍,通过合作社,老肖家村与多家农业公司建立联系,种子、化肥、耕地、灌溉等价格都要低于市场价,综合来看,每亩地每年可节省成本200—300元。肖立祥表示,土地流转有时会面临地价低了村民收入少、地价高了承包公司难以经营的情况,土地托管则是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村民自负盈亏,这样村民心里就更踏实了。
近日,老肖家村采用GPS定位方式对全村土地原有格局进行定位和数据留存。今年麦收后该村将以每家一整块地的形式,进一步整合分散间隔的土地,并结合起步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生产道路、灌溉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
2024年,起步区将在太平、孙耿街道启动3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科技推广工程等方面。
盘活土地资源,激发发展活力
去年11月份,大桥街道冯塘村采取“党支部牵头、村集体参与、村民收益”发展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成立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村集体资产。据了解,全村共确定430名村民,每人以每股1万元入股,共筹集注册资金430万元。
“村里有不少闲置荒地、社区沿街门头房等资产,通过成立股份制公司,我们将社区沿街门头房出租,同时还开发出190余亩闲置荒地进行土地流转。”冯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立昌表示,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截至今年1月底,冯塘村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收入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