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赋能精准麻醉,让镇痛与安全兼得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开启舒适化诊疗新模式

赵鑫在进行麻醉学科相关培训


手术中麻醉科医生实施超声引导下局部神经阻滞麻醉

传统印象中,治病、检查就意味着必须忍受疼痛,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舒适化诊疗”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围绕改善就医体验持续发力,将舒适化诊疗新模式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麻醉科医生就是其中的“主力军”。随着相关技术逐渐应用于麻醉,医院麻醉科医护团队已由幕后走向台前,不仅能为高难度、高精尖手术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还实现了向“确保患者就医舒适化”的拓展升级。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一场“轻松”的髋关节手术
“我现在不疼、不晕,除了伤口不能动之外,其余没有什么影响,刚刚还刷了会短视频。”近日,王女士(化名)做完了髋关节手术。彼时,距离她髋关节手术下手术台仅仅过去了3个小时。
为王女士主刀的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副主任殷庆丰介绍,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关节,而且是承重关节,损伤后对日常生活存在较大影响,通过微创手术对早、中期病程进行治疗,可有效提升生活质量,也可避免后期关节置换。“在手术室和麻醉科的帮助下,团队长期贯彻‘舒适化髋镜理念’,并以术前无尿管,术中无会阴柱及X线透视,术后无疼痛、无寒战、无呕吐为目标,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舒适、安全、愉悦地完成诊疗过程。”
据了解,与麻醉医生通力配合,科室相关手术采用局部综合镇痛措施,基本达到术后患者腿能动但基本不疼痛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局部综合镇痛措施除了传统的镇痛泵外,还有一种技术叫做局部神经阻滞,就是我们做哪个部位的手术,这个部位归哪一块神经管,经常疼痛在哪个部位,就拿超声找到那根神经或者那块肌肉,麻药打到局部去。”
超声设备为麻醉医生赋能
“患者术前除了关心手术的成功与否,最担心的就是疼不疼,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患者在围手术期舒适轻松地进行诊疗。”赵鑫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从事麻醉工作30年,他见证了麻醉技术的革新与应用。“特别是超声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专业的应用,麻醉医生不仅在手术室,还走向门诊和病房,在舒适化诊疗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
麻醉科医生往往被誉为“幕后英雄”,一台手术能否开展、如何开展,患者能否快速康复,往往取决于麻醉医生的术前评估和麻醉方案。赵鑫介绍,麻醉有时也需要采取联合麻醉的方式,这样能够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提高麻醉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他们的方案中经常会用到超声引导下的局部神经阻滞。“比如泌尿外科的膀胱部位手术,防止内收肌的收缩,我们可以选择全麻或者椎管内麻醉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对于高龄的髋部手术患者,我们可以选择椎管内麻醉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这样既达到了止痛的效果,又不影响患者的循环。”
超声诊断仪还可用于麻醉?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而目前,局部神经阻滞已经在麻醉科广泛应用。“比如经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通常我们都是用手来找到臂丛神经的所在位置,但是像肥胖的患者麻醉医生无法触及到患者的肌间沟位置或是遇到儿童恐惧不配合也很难完成这一操作。”赵鑫告诉记者,过去在盲穿的情况下,位置和剂量多靠经验,并且需要患者有异感及时告诉麻醉医生,以便能够确定麻醉的准确性,“并且这种盲探方式,我们通常都是选择一点法给药,这样的话,药物只是在臂丛神经的一个部位集聚,可能会有一些神经不被阻滞,导致麻醉效果的不完善。在超声诊断仪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臂丛的解剖结构,看到针尖所到达的位置,这样就会减少对动脉的损伤,而且可以逐个将各个神经阻滞,使麻醉效果达到完善,而且药物能更快地发挥作用。”
无痛技术让检查更舒适
舒适化诊疗就是让患者在安全及舒适的状态下进行医学检查和治疗,是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基础上追求诊疗的舒适化与人性化,它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感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悦感、无痛感和无恐惧感。站在麻醉科医生的角度,赵鑫认为舒适化诊疗就是要无痛、安全、舒适。
