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深山火车站的坚守与蝶变

点击查看原图
正是有了苗山站工作人员的守护,这座深山小站才得以安全畅通
点击查看原图
        在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的深山中,藏着一座火车站——苗山站,只有一趟绿皮小火车从这里经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看到,这里没有人流不息的热闹场面,只有车站行车室的电话铃声和呼喊应答声,在空旷的站台回声不断。苗山站里,绿色植被虽不丰富,但胜在错落有致,生机盎然。

  在铁道大弯道的山坡下,一排平平无奇的站房排列在那里,十年如一日地注视着唯一会经过的绿皮小火车。今年43岁的车站站长王建刚和他的8名同事便在这里工作,他们为守护铁路而来,与深山朝夕相处,守护着列车和乘客的安全。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佳宁

  逢雪天半个月出不去车站

  “在这里工作,最难以克服的是孤独。”苗山站的车站值班员董成云回忆,1989 年3 月,18 岁的董成云来到苗山站当了一名扳道员。此后,他从扳道员、助理值班员一路干到车站值班员。35年来,董成云从没有离开过苗山站。

  山里冷,一场大雪能让他们半个多月出不去。董成云清晰地记得当时刚进山的那一天,和他一起分配到车站的1名女职工,在火车上看着相连的隧道、大桥、山沟,神情非常失落和迷茫。“当年,交通极不方便,最近的公共汽车站距离苗山站2公里,公共汽车经常晚点,每逢下雪,车上不来就停开了。”

  记者了解到,苗山站坐落于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辖区内,距离中心城区36公里,隶属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兖州车务段管辖。车站原来有货运装车业务,主要是当地特产河沙、石子等。鼎盛时,车站上有职工20多名。2003年,由于货运数量锐减,车站停办了货运业务,大部分职工离开了深山,仅剩下9名男职工坚守伸向远方的铁轨。老站舍内,悬挂的济南铁路局先进中间站的牌匾见证着深山车站守望者们曾经的辉煌。

  从自己种菜到用餐补助

  “现在好多了!‘村村通’进山了,虽然回家也得两个多小时,但是起码有了盼头。”“是啊,不仅是交通条件改善了,我们落伍的行车设备也进行了升级大改造。”车站值班员张晓光接过了话茬。

  张晓光口中的“落伍”设备是苗山站的色灯电锁器联锁设备和手摇电话,自1973年建站以来,一直使用。在2008年开始的电气化改造中全部升级为微机联锁设备,半山坡上,狭小黑暗的行车室也搬迁进了山下新建的宽敞的新行车室,三面环山的铁道大弯道里终于有了不一样的风景。

  那些年,由于车站远离城市,早些年,生活用的米、面、油等食材都是靠慢火车7053次小客车捎到站内。为解决吃菜难问题,前几任站长带领大家在后山的荒地上硬开出了一片小菜园,种茄子、豆角、生菜、西红柿等蔬果,从根本上解决了职工吃菜难的实际困难,实现了车站职工的自给自足,极大改善了职工的伙食质量。休班的职工会自觉来到园子里种菜、浇水、施肥,也打发了时光。站上还有个伙食小组,谁有空谁做饭,虽然条件艰苦些,但是这种同吃同做的工作氛围非常温馨。

  将小站的根扎进职工的心。“现在好了,为便于安全管理,兖州车务段成立区管站,苗山站划归莱芜站管辖,职工生活生产用品都归莱芜站派送,而且都有用餐补助,极大提高了职工们的生活质量。”来站检查工作的莱芜站站长蒲涛说道。“前几年,两个刚分来的年轻职工看到车站吃菜难,娱乐设施缺乏的状况,心里难以接受。如今,旧貌换了新颜,大家的心聚在一起了,工作起来更有干劲儿,安全生产更有保证了。”去年10月车间刚成立时,当了解到苗山站地处高寒山区,冬季结冰时间长,蒲涛便立即拿出有限的办公经费,将苗山站值班岗位上的床垫更换为加厚海绵垫。部分职工年龄较大,常见病较多,他建立小药箱服务点,增添糖尿病、高血压、感冒等常备药。他利用休班时间走家串户,熟知了所有职工的家庭现状。一旦哪一位职工有困难,他总是跑在前面嘘寒问暖。仅半年时间,他帮助了5名职工解决生活难、看病难和子女上学难等难题。

  “慢火车”研学传递“铁路温度”

  说话间,车站值班员孙爱民交完班正准备去模拟演练。王建刚介绍说:“孙爱民以执行作业标准高闻名全段,去年被兖州车务段评为十佳安全标兵,是这条支线唯一的一个。”

  如今,苗山站日均接发列车36列,2列客车。每接一趟列车,从接受指令、排列进路、确认信号到出务接车,每天重复动作上百遍。这些动作、口令,枯燥而单调,但大家从头到尾,做得一丝不苟,从来没有马虎应付。

  还有2年就要退休的助理值班员许言武执行起作业标准来从不打折扣。因站场改造,新车站行车室建在60米外的下坡下,接客车要远离行车室,不在监控下。他自觉拿起执法记录仪,有时车流密度大时,车站还保留车,列车两边各放置铁鞋和铁质防溜枕木,58岁的许言武手拿铁鞋、肩扛防溜枕木,有些吃力,但从来没有偷过懒。“我们车站两边都是下坡道,必须做到双防溜。如果不按章作业,还真放心不下,安全责任心不能丢。”许言武表示,在这个小站工作了近40年,早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有一天离开了,还真舍不得。“进站信号好,客车7054 次接近,1道接车。”伴随着车站值班员指令的下达,已经有点微微驼背的许言武身背电台、手持信号旗快速沿着水泥台阶走向站台。

  “车站坐落在古老的齐长城脚下,这里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 发生地。古文化底蕴丰厚,车站周边山景风光优美,适合旅游采风。”王建刚介绍,现在乘坐“慢火车”的乘客中,有60%以上是游客。不少人专程来体验乡间“慢”生活,昔日的“庄户列车”变成了“旅游列车”。蒲涛认为,近两年,研学热度风靡全国,苗山站可以精心设计研学踏青路线,积极宣传“慢火车”出行优势,推出“体验长勺小站”“坐着小慢车去郊游”等特色研学游活动,结合当地政府打造“长勺鼓韵、五彩苗山”旅游资源,让研学踏青团体近距离感受到“慢火车”的“铁路温度”。

  落日余晖下的群山里,苗山站的守望者们显得那么渺小,但甘于孤独、坚守岗位的精神使他们的形象高大起来。正是日复一日的默默守护,这座深山小站才得以安全畅通,既方便了沿途村民出行,又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