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孟一脉新甃甎平遥古城

明代孟一脉画像
点击查看原图
康熙年间的《平遥县志》
点击查看原图
山西平遥古城
点击查看原图
        ◎文/马文平
  
  山西省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是被联合国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保存最完整的县城。而现存的这座古县城,就是明隆庆至万历年间在此任县令的孟一脉新筑,并保留至今。

  《明史·孟一脉传》载:“孟一脉,字淑孔,别号连珠,东阿人,隆庆丁卯科举人,辛未进士。初授平遥知县,擢南京陕西两道监察御史。遣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守东兖道右参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通政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笔者在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小黄崖村孟宪军家中(孟一脉故居)见到了孟氏宗谱及明代孟一脉画像。画像传承者是孟一脉的第二十五代嫡孙孟宪军。该画像总高八十二厘米,宽五十厘米,孟一脉人身画像高五十五厘米,上部题跋为《明史》记载的孟一脉居官生平。据《孟氏祖谱》及《孟氏家族历代变迁史记》记载,孟一脉祖居山东邹县,是亚圣孟子第五十七代孙。其天祖孟惟之明初携全家迁至山东东阿县南谷镇(即今东平县旧县),孟一脉又从南谷镇迁小黄崖村(即现平阴县洪范池镇小黄崖村)。
  
  笔者在小黄崖村又翻看了光绪年间《孟子世家流寓支谱东阿支谱》,并对照明代《兖州府志》,清代康熙、道光年间《东阿县志》等史料均介绍了孟一脉生平。“生而聪慧,方在髫龄,即以古人自期许。稍长,益励志进修,以为圣狂之介超于一念,四入邑庠,为文辄出惊人语。隆庆丁卯,举山东乡试。辛未,成进士,授山西平遥令”。
  
  隆庆壬申(1572年)春,孟一脉到平遥任职。当时的平遥县为:“三晋疲邑,地瘠俗悍,军民错齿”。孟一脉到任后,见军民间纠纷不断,贪官、豪强及地方恶势力横行,致使社会不安定,有六万人逃亡在外。孟一脉“击断明决”,严明法纪,但他并不滥杀无辜,只“毙粮官六人”,“而奸滑敛迹”。社会稳定了,随之,他减免赋税,使百姓休养生息。又为增加百姓收入,组织三万民众,开垦土地八百余顷。并上书朝廷鼓励百姓开垦荒地,不到处流动。“一脉为政五载,积谷十万石”。使当地百姓生活丰裕,安居乐业。受到万历皇帝褒赏,民众拥戴。
  
  而孟一脉另一功绩,则是新甃甎平遥古城。此信息是孟氏同宗孟昭常先生给我的一本册子,介绍孟氏一族从邹县迁徙东阿县南谷镇及其分支情况,其中有一张碑照,碑前牌子上写有“孟侯新甃甎城记”碑简介,方知孟一脉在平遥筑城之事,但不知其具体内容。
  
  2023年2月28日,为全面了解孟一脉在平遥为政实绩,应孟一脉第二十五代嫡孙孟宪军之邀,与孟氏族亲雷庆云孟昭芹夫妇、孟宪代父子及表亲高玉柏、马荣弟到平遥古城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平遥,我们受到平遥县文旅局长范钱海先生的热情接待,又采访了平遥县文管所长,参观了平遥县廉政博物馆。范钱海局长带领我们边参观边介绍,他说,平遥古城虽始建于西周,但现在的砖城是明代平遥县令孟一脉最大的一次重新修筑,此前多为夯土城墙。范局长带我们来到东城门不远处的清虚观旁一块石碑前,说这块碑记载了当年孟县令在平遥筑城的经过。我久久凝望着这块平遥人为家乡先贤孟一脉的表颂碑,内心倍感亲切,又无比激动。但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碑文内容已难以辨认。范钱海局长又联系了平遥县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雷世静总经理,给我们看了康熙年间《平遥县志》艺文志中文章《孟侯新甃甎城记》,使我全面了解了当年孟一脉筑建平遥古城的经过。
  
  根据平遥县文管所任秋娟的文章《孟侯新甃甎城记》碑所记,该碑高497厘米,宽135厘米,厚35厘米,楷书,共14行。隆庆辛未进士孟一脉,别号连珠书丹,明按察使孝义祁泉梁明翰撰文。明万历四年(1576年)岁次丙子立石。碑文首先记载了西周宣王时,派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在此筑金陵城,始用夯土筑城墙。后魏太武时改为平遥。是“冀晋之要区也。第北去沙漠不千里,戎马易于蹂践”。千百年来常受北方民族袭扰。随之,碑文就记载并佐证了明嘉靖辛丑,辽兵攻陷平遥城后,毁坏了城池,孟一脉来此任县令后决心重新修缮平遥城而御外侵的历史事实。
  