长期以来,手术室是麻醉医生的主战场。随着“舒适化诊疗”的普及,手术室外麻醉成为麻醉医生又一重要阵地。赵鑫介绍,如今麻醉医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分娩镇痛、无痛胃肠镜检查与治疗及气管镜检查与治疗、介入手术、口腔舒适化医疗、儿童特殊检查等工作中,大大减少患者就医诊疗时的不适体验,提高了医疗安全及患者满意度。以胃肠镜检查为例,传统的胃肠镜常伴有剧烈的疼痛和不适感,导致大家谈“镜”色变,望而却步。随着无痛胃肠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更加热衷于这种“舒适”、有效的检查和治疗,其中,麻醉医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痛胃肠镜是通过使用静脉麻醉引起中枢镇静,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而实现的,这大大提高了患者检查的舒适感,也让胃肠镜检查更加顺利地进行。”
良好的术后镇痛不仅让患者舒适,还可促进术后康复。赵鑫介绍,超声引导下的局部神经阻滞还可以做一些术后镇痛,“例如胸科手术的患者在全麻苏醒后,由于手术位置特殊,患者术后不敢呼吸,甚至会造成患者呼吸抑制,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在术前选择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达到术后止痛的效果。而且术后药效能持续两三天。”
舒适化诊疗的“主力军”
近日,济南79岁的刘奶奶在楼梯间不慎摔倒,剧烈的疼痛让老人难以忍受,家人紧急将她送往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为左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经过会诊,麻醉科医生给老人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精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打了麻醉后,极大程度地缓解了老人的痛苦,医护人员顺利地为老人完善了术前检查。相关科室成功为老人实施了左侧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很多老年人由于年龄大心肺功能较差,而且普遍有基础疾病,血液本身就是高凝状态,一旦遇到疾病需要手术会面临巨大风险,局部神经阻滞就很有效,既能减轻病人痛苦也能让治疗顺利进行,这里就不仅仅是让病人舒适,也是让主治医生‘舒适’。”赵鑫告诉记者,现在麻醉医生早已不是在手术室里“打一针让病人睡一觉”的状态,而是越来越多地走向临床,“去年有一个40多岁的女患者让我印象很深,做完胸外科手术后肺部膨胀是拔管的一个重要指征,但由于患者应激性较强而且害怕疼,肺一直膨胀不起来,快一个周了还没出院,于是找到麻醉科,我们给她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的局部神经阻滞,当时她就深吸一口气肺一下就膨起来了,观察后第二天就拔管出院了。”赵鑫说,有时候精准的麻醉技术也能解决大问题。“对患者来说,新的麻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有关麻醉药的用量,其他副反应也少了,改善了他们的体验感。”
2018年,山东省首家麻醉超声可视化技术培训基地落户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在引领山东省麻醉超声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科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的赵鑫会经常给来自全省各医院的麻醉医生培训,他说,麻醉学科是开展“舒适化诊疗”的主导学科,也是主导“舒适化诊疗”的主力军,麻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助推医院舒适化诊疗,最终惠及的将是更多患者。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一场“轻松”的髋关节手术
“我现在不疼、不晕,除了伤口不能动之外,其余没有什么影响,刚刚还刷了会短视频。”近日,王女士(化名)做完了髋关节手术。彼时,距离她髋关节手术下手术台仅仅过去了3个小时。
为王女士主刀的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副主任殷庆丰介绍,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关节,而且是承重关节,损伤后对日常生活存在较大影响,通过微创手术对早、中期病程进行治疗,可有效提升生活质量,也可避免后期关节置换。“在手术室和麻醉科的帮助下,团队长期贯彻‘舒适化髋镜理念’,并以术前无尿管,术中无会阴柱及X线透视,术后无疼痛、无寒战、无呕吐为目标,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舒适、安全、愉悦地完成诊疗过程。”
据了解,与麻醉医生通力配合,科室相关手术采用局部综合镇痛措施,基本达到术后患者腿能动但基本不疼痛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局部综合镇痛措施除了传统的镇痛泵外,还有一种技术叫做局部神经阻滞,就是我们做哪个部位的手术,这个部位归哪一块神经管,经常疼痛在哪个部位,就拿超声找到那根神经或者那块肌肉,麻药打到局部去。”
超声设备为麻醉医生赋能
“患者术前除了关心手术的成功与否,最担心的就是疼不疼,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患者在围手术期舒适轻松地进行诊疗。”赵鑫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从事麻醉工作30年,他见证了麻醉技术的革新与应用。“特别是超声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专业的应用,麻醉医生不仅在手术室,还走向门诊和病房,在舒适化诊疗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
