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山东省中医院:优势突出,多学科跻身“国字号”排名前列

强化学科建设 提升诊疗水平

医护人员正在进行手术,竭力守护“生命之门”
点击查看原图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学科建设是其中应有之义。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指明了方向。在中医药特色明显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已结出累累硕果,多项成绩和举措背后,是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印证,也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通讯员 张文静

  多学科入围学术影响力榜单

  3月22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举办的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和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发布会召开。会上发布了《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在具体学科(专科)评价中,山东省中医院多个学科入围榜单。

  2023年评价指标体系设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5个,所有评价数据均来源于权威数据库或官方机构。根据评价结果,山东省中医院5个学科(专科)入围“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榜单”。其中,中医妇科学、中医周围血管病学都分别位居排行榜第4位,中医护理学排名第6位,中医血液病学排名第7位,中医心病学(中医心血管病)排名第8位。

  据了解,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开展的创新项目,旨在建立健全中医药学术影响力评价长效机制,客观了解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相关学科(专科)学术发展现状,以突出战略性、实效性、导向性、科学性、准确性、长效性推动中医专科建设稳步持续发展。自2021年开始,该研究结果每年发布,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中医特色突出,现代技术卓越

  多个学科(专科)连续入围全国榜单,提高了医院“中医特色突出,现代技术卓越”的医疗“含金量”,也提升了医院的首位度。其中,妇科连续三年进入榜单,并且排名由前6名跃升至前4名。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山东省中医药优势专科和重点学科,山东省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山东省中医妇科质量控制中心,医院妇科总体医疗水平、设备条件和科研、教学水平在全国同行中位居前列、引领全省同领域发展。临床诊疗既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的特长和优势,又不断引进先进技术,辨证施治与现代诊疗技术相结合,以中医中药为主,中西合参,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特色。

  促规范、作示范,持续擦亮“四个医疗”品牌建设,山东省中医院聚焦集成医疗,进行医疗中心整合,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医院院长邓华亮曾表示,中心整合的关键绝非“形式统一”,而是“实质融合”。实质融合要求相关专科的人才、设备、床位等并入统一谋划布局,开展诊疗活动的紧密型发展模式。

  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中心,其前身是1985年建科的急诊科,经过30多年发展,2021年11月医院成立现在的急诊重症医学中心。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核心组成科室,发挥着全省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龙头引领作用。去年11月,在2023年山东省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救治技能竞赛中,来自急诊重症医学中心的4名青年医师组队力挫群雄摘得团体一等奖及个人特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2项。在随后的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医师急救技能竞赛中,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中心再次派出3人组成山东代表队参赛,凭借出色的表现和扎实的技能,在来自全国25省的代表队中斩获团体第二名,其中一人获得个人第一名。

  通过深入开展“比学赶超”行动,医院打造出了一支基础知识扎实、技术力量雄厚、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技术团队,设立了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以重症医学科“抢救重度ARDS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产科“抢救26+1周超早产儿”为代表的多学科综合救治,凸显了医院中西医结合综合施治优势,展现了医院疑难危重综合救治能力。

  打造“五名工程”“六有科室”

  特色看学科,水平看专科。在专科创建过程中,各科的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都有了质的提升。医院先后获批国家中医药局高水平重点学科2个,4个专科被推荐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7个专科被确定为省推荐专科,全年新增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牵头专科2个。

  据了解,山东省中医院实施立名科、树名医、选名方、出名药、创名院的“五名”工程,打造医疗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影响、讲台上有声音、杂志上有文章、学术上有成果、人才上有建树的“六有”科室。一批综合实力前列、省内一流的重点学科群脱颖而出。

  周围血管病科(血管外科)是上世纪50年代在国内率先成立的特色专科,科室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形成了系统的血瘀证理论及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大法的临床辨证治疗体系,学科建设及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现已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区域诊疗中心的重点研究室,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本次荣登全国中医医院学术影响力学科排行榜并且排名较上一年度提升了4个名次,不仅是对2023年度周围血管病科的学术成果的肯定,更是医院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缩影。

  作为山东省中医院最早成立的优势专科之一,肛肠科从最初的“痔瘘”门诊到拥有三个病区,是肛肠疾病国家级标准化、规范化诊治示范单位,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上也建树颇丰。积极结合现代医学新技术,成功开展了环状混合痔和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各种适宜术式并有较好疗效,开发出治疗肛肠疾病的内服、外用中药制剂17种,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众多患者的认可。中医药内服、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已逐渐形成体系。

  守正创新塑造优势,医院注重中西医结合,特别是在血液病诊疗方面,血液病科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围绕重点病种建设,血液病科形成了以淋巴瘤(恶核)、再生障碍性贫血(髓劳)、多发性骨髓瘤(骨痹)、白血病(虚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髓毒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紫癜病)等为特色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病种,并创立了中医药全程干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诊疗模式,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诊疗效果。目前血液病科形成了医、教、研持续协同发展的模式,化痰散瘀法治疗淋巴瘤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和优势。以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辩证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日渐成熟,临床疗效显著。作为多发性骨髓瘤中国中西医结合专家工作组组长单位,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对重型再障开展强免疫抑制治疗技术联合中医药治疗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立项13项,省级、厅局级课题立项30余项,“十二五”期间获得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

  医院大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仅2023年,就开展了45项新技术,总例数超过2000例。以“免人工肾积水无管化经皮肾镜技术”“STENTLESS-STRICT 融合技术治疗严重钙化下肢动脉疾病”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实现了省内领先,提升了新技术含金量。

  名中医(药)专家群打响医院品牌

  近年来,山东省中医院坚持“人才强院—扩量、提质、攀高、突破”主线,打造“全周期”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队伍活力的全面跃升。2023年度山东省中医药名医工程评选中,王东梅等4人入选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卢笑晖等17人入选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齐鲁扁仓中医药人才培育项目评选中,师伟入选领军人才,宁云红等4人入选骨干人才,于成等9人入选青年人才。自山东省中医药名医工程开展评选以来,医院已累计入选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23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129人。

  此外,医院拥有国医大师荣誉获得者2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1人,全国名中医5人,岐黄学者2人,山东名老中医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数15人。建立起省内规模最大的名中医(药)专家群,急危重症诊疗能力、常见病诊疗效果、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打造起诊治能力全面、优势病种诊治水平突出、重点病种疗效领先、多学科协同发展、具有突出综合服务水平和区域影响力的中医医院品牌。

  在前期开设夜间门诊基础上,3月25日起山东省中医院增设耳鼻喉科、肝胆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生殖与遗传科、消化内二科、心血管病科、综合内科等多个科室的夜门诊服务,夜门诊也能看上名专家,患者在夜间得到高水平诊疗服务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