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十亩园小学260余名学生开启春日研学
课堂搬进自然,行走中溯源家乡文化







学生们边走边体验,丰富的研学内容让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 本版摄影记者赵天羿

“我昨晚激动得都没睡好,早上不到6点就醒了。”4月12日,济南市十亩园小学二年级的260余名学生带着期待的心情踏上了春日研学的旅程。学生们来到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深入了解黄河流域文明起源、龙山文化的演进;寻访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庆,亲手制作了专属自己的陶碗,并刻上了自己的姓名;在明水古城,典雅庄严的建筑与丰厚的历史人文精神也让学生收获了别样体验。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探秘“考古圣地”
4500年前的生活是怎样的?那时的人们都用到了哪些生活器具?……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济南市十亩园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们来到了济南市章丘区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
红陶鬶、蛋壳黑陶杯……博物馆内珍藏的一件件历史器物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学生们得知,石器是远古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工具,磨制石器是相对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而言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而城子崖遗址正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城址。除了一件件器物,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还看到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了解了部落由散居到聚居的过程,煮粥做饭、打猎捕鱼……有学生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这些场景虽然也在书本中了解过,但是亲眼见到后印象更加深刻了,对于龙山文化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在平陵古城复原沙盘上,学生们仔细观摩,欣赏着古城规划和其建筑特色。
走到博物馆外,研学导师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城子崖考古文化发掘现场,虽然只是远观,但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了“中国考古圣地”的由来,对这个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有目的地独立自主发现并发掘的第一个史前遗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学生们表示,通过参观博物馆,自己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了深入了解,更对考古和历史文化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
走进陶艺世界化身“小匠人”
“刚才我们在博物馆也看到了很多陶器。”“我喜欢这个作品,我觉得不仅漂亮,而且很有文化内涵。”……走进张国庆黑陶博物馆,学生们就被应接不暇的黑陶作品吸引了过去,你一言我一语地探讨着。作为山东省级非遗项目龙山黑陶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国庆为学生们介绍了黑陶的特点和烧制过程,通过讲解,学生们还了解到刚才在城子崖博物馆看到的蛋壳陶杯,被誉为4000年前世界最精致之作,它完美地展现出了古人黑陶制作技艺之高,以及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要想复制这种蛋壳陶,对技艺的要求非常高。
“那么蛋壳陶能被复原吗?”“要多少度才能烧出黑陶啊?”“这么薄的作品,不容易碎吗”“黑陶用的泥土只有章丘才有吗?”……各式精美的作品引发了学生们的好奇,不禁发出了疑问,而张国庆也一一作出解答,并对烧制过程进行了讲解,从选土、浸泡、制泥到拉坯、刻花、烧制,学生们惊讶于黑陶制作的工序之复杂,但也了解到精工细作才能巧夺天工。
在对黑陶有了一定了解后,学生们在黑陶匠人的带领下来到了陶碗的制作现场,学生们人手一块陶泥,将陶泥放在拉坯机的转盘上,在中心位置慢慢按压,少量加水,不断修整形状和陶碗的边缘,一个陶碗就制作完成了,学生们将自己的姓名写在陶碗的碗底,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只属于自己的陶碗带回家,但张国庆告诉学生们,这些陶碗需要自然晾干,然后进行烧制,等烧制完成后会统一送到学校。
活动当天,学生们还体验到了刻花的过程,将十二生肖刻在笔筒上,再次描深纹路,学生们时而请教老师,时而低头专注创作,直呼“体验感拉满”“太有意思了!”
