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过年记忆
◎文/韩明瑞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回忆在每个人的心中温馨浪漫。而过年则是童年最欢乐的时候,那个时候过年真的是趣味无穷、欢乐无限,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时我们国家还不算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也不高,没有春晚、没有“大吃二喝”,却依旧过得非常快乐。
说起那时,快过年的时候,小孩子们总是跟在大人们的屁股后边追问:“什么时候过年?还有几天?”一进腊月,学校还没放假,便一天一天、一遍一遍地数,何时放假,何时过年。
我怀念小时候的过年,那时候才有年味,小孩子掰着指头盼过年,大人们却感叹惧怕过年。老话说:“富人过年,穷人过关”。在旧社会,许多农民过年出门躲账,而富人们却开始要账。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穷人们都分得了土地,农民耕者有其田,过年出门躲账的人少了。
进入腊月,我们便开始数日子了,就好像过年是个很遥远,而又难以到达的地方。母亲常说:年节好过,平常日子不好过。当时,对母亲的感叹不理解,现在终于理解母亲这句话的含义了。他们之所以感慨万千,是因为年一天就过去了,而平常日子却是要一天一天地往下过——人生有七常: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时,家里又贫困,人口又多,日子要精打细算才能撑下去,一旦有个天灾人祸,就难过了。但我们小孩子却考虑不了这么多。
那时,一进腊月就开始置办年货。虽然人们手头钱不多,也要割上几斤肉,买上点蔬菜、干货什么的。
小孩子们过年总缠着父母要钱,买上几挂爆竹,家庭条件好的给孩子买上身新衣服; 经济条件不好、买不起新衣服的家庭,也要把孩子身上平时穿的,一身油渍渍的裤褂脱下来洗洗,留到过年穿。到了腊月十几,我们小孩都放了假,便都到城里去赶年集,大人要买年货,例如鸡、鸭、鱼、肉之类的,我们小孩却主要去买鞭炮。那时的市场还在平阳河边,各色各样的鞭炮都有。一到年底,赶集的人人山人海,我们小孩三五结伴,在市场上挤来挤去,卖鞭炮的摊位为了吸引人买鞭炮,纷纷将鞭炮放在杆子上,点燃。鞭炮声此起彼伏,小孩子捂着耳朵远远的听响声。买不起鞭炮的小孩,到鞭炮市场听听响声,也是很享受啊!孩子们拿到大人给的钱,买上几挂鞭炮后,舍不得成挂放,只能将鞭炮拆开一个个放。
那时,我们也没有多少娱乐活动。大人们聚在一起打打牌、下下棋,孩子们则是玩游戏。男孩打四角,女孩丢沙包。在我印象中看别人杀猪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我家邻居有个杀猪的人,每到过年过节便支起炉灶、扎好架子开始杀猪,我们小孩子们在一旁看热闹。只见杀猪匠在旁人的帮助下,先将一头肥头大耳的猪撂倒,然后将猪的四条腿绑起来,扔到烧开水的大锅里。泡上一段时间后,杀猪匠拿起杀猪刀在猪一只后腿上割个口子,再用一个一米多长的钢棍,农民们叫“吹挺”,插到猪的体内搅和,使猪体内进去空气,然后杀猪匠抓起猪开口的腿,不断地用力向猪的体内吹气,吹到猪全身鼓起,拿起刮毛刀将猪毛一点点刮净,然后开膛将猪的内脏掏净,再将猪头砍下后,将猪身子放到木板上一分为二,再将分割开的猪身子挂到绑好的架子上,开始卖肉。这时围在一边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来买肉。那时,农民买肉不像现在拣瘦的买,而是争着买肥肉,肥肉买了可以熬点油炒菜吃。那时的花生油很贵而且很难买。
进入腊月年味越来越浓,腊月初八腊八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接着大年就到来。小时候每到大年二十九晚上,村里便组织人敲锣打鼓地为烈军属贴对联。那时,父亲是退伍军人,又在武装部工作,所以村里每年都到我们家贴对联,大年二十九晚上,我们兄妹几个早早地吃完饭,耐心地等着村里来为我们家贴对联。当胡同口响起喧嚣声和敲锣打鼓声时,我就知道为我家贴对联的人来了。等到村里派来的人为我家贴完对联后,我也加入了贴对联的队伍,和孩子们一起跟在后面看热闹。大年三十吃过晚饭后,我便去东邻居三奶奶家,去看叔叔们放大礼花。大叔将我们赶到远处后,小心翼翼地用火柴或点好的香将大礼花芯点着后,便跑到远处同我们一起观看大礼花。看到喷到天空五颜六色的礼花后,孩子们都手舞足蹈。礼花喷完后,大礼花才发出巨大的响声,我们早早地捂上耳朵,生怕将耳朵震坏。回到家我们小孩便坐着小板凳开始守夜,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精神生活都非常匮乏。当时,人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不仅有了电视,还能看春晚。大家聚在暖气房或空调房里,一起看春晚吃年夜饭。那时,我们家只有一个炭炉子取暖,还舍不得上炭,村里也没有通电。透风的小屋里又冷又暗,不像现在的房子既明亮又暖和,守着守着我们早早就睡着了。我每当快过年的时候,就发誓年三十我要守夜守到晚12点,可童年的时候一次都没有守到。它成了我成年后永久的遗憾!
