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近4年研发投入超30亿元

荣昌生物业绩拐点何时到来?

        商报济南消息 2月24日,荣昌生物(09995.HK、688331.SH)披露2023年度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3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加40.2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15.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亏损15.72亿元。
  
  谈及亏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原因,荣昌生物方面表示,“虽然本年度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但由于公司新药研发管线持续推进,多个创新药物处于关键试验研究阶段,研发投入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同时,为拓展市场,公司商业化投入较多的团队建设费用和学术推广活动开支”。
  
  公开资料显示,荣昌生物系山东首家“A+H”上市的医药生物企业,由烟台荣昌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留美科学家房健民博士于2008年共同创立,专注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抗体融合蛋白、单抗及双抗等治疗性抗体药物领域。
  
  2020年11月,荣昌生物登陆港交所上市,募资约5.9亿美元;2022年3月,荣昌生物登陆科创板上市,发行数量5442.63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约26.12亿元。也就是说,登陆科创板上市仅仅不到两年,荣昌生物相当于已经将IPO所募集的资金全部亏完。
  
  数据显示,2020至2022三年时间,荣昌生物的研发费用分别是4.658亿元、7.11亿元和9.821亿元,去年前三季度,荣昌生物的研发支出为8.58亿元,最近四年的研发支出超30亿元。
  
  荣昌生物目前还有多款产品处在关键试验研究阶段,意味着公司的现金流依然面临急速消耗。
  
  在此背景下,今年1月份中旬,市场上一度传出关于荣昌生物现金流紧张的言论,公司1月17日A、H股价分别大跌15.71%、22.73%。
  
  为此,港股荣昌生物于1月17日紧急发布澄清公告,称董事会注意到网上发布的若干评论,声称公司现金流紧缺,及面临取得银行授信困难及潜在的来自供应商的诉讼风险等,就此澄清该评论的内容及陈述与事实不符,且极具误导性。
  
  与此同时,科创板荣昌生物亦连续发布两次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向上百家机构表示“公司有充足的银行授信额度,短期内不会出现现金流紧张影响后续公司运营的问题”。
  
  即便如此,对应二级市场来看,荣昌生物A股股价于今年2月6日一度创下自2022年5月以来的新低。经过一轮反弹之后,截至2月23日收盘,荣昌生物报47.13元/股,距离2023年12月12日的阶段高点71.80元累计跌幅超34%。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