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丑穿搭
◎解词人:赵亮
字里有料
节后上班,许多年轻人决定拿出压箱底的丑衣服、旧衣服,总结出的“上班恶心穿搭”还成了互联网热榜,甚至还创造出网络热词——“精致羞耻症”。这些看上去不修边幅的年轻人被戏谑为“在办公室没有在乎的人”。
就拿“节后上班穿什么衣服”这件事来说,“上班恶心穿搭”并不是字面上的贬义词,而是指那些年轻人为了节省时间而选择穿着旧衣服、丑衣服去上班的行为。
网友热议
“我可以没有很多衣服,但是搭配色彩一定是协调的,可以不用浓妆艳抹,但是我会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出门。”
“我很认真地穿衣,结果被上级说打扮得不像上班的,还有人在背后说闲话,增加了跟同事之间的距离感。所以我悟出来一个道理:要穿得丑一点、朴素一点,招领导喜欢,觉得我是个吃苦做事的人,也招同事喜欢,觉得我亲和好相处。”
全媒全解
淡化“班味”,多些随性又何妨
如果追溯起“恶心穿搭”的互联网源头,或许是2023年9月,一位名叫“AAA猪饲料批发朱姐”的博主分享自己近年来的工作经历时,提到了曾经因工作的茶楼冬天不给开暖气和空调,她只好在红色的工作制服下穿肉色绒裤和加绒板鞋上班,因此被老板娘骂穿得恶心。
上班穿的衣服最丑能有多丑?有网友直言,自己现在上班连脸都懒得洗,起床后用毛巾或洗脸巾擦一下眼睛,再刷个牙,就直接出门了;还有人提到自己懒得背包,干脆拿奶茶包装袋或外卖袋装上充电器等需要的物品上下班。
可当下许多年轻人却宁愿穿着“丑衣服”上班,俨然一副不修边幅和满不在乎的邋遢模样。综合网友所述,他们在上班期间不爱打扮自己共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用于打扮自己的时间显然不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中国主要城市中单程平均通勤时耗36分钟。其中北京单程平均时耗47分钟,属通勤时耗最长的城市;上海、重庆、青岛等的单程通勤时耗超过40分钟。对大多数打工人而言,与其把时间花费在打扮自己上,不如用来多睡会懒觉。
其次,经济下行,物价上涨,但是打工人的工资并没有涨,被迫降级消费,许多人竭力抑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这样也导致了用于买衣服的开支首先被砍掉。
还有一点,就是认为自己“没有在乎的人了”,在上班时间里,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要忙,没人在乎自己或者他人穿了什么,也就慢慢地变得不再在乎自己的形象。
不少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对打工人“上班穿丑衣服”这件事进行讨论。
有媒体发布评论《“恶心穿搭”,何尝不是一种另类自愈方式?》,对“恶心穿搭”持正面态度,认为这是年轻人对高度内卷、高压力现状的反抗。
“他们通过‘恶心穿搭’来表现出自己的心理状态,展示出自己在‘996’工作制下的疲惫,以此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压力;并通过戏谑肯定自己的付出,鼓励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但在宣泄过后并不是一味的低沉、‘躺平’;而是仍然激励自己去接续奋斗,努力工作,实现人生的目标。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自愈方式?”
东方网评论《理性看待“上班穿丑衣服”上热搜》则认为,“这并非是在拿‘以丑为荣’来自贱形象的刻意所为,而是反映出一种轻松随意、淡化‘班味’的职场心态。”
更有评论将这种现象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诚如《不妨把“恶心穿搭”的标签换成“绿色穿搭”》所言,“不如给它改改标签,去宣传一种绿色节约的穿衣理念。精致的衣服留着休闲娱乐的时候穿,穿久了的衣服留着上班穿,这何尝不是对旧衣服的一种再利用?”
