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

涉海新质生产力构建加速

烟台的经海007号深远海智能化网箱 新华社发
点击查看原图
        商报济南消息 4月2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数说山东看发展”经济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海洋局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2023年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7018.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比上年增长6.2%。
  
  发布会上,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东表示,2023年,全省深入推进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海洋经济稳中提质,涉海新质生产力构建加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据自然资源部近期反馈,202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7018.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比上年增长6.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5%,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8%。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992.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36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662.6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5.8%、43.3%和50.9%。”张建东表示,全省海洋领域宏观政策持续显效,资源供给能力保障稳定,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面趋稳变强。

  “2023年,海洋产业体系持续完善,发展态势进中提速。”张建东介绍,我省海洋产业发展保持领先优势,全省15个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7620.4亿元,同比增长7.9%,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发展平稳,全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22.6亿元,同比增长0.5%。海洋相关产业支撑力度增强,全省海洋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6475.3亿元,同比增长7.0%。
  
  据了解,去年,在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千亿级海洋支柱产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2023年,全省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增加值均超过千亿元,共实现增加值4943.1亿元,同比增长9.9%,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64.9%,对全省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9%。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同时,我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建设崂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海洋领域创新团队,全省全职住鲁院士22人,海洋领域国家、省级领军人才突破4500名。”张建东表示,“十三五”以来,全省16项海洋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海洋领域的42.1%。
  
  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于明兵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省发改委将加强“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加快实施《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培育壮大海洋特色产业,到2025年全省海水淡化日产规模突破100万吨。同时,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海洋强省建设重点项目,加大要素赋能力度,确保尽快投产达效,为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及时总结推广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于明兵说。此外,省发改委还将持续强化人才融合赋能,制订新一轮《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实施细则》,持续做好蓝色人才专项项目遴选和评估工作。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全力助推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杨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