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离线休息权

        ◎解词人 赵亮
  
  字里有料

  工作群周末依然响个不停、洗完澡赶紧看看手机有没有错过信息、晚上睡觉不敢关机、休息时间回复工作消息,已经成为许多职场人的日常。
  
  针对当前劳动者渴盼更多休息休假时间的呼声和期待,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发声,呼吁“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建议将“离线休息权”入法,切中了许多职场人的痛点。

  网友热议
  
  “我相信大家在休假时都接到过工作电话,这样一来就不能好好得到充分休息和放松,休假和工作要彻底分开,让员工好好休息。”

  “现在找工作不容易,大部分劳动者获得一份工作后,为了保持稳定可能会强忍加班,但不代表劳动者的权益就可以不加强保护。”

  全媒全解
  
  打破“休而不息”,拒绝隐形加班
  
  所谓“离线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之外,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进行工作联络或处理工作事宜的权利。目前来看,它还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而是公众创设的一个俗成概念。其冲上热搜并引发热议,凸显当下职场加班文化泛滥,一些人苦于“隐形加班”久矣。
  
  和常规加班不同,隐形加班多通过线上工具实现,比如通过微信等方式安排工作,远程完成各项任务,甚至有单位要求“24小时开机”“随时在线”等等。更关键的是,这些工作可能是无偿的。
  
  2022年有调查报告显示,84.7%受访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40.5%受访职场人加班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补偿。因此,“离线休息权入法”也就有了现实的呼声。
  
  不少媒体针对这个话题发声,从多个角度分析“离线休息权”的意义及难点。
  
  光明日报在评论《建议将“离线休息权”入法,为劳动者添底气》直指将“离线休息权”入法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劳动者拥有正常的休息权是常识,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意识到信息时代的隐形加班现象、呼唤离线休息权,也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表现。”
  
  事实上,在司法实践中,已有相应的探索。今年1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年度报告首次提及“隐形加班”。一名长期下班后微信回复工作的运营部门负责人,被认定存在加班事实,属于隐形加班,用人单位应向其支付加班费用。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也提出“让在线工作有收益,离线休息有保障”,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
  
  但不可回避的是,“离线休息权”在认定层面依然存在难度。红网新闻在评论文章《建议“离线休息权”入法,解决实操性很重要》将目光投射到这方面。因为隐形加班“在法律层面存在一些模糊地带,比如微信里的沟通,究竟是工作意义上的加班还是人际沟通?认定起来其实有困难”。
  
  文章最后作者也给出“离线休息权”入法的可行性解决方案——“比如应当进一步明确远程加班的标准,或者采取‘严格主义’的思路,只要是下班时间后的沟通联系均算作一种加班;也不妨要求有线上联系需求的行业、公司制定明确的线上工作流程并向劳动者公示,将之作为一种与‘工作时间’ 等同的强制性义务写入劳动合同中。”
  
  南方都市报《写入法律,“离线休息权”才能更好落地》这篇评论从另一个角度,为舆论场关于“离线休息权”的公共讨论点赞。“这么说起来,即便一次提案不足以促成法律修改,但‘离线休息权’的公共讨论依然多多益善。普通打工人的苦衷,应该在更多空间被提出、被讨论、被正视,才能为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创造条件。”

  《保障“离线休息权”,让员工远离工作群“轰炸”》是工人日报发布的系列评论之一,其在文中把目光转向“离线休息权”另一当事方——企业,认为“离线休息权”再次引发关注,“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提醒——工作群不要随意建、随意用,非紧急事项,休息时间不要发信息,切实保障员工的休息权利。对于工作群里布置职工的工作,要求在非上班时间完成的,应视为加班,落实加班工资。让员工下班后尽可能享受自己的时间,不被工作群的消息‘狂轰滥炸’,这一难题应该尽快有解。”
  
  而深圳特区报在《离线休息权,界定要妥当》一文中,指出需要社会各方合力关注“离线休息权”——媒体应负起宣传与教育的责任,帮助“困在隐形加班”的劳动者提升权利意识;各级工会也可以在集体协商方面大显身手;检察机关也可以通过推动公益诉讼来捍卫劳动者“休息权”。
  
  重庆瞭望在《“离线休息”困局该怎么破?》一文里则为普通劳动者支招。“作为劳动者,应当有意识地争取离线休息权,做好日常证据的保留,如聊天记录、邮件等,这样才能提供有效证据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应当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休而不息,既是职场之困,也是民生之痛。拒绝“隐形加班”,确保劳动者能够在工作之外拥有充足的个人时间,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劳动者在面对不合理加班时,能果断地说“不”,正常的“离线休息”也不再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