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心肺复苏术+AED,大学操场上再现抢救一刻

创新普及方式 构筑急救防线

红十字应急救护讲师为大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资料图)
点击查看原图
我省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
点击查看原图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超过55万,这意味着平均每天约有1500例患者因猝死离世,其中约90%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区域。近年来,有人用有“救命神器”之称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配合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成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人们在对施救者的英勇点赞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应急救护以及相关技术普及的问题。为了构筑急救防线,在相关培训教育和宣传推广上,山东作了不少尝试。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紧急抢救时刻

  3月30日早上6点25分左右,济南大学主校区大操场发生惊险一幕:一名中年男子在锻炼身体时晕倒在地。现场群众发现情况后及时联系了120与校医院,同时,现场热心人士马上开始了心肺复苏。校医院值班医生张晓婷与护士盛璐在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携带急救药品、设备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赶往现场。
  
  医护人员到达后当即评估生命体征,发现该男子呼之不应、濒死叹息样呼吸、颈动脉搏动消失,马上跪在地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打开并连接AED,AED第二次分析后建议除颤。经过除颤后,再次评估 该男子生命体征:血压为99/65mmHg,心率127次/分。随后医院医护人员也及时赶到现场,建立静脉通道后,转运至附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上午10点左右,该男子意识已恢复,状况良好。
  
  济南章丘区三年级小学生赵源堃,运用在学校红十字应急救护课堂上学到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挽救因荔枝核窒息的母亲,成为校园“最美救护员”;历城区救护员庞石磊一周内两次成功运用AED救护两名心跳骤停群众,成为群众身边的“急救英雄”……此前,遇到类似紧急情况运用急救知识成功施救的案例还有不少,通过培训和学习,急救知识已经越来越普及。
  
  以济南大学为例,据了解,该校是全国学校急救教育首批试点学校,自成立试点以来,学校统筹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以军训、急救日、新入职教师培训等重要节点为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急救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了广大师生自救互救能力。2023年该校与济南市中区红十字会签订了应急救护培训共建协议,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新生开学“第一课”,将急救教育内容融入学生教育教学。目前,双方已联合培训教职工、学生430人。此次对心脏骤停群众的成功施救,是对该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学校急救教育工作的一次检验。
  
  据济南市中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红十字会不断加强应急救护培训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覆盖,走出了一条以“博爱家园”为基本阵地,以应急救护培训为抓手,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采取“线上+线下+点单式,心肺复苏+个性化课程”的特色化培训形式,目前,辖区内近6万人参加了红十字会组织的技能培训,真正将应急救护技能送到需要的人身边、送到群众身边,形成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救”在身边新格局。

  不断推进AED布设

  在进行紧急施救的过程中,AED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健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发展院前医疗急救事业,保护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济南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去年12月18日,济南市委、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进行政策解读,《条例》规定轨道交通站点以及机场、客运车站、客运码头等交通枢纽应当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必要的急救器械、药品;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场馆、展览场馆、文化娱乐场所、养老机构、政务服务大厅、大型商场、景区(点)、大型工业企业等场所和单位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
  
  从一开始的仅在机场车站、商场等设AED到现在各场所单位布设AED400余台,同时利用户外大屏、办公楼电视屏和公交车载电视循环播放应急救护公益广告,发布济南市首张涵盖33个应急救护培训站点电子地图,省会济南在应急救护普及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上线电子地图

  今年1月25日,由省大数据局、省卫生健康委共同主办的山东省AED急救设备数据开放发布会在济南举行,标志着山东在全省层面进行AED布设。山东省AED急救设备电子地图正式上线,满足群众对AED急救设备点位的需求,也方便急救场景下群众快速查询、准确定位。
  
  AED到底有多大用处?专家指出,对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在心脏骤停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急救设备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可达50%以上。自《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公共场所应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设备以来,山东在多地进行了AED急救设备的采购、租赁和配置工作。
  
  自去年3月起,山东扎实开展AED急救设备数据采集、管理工作,截至今年1月,共汇聚全省AED急救设备数据3697条,实现了16市全覆盖。目前,全省AED急救设备数据已在腾讯地图、企鹅急救助手电子地图上标注呈现,将全省3697条AED急救设备数据的位置、状态、维护记录等结构化数据依法对外开放,打造全省AED急救设备数据“一张网”,守护群众健康。

  会用是关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急救知识普及程度的加强,大家对心肺复苏技术的重视和掌握程度也普遍提高,但很多人对AED自动除颤器却感到陌生,如何操作更是一无所知。还有人坦言面对一个陌生的事物,在紧急的状况下,可能也会因为过于紧张不会使用。
  
  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AED每10万人的配备数量仅0.2台,与国际标准的每10万人配置300台还有不小的差距。业内人士表示,AED普及最大的阻碍可能是资金和后期维护。据了解,一台AED的价格一般在1万元—3万元。如果每个公共场所都配备AED,需要一笔不小的支出。正常的AED只要使用一次,就要重新更换电极贴片,电极贴片的费用则要上千元。AED发挥作用靠的是内部蓄电池放电,而电池的寿命只有3年左右。即使一台AED 从未使用过,3年一过,就需更换电池,每块电池的均价也要超过千元。
  
  此外,还有人担心救人担责的问题。据了解,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济南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中,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因此这方面完全不需要有顾虑。而在操作上,普通公众在拿到AED后,按照机器的相关指示进行操作即可,不必过于紧张,目前AED非常安全,使用之后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创新普及方式

  记者从济南市红十字会了解到,实施应急救护综合能力提升一直是重点工作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济南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普及培训221万人次,救护员培训3.7万人次,是前一年的2.5倍。
  
  同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市教育系统救护培训工作五年规划。省内首创将救护培训课程纳入本科标准课程,计入高职院校正式学分。出台《关于在建筑行业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通知》,推动建筑行业持证培训全覆盖。为近千名公交司机开展救护员培训,并配备应急救护包,打造“流动的红十字救护站”。创新推进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救护技能培训、救护设施配置等工作。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取得明显成效。
  
  救护师资是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开展的基础性保障。如今,济南建立起了由198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高水平的救护培训师资队伍。开展推选“最美救护员”活动,及时发现、宣传成功的自救互救案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人参加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目前已有6名救护员被评为济南市“最美救护员”。不仅如此,济南市红十字会组建的队伍还代表省红十字会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获全国二等奖,取得山东省参加全国总决赛历史最好成绩。
  
  如今,红十字系统成为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推广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卫健委、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相关国家机关等都应当重视AED的配置与管理; 同时配合出台专项文件,根据人口密度和使用频率合理配置安装AED。构筑急救防线,仍需要各方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