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感受诗情画意
济南市长清区长清湖实验学校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长清湖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实地考察、参观,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泉城文化
点击查看原图 清明时节雨纷纷,4月3日,虽然是绵绵阴雨天,济南市长清区长清湖实验学校四年级的学生们却满是兴奋与喜悦,因为今天他们将踏上由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策划的“诗情画意游泉城”研学实践活动,一路途经趵突泉、五龙潭、大明湖和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和手作等形式,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泉城文化。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见习记者 张柯
走出课堂,探索真正的“百草园”
在趵突泉景区,长清湖实验学校的学生们身穿校服,佩戴橙色棒球帽,安静有序地游玩观赏。“现场有哪位同学可以背一下李清照的诗词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在李清照纪念堂外,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从课本上学到的诗词,抑扬顿挫的背诵声引得路过游客驻足倾听。
“济南共有多少名泉?”“趵突泉是怎么形成的?”“漱玉堂的匾额是谁题名的?”孩子们拿着研学手册,一边观察一边聆听老师的讲解,每走到一处便对应着手册上的问题,经过片刻的思考后写下答案。“为什么趵突泉的‘突’少一点?”“漱玉泉和李清照有什么渊源?”一路上,孩子们不光学习知识,还会动脑提出问题,研学导师见状都会耐心做出讲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表达,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并将知识牢记在心。
四年级三班的王亦昕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他用保温壶在趵突泉内的一处指定地点装满了直饮泉水,想回家带给爸爸妈妈一起分享。“泉水喝起来比普通水要甘甜。”王亦昕说。
开拓视野,书本与现实相得益彰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四月虽不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大明湖畔却开满了白色的海棠,孩子们看到园区内的植物上挂有科普名牌,纷纷凑上前去阅读。“之前都是在课本上读到有关海棠花的诗句,今天终于见到真的啦。”四年级一班的董丰铭在队伍中说道。
从历下亭走到二郎庙,研学导师向孩子们讲述大明湖的“三大怪”,在一声声“原来如此”中,孩子们明白了大明湖“谜团”背后的科学原理。“原来大明湖里听不见蛙鸣也看不到蛇是因为水温的关系,湖里的水久旱不干是因为连着南部山区水源的缘故。”四年级五班的赵宣懿说。
孩子们观察着湖水,聆听着故事,呼吸着花香,一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师,那个铜像是什么?”“那是老舍先生,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济南的冬天’。”在听了“三怪”的故事后,大家陆续对周遭事物发起提问,有关于大明湖的,更有拓展延伸的,研学导师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都给予了详细的回应,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关于超然楼,孩子们对其的了解大部分停留在社交媒体上火爆的亮灯视频,隐藏在它背后的历史故事却很少有人知晓。四年级四班的任嘉怿表示,通过研学,他不仅知道了超然楼始建于元代,还知道超然楼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兴废,充实了他对济南建筑历史的认知。
创新实践,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在欣赏完泉城美景后,研学一行人来到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沉浸式体验山东省16地市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和非遗文化精品。
菏泽的牡丹堆绣、潍坊的风筝、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博山的琉璃……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复古场景中,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令孩子们目不暇接。
经过艺术品的熏陶,下面就轮到香囊制作环节。只见孩子们拿起一杯杯盛有玫瑰花干、茉莉花干、薰衣草干等香料的杯子,再把香料倒入药碾中前后滚动直至粉末状,在老师的帮助下,将香料粉末倒入一个白色的袋子中,再给光秃秃的袋子套上鲜美的外衣,一个提神醒脑的香囊就做好了。
四年级五班的韩梓睿表示,虽然之前和父母也来过这些地方,收获和体验是不一样的。
除了学生,老师们对这次研学的感触也极为深刻。四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谷晓彤对记者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研学路上不仅听,更是去感受去思考,万物都是学习大课堂,希望他们继续发现世间的美好。”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见习记者 张柯
走出课堂,探索真正的“百草园”
在趵突泉景区,长清湖实验学校的学生们身穿校服,佩戴橙色棒球帽,安静有序地游玩观赏。“现场有哪位同学可以背一下李清照的诗词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在李清照纪念堂外,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从课本上学到的诗词,抑扬顿挫的背诵声引得路过游客驻足倾听。
“济南共有多少名泉?”“趵突泉是怎么形成的?”“漱玉堂的匾额是谁题名的?”孩子们拿着研学手册,一边观察一边聆听老师的讲解,每走到一处便对应着手册上的问题,经过片刻的思考后写下答案。“为什么趵突泉的‘突’少一点?”“漱玉泉和李清照有什么渊源?”一路上,孩子们不光学习知识,还会动脑提出问题,研学导师见状都会耐心做出讲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表达,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并将知识牢记在心。
四年级三班的王亦昕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他用保温壶在趵突泉内的一处指定地点装满了直饮泉水,想回家带给爸爸妈妈一起分享。“泉水喝起来比普通水要甘甜。”王亦昕说。
开拓视野,书本与现实相得益彰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四月虽不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大明湖畔却开满了白色的海棠,孩子们看到园区内的植物上挂有科普名牌,纷纷凑上前去阅读。“之前都是在课本上读到有关海棠花的诗句,今天终于见到真的啦。”四年级一班的董丰铭在队伍中说道。
从历下亭走到二郎庙,研学导师向孩子们讲述大明湖的“三大怪”,在一声声“原来如此”中,孩子们明白了大明湖“谜团”背后的科学原理。“原来大明湖里听不见蛙鸣也看不到蛇是因为水温的关系,湖里的水久旱不干是因为连着南部山区水源的缘故。”四年级五班的赵宣懿说。
孩子们观察着湖水,聆听着故事,呼吸着花香,一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师,那个铜像是什么?”“那是老舍先生,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济南的冬天’。”在听了“三怪”的故事后,大家陆续对周遭事物发起提问,有关于大明湖的,更有拓展延伸的,研学导师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都给予了详细的回应,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关于超然楼,孩子们对其的了解大部分停留在社交媒体上火爆的亮灯视频,隐藏在它背后的历史故事却很少有人知晓。四年级四班的任嘉怿表示,通过研学,他不仅知道了超然楼始建于元代,还知道超然楼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兴废,充实了他对济南建筑历史的认知。
创新实践,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在欣赏完泉城美景后,研学一行人来到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沉浸式体验山东省16地市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和非遗文化精品。
菏泽的牡丹堆绣、潍坊的风筝、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博山的琉璃……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复古场景中,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令孩子们目不暇接。
经过艺术品的熏陶,下面就轮到香囊制作环节。只见孩子们拿起一杯杯盛有玫瑰花干、茉莉花干、薰衣草干等香料的杯子,再把香料倒入药碾中前后滚动直至粉末状,在老师的帮助下,将香料粉末倒入一个白色的袋子中,再给光秃秃的袋子套上鲜美的外衣,一个提神醒脑的香囊就做好了。
四年级五班的韩梓睿表示,虽然之前和父母也来过这些地方,收获和体验是不一样的。
除了学生,老师们对这次研学的感触也极为深刻。四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谷晓彤对记者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研学路上不仅听,更是去感受去思考,万物都是学习大课堂,希望他们继续发现世间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