而红网在评论文章《年轻人大可不必推崇“上班恶心穿搭”》提出不同意见——年轻人大可不必推崇“上班恶心穿搭”:“年轻人的职场穿搭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更是内心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在尊重职场礼仪和彰显个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人民网则有不同意见:对于着装有不同的要求,员工只要穿着得体,工作态度端正,不对其他人造成影响,又不涉及原则问题,就没必要上纲上线。
当一个年轻人不再穿搭精致时,常被人戏谑为“没有在乎的人了”。如果这个语境放在职场,很有可能又一次被解读为“年轻人整顿职场”。其实,上班不打扮,并非年轻群体独有的现象,谈何“整顿职场”一说?况且,岗位不同,员工的穿着打扮要求也不尽相同。只要穿着得体,不影响他人,不妨碍工作,就没必要上纲上线。所以,不妨尊重年轻人的选择,少一点指指点点。
字里有料
节后上班,许多年轻人决定拿出压箱底的丑衣服、旧衣服,总结出的“上班恶心穿搭”还成了互联网热榜,甚至还创造出网络热词——“精致羞耻症”。这些看上去不修边幅的年轻人被戏谑为“在办公室没有在乎的人”。
就拿“节后上班穿什么衣服”这件事来说,“上班恶心穿搭”并不是字面上的贬义词,而是指那些年轻人为了节省时间而选择穿着旧衣服、丑衣服去上班的行为。
网友热议
“我可以没有很多衣服,但是搭配色彩一定是协调的,可以不用浓妆艳抹,但是我会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出门。”
“我很认真地穿衣,结果被上级说打扮得不像上班的,还有人在背后说闲话,增加了跟同事之间的距离感。所以我悟出来一个道理:要穿得丑一点、朴素一点,招领导喜欢,觉得我是个吃苦做事的人,也招同事喜欢,觉得我亲和好相处。”
全媒全解
淡化“班味”,多些随性又何妨
如果追溯起“恶心穿搭”的互联网源头,或许是2023年9月,一位名叫“AAA猪饲料批发朱姐”的博主分享自己近年来的工作经历时,提到了曾经因工作的茶楼冬天不给开暖气和空调,她只好在红色的工作制服下穿肉色绒裤和加绒板鞋上班,因此被老板娘骂穿得恶心。
上班穿的衣服最丑能有多丑?有网友直言,自己现在上班连脸都懒得洗,起床后用毛巾或洗脸巾擦一下眼睛,再刷个牙,就直接出门了;还有人提到自己懒得背包,干脆拿奶茶包装袋或外卖袋装上充电器等需要的物品上下班。
可当下许多年轻人却宁愿穿着“丑衣服”上班,俨然一副不修边幅和满不在乎的邋遢模样。综合网友所述,他们在上班期间不爱打扮自己共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用于打扮自己的时间显然不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中国主要城市中单程平均通勤时耗36分钟。其中北京单程平均时耗47分钟,属通勤时耗最长的城市;上海、重庆、青岛等的单程通勤时耗超过40分钟。对大多数打工人而言,与其把时间花费在打扮自己上,不如用来多睡会懒觉。
其次,经济下行,物价上涨,但是打工人的工资并没有涨,被迫降级消费,许多人竭力抑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这样也导致了用于买衣服的开支首先被砍掉。
还有一点,就是认为自己“没有在乎的人了”,在上班时间里,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要忙,没人在乎自己或者他人穿了什么,也就慢慢地变得不再在乎自己的形象。
不少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对打工人“上班穿丑衣服”这件事进行讨论。
有媒体发布评论《“恶心穿搭”,何尝不是一种另类自愈方式?》,对“恶心穿搭”持正面态度,认为这是年轻人对高度内卷、高压力现状的反抗。
“他们通过‘恶心穿搭’来表现出自己的心理状态,展示出自己在‘996’工作制下的疲惫,以此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压力;并通过戏谑肯定自己的付出,鼓励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但在宣泄过后并不是一味的低沉、‘躺平’;而是仍然激励自己去接续奋斗,努力工作,实现人生的目标。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自愈方式?”
东方网评论《理性看待“上班穿丑衣服”上热搜》则认为,“这并非是在拿‘以丑为荣’来自贱形象的刻意所为,而是反映出一种轻松随意、淡化‘班味’的职场心态。”
更有评论将这种现象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诚如《不妨把“恶心穿搭”的标签换成“绿色穿搭”》所言,“不如给它改改标签,去宣传一种绿色节约的穿衣理念。精致的衣服留着休闲娱乐的时候穿,穿久了的衣服留着上班穿,这何尝不是对旧衣服的一种再利用?”
而红网在评论文章《年轻人大可不必推崇“上班恶心穿搭”》提出不同意见——年轻人大可不必推崇“上班恶心穿搭”:“年轻人的职场穿搭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更是内心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在尊重职场礼仪和彰显个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人民网则有不同意见:对于着装有不同的要求,员工只要穿着得体,工作态度端正,不对其他人造成影响,又不涉及原则问题,就没必要上纲上线。
当一个年轻人不再穿搭精致时,常被人戏谑为“没有在乎的人了”。如果这个语境放在职场,很有可能又一次被解读为“年轻人整顿职场”。其实,上班不打扮,并非年轻群体独有的现象,谈何“整顿职场”一说?况且,岗位不同,员工的穿着打扮要求也不尽相同。只要穿着得体,不影响他人,不妨碍工作,就没必要上纲上线。所以,不妨尊重年轻人的选择,少一点指指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