麻醉科医生往往被誉为“幕后英雄”,一台手术能否开展、如何开展,患者能否快速康复,往往取决于麻醉医生的术前评估和麻醉方案。赵鑫介绍,麻醉有时也需要采取联合麻醉的方式,这样能够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提高麻醉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他们的方案中经常会用到超声引导下的局部神经阻滞。“比如泌尿外科的膀胱部位手术,防止内收肌的收缩,我们可以选择全麻或者椎管内麻醉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对于高龄的髋部手术患者,我们可以选择椎管内麻醉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这样既达到了止痛的效果,又不影响患者的循环。”
超声诊断仪还可用于麻醉?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而目前,局部神经阻滞已经在麻醉科广泛应用。“比如经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通常我们都是用手来找到臂丛神经的所在位置,但是像肥胖的患者麻醉医生无法触及到患者的肌间沟位置或是遇到儿童恐惧不配合也很难完成这一操作。”赵鑫告诉记者,过去在盲穿的情况下,位置和剂量多靠经验,并且需要患者有异感及时告诉麻醉医生,以便能够确定麻醉的准确性,“并且这种盲探方式,我们通常都是选择一点法给药,这样的话,药物只是在臂丛神经的一个部位集聚,可能会有一些神经不被阻滞,导致麻醉效果的不完善。在超声诊断仪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臂丛的解剖结构,看到针尖所到达的位置,这样就会减少对动脉的损伤,而且可以逐个将各个神经阻滞,使麻醉效果达到完善,而且药物能更快地发挥作用。”
无痛技术让检查更舒适
舒适化诊疗就是让患者在安全及舒适的状态下进行医学检查和治疗,是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基础上追求诊疗的舒适化与人性化,它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感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悦感、无痛感和无恐惧感。站在麻醉科医生的角度,赵鑫认为舒适化诊疗就是要无痛、安全、舒适。
长期以来,手术室是麻醉医生的主战场。随着“舒适化诊疗”的普及,手术室外麻醉成为麻醉医生又一重要阵地。赵鑫介绍,如今麻醉医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分娩镇痛、无痛胃肠镜检查与治疗及气管镜检查与治疗、介入手术、口腔舒适化医疗、儿童特殊检查等工作中,大大减少患者就医诊疗时的不适体验,提高了医疗安全及患者满意度。以胃肠镜检查为例,传统的胃肠镜常伴有剧烈的疼痛和不适感,导致大家谈“镜”色变,望而却步。随着无痛胃肠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更加热衷于这种“舒适”、有效的检查和治疗,其中,麻醉医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痛胃肠镜是通过使用静脉麻醉引起中枢镇静,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而实现的,这大大提高了患者检查的舒适感,也让胃肠镜检查更加顺利地进行。”
良好的术后镇痛不仅让患者舒适,还可促进术后康复。赵鑫介绍,超声引导下的局部神经阻滞还可以做一些术后镇痛,“例如胸科手术的患者在全麻苏醒后,由于手术位置特殊,患者术后不敢呼吸,甚至会造成患者呼吸抑制,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在术前选择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达到术后止痛的效果。而且术后药效能持续两三天。”
舒适化诊疗的“主力军”
近日,济南79岁的刘奶奶在楼梯间不慎摔倒,剧烈的疼痛让老人难以忍受,家人紧急将她送往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为左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经过会诊,麻醉科医生给老人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精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打了麻醉后,极大程度地缓解了老人的痛苦,医护人员顺利地为老人完善了术前检查。相关科室成功为老人实施了左侧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很多老年人由于年龄大心肺功能较差,而且普遍有基础疾病,血液本身就是高凝状态,一旦遇到疾病需要手术会面临巨大风险,局部神经阻滞就很有效,既能减轻病人痛苦也能让治疗顺利进行,这里就不仅仅是让病人舒适,也是让主治医生‘舒适’。”赵鑫告诉记者,现在麻醉医生早已不是在手术室里“打一针让病人睡一觉”的状态,而是越来越多地走向临床,“去年有一个40多岁的女患者让我印象很深,做完胸外科手术后肺部膨胀是拔管的一个重要指征,但由于患者应激性较强而且害怕疼,肺一直膨胀不起来,快一个周了还没出院,于是找到麻醉科,我们给她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的局部神经阻滞,当时她就深吸一口气肺一下就膨起来了,观察后第二天就拔管出院了。”赵鑫说,有时候精准的麻醉技术也能解决大问题。“对患者来说,新的麻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有关麻醉药的用量,其他副反应也少了,改善了他们的体验感。”
2018年,山东省首家麻醉超声可视化技术培训基地落户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在引领山东省麻醉超声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科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的赵鑫会经常给来自全省各医院的麻醉医生培训,他说,麻醉学科是开展“舒适化诊疗”的主导学科,也是主导“舒适化诊疗”的主力军,麻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助推医院舒适化诊疗,最终惠及的将是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