邂逅春光里的明水古城
北方的古典建筑与泉水形成的小桥流水相得益彰,典雅庄严的建筑与丰厚的历史人文精神交相辉映,吃过午饭,学生们来到了明水古城,参观了包括布坊、李清照故居在内的多个地点,感受到了别样的泉水文化、儒商文化和清照文化。
学生们来到了布坊,了解了布料的制作过程,一幅手工织就的《千里江山图》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纺织行业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号称明水诸泉之冠的百脉泉、传闻李清照曾在旁填词吟诗的漱玉泉、波光粼粼的金镜泉、水清透明、望去泉水幽深的墨泉……清澈的泉水和古建筑、自然景观形成了一幅和谐画面,学生们不时被身旁的景色吸引,更对泉城的文化底蕴有了切实的感触。
将课堂搬出教室,搬进博物馆、大自然,学生们边走边感受、边学习边体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家乡文化也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一日研学结束后,学生们带着满满收获踏上了返程之路,有学生表示,回家以后要将今日的所看、所思与父母分享,还要认真填写研学任务单,总结自己的收获与成长。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探秘“考古圣地”
4500年前的生活是怎样的?那时的人们都用到了哪些生活器具?……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济南市十亩园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们来到了济南市章丘区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
红陶鬶、蛋壳黑陶杯……博物馆内珍藏的一件件历史器物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学生们得知,石器是远古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工具,磨制石器是相对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而言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而城子崖遗址正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城址。除了一件件器物,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还看到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了解了部落由散居到聚居的过程,煮粥做饭、打猎捕鱼……有学生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这些场景虽然也在书本中了解过,但是亲眼见到后印象更加深刻了,对于龙山文化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在平陵古城复原沙盘上,学生们仔细观摩,欣赏着古城规划和其建筑特色。
走到博物馆外,研学导师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城子崖考古文化发掘现场,虽然只是远观,但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了“中国考古圣地”的由来,对这个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有目的地独立自主发现并发掘的第一个史前遗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学生们表示,通过参观博物馆,自己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了深入了解,更对考古和历史文化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
走进陶艺世界化身“小匠人”
“刚才我们在博物馆也看到了很多陶器。”“我喜欢这个作品,我觉得不仅漂亮,而且很有文化内涵。”……走进张国庆黑陶博物馆,学生们就被应接不暇的黑陶作品吸引了过去,你一言我一语地探讨着。作为山东省级非遗项目龙山黑陶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国庆为学生们介绍了黑陶的特点和烧制过程,通过讲解,学生们还了解到刚才在城子崖博物馆看到的蛋壳陶杯,被誉为4000年前世界最精致之作,它完美地展现出了古人黑陶制作技艺之高,以及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要想复制这种蛋壳陶,对技艺的要求非常高。
“那么蛋壳陶能被复原吗?”“要多少度才能烧出黑陶啊?”“这么薄的作品,不容易碎吗”“黑陶用的泥土只有章丘才有吗?”……各式精美的作品引发了学生们的好奇,不禁发出了疑问,而张国庆也一一作出解答,并对烧制过程进行了讲解,从选土、浸泡、制泥到拉坯、刻花、烧制,学生们惊讶于黑陶制作的工序之复杂,但也了解到精工细作才能巧夺天工。
在对黑陶有了一定了解后,学生们在黑陶匠人的带领下来到了陶碗的制作现场,学生们人手一块陶泥,将陶泥放在拉坯机的转盘上,在中心位置慢慢按压,少量加水,不断修整形状和陶碗的边缘,一个陶碗就制作完成了,学生们将自己的姓名写在陶碗的碗底,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只属于自己的陶碗带回家,但张国庆告诉学生们,这些陶碗需要自然晾干,然后进行烧制,等烧制完成后会统一送到学校。
活动当天,学生们还体验到了刻花的过程,将十二生肖刻在笔筒上,再次描深纹路,学生们时而请教老师,时而低头专注创作,直呼“体验感拉满”“太有意思了!”
邂逅春光里的明水古城
北方的古典建筑与泉水形成的小桥流水相得益彰,典雅庄严的建筑与丰厚的历史人文精神交相辉映,吃过午饭,学生们来到了明水古城,参观了包括布坊、李清照故居在内的多个地点,感受到了别样的泉水文化、儒商文化和清照文化。
学生们来到了布坊,了解了布料的制作过程,一幅手工织就的《千里江山图》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纺织行业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号称明水诸泉之冠的百脉泉、传闻李清照曾在旁填词吟诗的漱玉泉、波光粼粼的金镜泉、水清透明、望去泉水幽深的墨泉……清澈的泉水和古建筑、自然景观形成了一幅和谐画面,学生们不时被身旁的景色吸引,更对泉城的文化底蕴有了切实的感触。
将课堂搬出教室,搬进博物馆、大自然,学生们边走边感受、边学习边体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家乡文化也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一日研学结束后,学生们带着满满收获踏上了返程之路,有学生表示,回家以后要将今日的所看、所思与父母分享,还要认真填写研学任务单,总结自己的收获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