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休”众口难调,不如尊重休假自主权
尽管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的具体方案尚未公布实施,但不妨采纳专家建议,及时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适当增加和延长假期,逢周末还是顺延,尽量不要“调休”。
春节后第一个法定假期即将到来,清明节4月4日至6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7日(星期日)上班。和每一次需要调休的法定假日放假安排一样,这一次再次引起了大家的讨论,被吵上了热搜第一。2023年清明节由于处于周中的周三,所以只放假一天,不涉及调休,不少人觉得,“去年放假安排挺好”“不如放假归放假,周末归周末”。对于“调休”,也有很多人觉得“蛮好的”,一方面扫墓未必能当天来回,另外即使不需要扫墓,凑个三天假期就能来一次短途旅行,“也很不错”。
清明节假期即将来临,“调休”话题再次引起热议。主要是,节后却需要连上6天班,这也让不少人叫苦不迭。“调”还是“不调”,到底应该怎样“调”?在这个众口难“调”的问题上,网友议论纷纷。有网友呼吁,取消“调休”制度。特别是,此前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教授田轩曾表示,确实“调休”可以强化释放部分的购买力,但是“调休”也还是要合理,不要因为“调休”给居民工作、生活带来困扰。所以建议“调休”的原则还是适当增加和延长假期,逢周末还是顺延,不要“调休”,释放快乐消费的活力。
不可否认,“调休”制度实施初期,曾给从未享受过长假的国人,带来了短暂的惊喜。集中式休假,也催生了井喷式消费热潮,拉动交通、餐饮、商业和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但短时间内,数以亿计的人员无序流动,使宾馆、餐饮、交通、治安等方面出现集中短缺现象。不仅火车票“一票难求”,高速、景区拥堵不堪,而且食宿、景点门票等不同程度涨价,增加了百姓的休闲成本。如今,公众对“调休”怀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在享受假日福利带来愉悦的同时,“黄金苦旅”和“调休”折腾,也令人望而生畏,无疑降低了国人的休闲质量。
必须承认,现行的放假安排,仍然存在一定弊端,如集中式休假所引发的“恐堵症”,“调休”带来的“假后综合征”,还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因此,尊重和实现公众意愿,改良休假制度,让公众享受更多个性化、多元化、人本化的休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的具体方案尚未公布实施,但不妨采纳专家建议,及时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适当增加和延长假期,逢周末还是顺延,尽量不要“调休”。
换言之,既然“调休”众口难调,不如尊重公众休假自主权。事实上,只有用好用活带薪休假制度,才能让公众共享休假权。一方面,严格执行《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并对法定节假日做出科学安排,如在我国现阶段,不妨试行“零存整取”式弹性休假制度,有助于严格落实劳动法的规定;另一方面,督促各地认真落实《带薪休假条例》,对带薪休假制度,也可实行“零存整取”,最大限度地分流和缓解“集中式”休假带来的资源和空间紧张,充分保障公众的休假自主权。
◎汪昌莲
春节后第一个法定假期即将到来,清明节4月4日至6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7日(星期日)上班。和每一次需要调休的法定假日放假安排一样,这一次再次引起了大家的讨论,被吵上了热搜第一。2023年清明节由于处于周中的周三,所以只放假一天,不涉及调休,不少人觉得,“去年放假安排挺好”“不如放假归放假,周末归周末”。对于“调休”,也有很多人觉得“蛮好的”,一方面扫墓未必能当天来回,另外即使不需要扫墓,凑个三天假期就能来一次短途旅行,“也很不错”。
清明节假期即将来临,“调休”话题再次引起热议。主要是,节后却需要连上6天班,这也让不少人叫苦不迭。“调”还是“不调”,到底应该怎样“调”?在这个众口难“调”的问题上,网友议论纷纷。有网友呼吁,取消“调休”制度。特别是,此前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教授田轩曾表示,确实“调休”可以强化释放部分的购买力,但是“调休”也还是要合理,不要因为“调休”给居民工作、生活带来困扰。所以建议“调休”的原则还是适当增加和延长假期,逢周末还是顺延,不要“调休”,释放快乐消费的活力。
不可否认,“调休”制度实施初期,曾给从未享受过长假的国人,带来了短暂的惊喜。集中式休假,也催生了井喷式消费热潮,拉动交通、餐饮、商业和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但短时间内,数以亿计的人员无序流动,使宾馆、餐饮、交通、治安等方面出现集中短缺现象。不仅火车票“一票难求”,高速、景区拥堵不堪,而且食宿、景点门票等不同程度涨价,增加了百姓的休闲成本。如今,公众对“调休”怀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在享受假日福利带来愉悦的同时,“黄金苦旅”和“调休”折腾,也令人望而生畏,无疑降低了国人的休闲质量。
必须承认,现行的放假安排,仍然存在一定弊端,如集中式休假所引发的“恐堵症”,“调休”带来的“假后综合征”,还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因此,尊重和实现公众意愿,改良休假制度,让公众享受更多个性化、多元化、人本化的休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的具体方案尚未公布实施,但不妨采纳专家建议,及时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适当增加和延长假期,逢周末还是顺延,尽量不要“调休”。
换言之,既然“调休”众口难调,不如尊重公众休假自主权。事实上,只有用好用活带薪休假制度,才能让公众共享休假权。一方面,严格执行《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并对法定节假日做出科学安排,如在我国现阶段,不妨试行“零存整取”式弹性休假制度,有助于严格落实劳动法的规定;另一方面,督促各地认真落实《带薪休假条例》,对带薪休假制度,也可实行“零存整取”,最大限度地分流和缓解“集中式”休假带来的资源和空间紧张,充分保障公众的休假自主权。
◎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