  碑文中记载:“嘉靖辛丑,北寇辽沁径列营于东郊,隆庆丁卯攻陷石州(今山西离石县),復长驱于城(平遥)下。四野举火,烟焰烛天,秋夜暴寒,月明如昼。杀掠之惨,口不忍言,城中为之夺气,一时人情洶淘,城幾不保”。这时的平遥军民已丧失了勇气,人心动荡不安。士大夫及居民见被摧毁的城池,皆吵吵嚷嚷倡议修缮城池。通过丈量核算,见花费太多,就停止了。此时正值嘉靖皇帝组织大军征讨辽兵,使辽人讲和称贡,边疆安宁。人们贪图安逸,多年无人再提修缮平遥城之事。“隆庆壬申(1572年)春,孟公(一脉)来尹,茲土首阅城叹曰,尝闻莒渠邱公不修城池,使楚人浹辰克其三都”。孟一脉来到平遥任职,首次登平遥城查看,感叹城池残破,对随从讲了春秋时,巫臣见莒国渠丘城池破旧,劝渠丘公修城,被渠丘公懒政拒绝。不久,楚国伐莒,只十二天便被楚人连破渠丘、莒城、郓城三座城池的故事。并告诫人们不要放松警惕,因为平遥靠近边疆,以前屡被辽人侵犯,当下辽人虽然讲和纳贡,但是他们反复无常,不保证他们以后不复侵犯,所以,修缮平遥城的信心要坚定不移。“士大夫闻之,欣欣相告曰:“吾邑民社幸有主矣,遂率里巷父老诣县为请”。请求孟一脉重新修筑平遥城。孟一脉说,修筑县城也是我的心愿,我一定竭尽全力修筑好平遥城。于是,孟一脉开始逐步治理平遥。首先:“正纲纪,齐法度,抑豪强。集里甲啟尊经阁以兴学校,立旌善亭以劝民俗”。当年,由于贪官及地方恶势力横行,民不聊生,致使逃亡在外的有六万余人,孟一脉在平遥严明法纪,打击地方豪强及邪恶势力,但不滥杀无辜,仅杀罪大恶极的粮官六人,使社会安定。又兴办学校,以经书育人。并立“旌善亭”一座,在亭内张贴榜文,公布本地孝子贤孙、贞女节妇、良民好事等,从而达到教化民众之目的。使平遥县年内便“令行禁止,境内大治。公知民既信于我,而易使也”。此时,孟一脉见民众信任他,愿听命于他,便开始向总督方公、抚院沈公、按院贺公、守道孙公、巡道张公上书说明重新修筑平遥城之事。并委派县丞韩公并李公、主簿卜公、典史赵公负责监督管理,组织人丈量城墙尺寸,计算工费,构画房屋结构等,然后提税粮并集金一万五千三百多,招募民夫七千二百名,在南山开山运石,烧冶新砖,带领军民开始重新筑城。用砖包墙方式在原城墙基础上加厚并增高四仞(七米二),使城墙高达十米至今。又对前县令张公所砌城垛,县令岳公所建的敌台增高加厚,拓展规模,增加城堞等。于万历三年三月至丙子八月完工。使新筑的平遥城:“雉堞联延,楼橹矗峙,峻垣深隍,屹然长城天堑,有虎豹在山之势”。也就是现在的平遥古城状貌。修筑完城池,孟一脉又增强了保甲防卫力量及兵械,为防外寇入侵做好准备。
  
  碑文最后由衷称颂孟一脉重新修筑平遥城的功绩:“竭一心之经营,树万年之保障,厥功岂小補哉?视昔之城费城邢者同一嘉绩之不可泯者也”。意思是说,孟一脉在平遥城被辽兵摧毁后重新筑建平遥城的功绩,就像春秋僖公元年,齐桓公率领宋、鲁、曹等诸国救援邢国,赶走狄兵,又帮邢国迁址并为邢国筑城(在今山东聊城市西)的功绩一样不可磨灭。因此,刻碑以纪,让平遥的百姓世世代代赞颂孟一脉的功德并知其渊源。使后人看到此碑:“犹睹甘棠而歌召伯;仰岘山而思羊子。以识之永永不磨”。是说,后人看到孟一脉新甃甎的平遥城,就像看到春秋时以德治天下,体察乡间百姓之苦,常在甘棠树下处理民间诉讼,调解民间纠纷,受到百姓爱戴的召伯(周文王庶子)一样;也像西晋时襄阳百姓看到岘山碑就思念,见民众困苦,便减免赋税,鼓励百姓发展生产,受到人们拥戴的尚书左仆射、卫将军羊子(羊祜,山东新泰人)一样。孟一脉和他们的功德同样,永不磨灭。康熙年间《平遥县志*孟一脉》条也记载了他修筑平遥城的功绩:“孟一脉,东阿县进士,隆庆六年任。砖包城垣,万世永頼。”由此可见,平遥人们对孟一脉治理平遥和新甃甎平遥城给予了多么高的评价。

  《明史》和《东阿县志》还记载了孟一脉隆庆六年对文庙学等进行修缮:“学宫圮坏者,新之”。
  
  看了《孟侯新甃甎城记》碑,了解了孟一脉当年筑平遥城的事实经过,又游览了雄伟壮阔的平遥古城,由衷地为四百五十多年前家乡的先贤孟一脉在此筑城,并为世界保留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