民间道:过完十五才算过完年。确实是这样,春节过后,亲戚们开始轮流拜访,也利用这个农闲季节加深加深亲情和感情,亲戚是越走越近嘛!从初一到十五,也有不少讲究,大年初一人们都穿上新衣服相互拜年,给长辈磕头,初二送家堂。所谓的送家堂就是大年二十九将去世的老人的牌位放在大桌子上,桌子上摆上鸡鸭鱼肉等贡品。点上香,大人们叨念叨念,就算是把去世的老人请回家了。还在大门口横放上一根木棍,意思就是怕妖魔鬼怪进宅。晚辈来拜年时,必须先给请回家的先人们磕头,然后,才给老人和长辈磕头。刚结婚的新人,要在大年初三这天回娘家。到了这天,一大早,新人们穿戴整齐,新郎官穿着礼服,新媳妇打扮得花枝招展,带着大包小包的礼品,一起“回娘家”。初五这天,包水饺,迎财神……等正月十五闹元宵,看了龙灯、看完烟花、热闹完了,年就算过去了。
回忆儿时的春节,每个习俗都反映了那个贫穷的时代,人们对未来美好日子的向往和憧憬!如今,人们虔诚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同样是过春节,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过法,折射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富裕、精彩!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时我们国家还不算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也不高,没有春晚、没有“大吃二喝”,却依旧过得非常快乐。
说起那时,快过年的时候,小孩子们总是跟在大人们的屁股后边追问:“什么时候过年?还有几天?”一进腊月,学校还没放假,便一天一天、一遍一遍地数,何时放假,何时过年。
我怀念小时候的过年,那时候才有年味,小孩子掰着指头盼过年,大人们却感叹惧怕过年。老话说:“富人过年,穷人过关”。在旧社会,许多农民过年出门躲账,而富人们却开始要账。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穷人们都分得了土地,农民耕者有其田,过年出门躲账的人少了。
进入腊月,我们便开始数日子了,就好像过年是个很遥远,而又难以到达的地方。母亲常说:年节好过,平常日子不好过。当时,对母亲的感叹不理解,现在终于理解母亲这句话的含义了。他们之所以感慨万千,是因为年一天就过去了,而平常日子却是要一天一天地往下过——人生有七常: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时,家里又贫困,人口又多,日子要精打细算才能撑下去,一旦有个天灾人祸,就难过了。但我们小孩子却考虑不了这么多。
那时,一进腊月就开始置办年货。虽然人们手头钱不多,也要割上几斤肉,买上点蔬菜、干货什么的。
小孩子们过年总缠着父母要钱,买上几挂爆竹,家庭条件好的给孩子买上身新衣服; 经济条件不好、买不起新衣服的家庭,也要把孩子身上平时穿的,一身油渍渍的裤褂脱下来洗洗,留到过年穿。到了腊月十几,我们小孩都放了假,便都到城里去赶年集,大人要买年货,例如鸡、鸭、鱼、肉之类的,我们小孩却主要去买鞭炮。那时的市场还在平阳河边,各色各样的鞭炮都有。一到年底,赶集的人人山人海,我们小孩三五结伴,在市场上挤来挤去,卖鞭炮的摊位为了吸引人买鞭炮,纷纷将鞭炮放在杆子上,点燃。鞭炮声此起彼伏,小孩子捂着耳朵远远的听响声。买不起鞭炮的小孩,到鞭炮市场听听响声,也是很享受啊!孩子们拿到大人给的钱,买上几挂鞭炮后,舍不得成挂放,只能将鞭炮拆开一个个放。
那时,我们也没有多少娱乐活动。大人们聚在一起打打牌、下下棋,孩子们则是玩游戏。男孩打四角,女孩丢沙包。在我印象中看别人杀猪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我家邻居有个杀猪的人,每到过年过节便支起炉灶、扎好架子开始杀猪,我们小孩子们在一旁看热闹。只见杀猪匠在旁人的帮助下,先将一头肥头大耳的猪撂倒,然后将猪的四条腿绑起来,扔到烧开水的大锅里。泡上一段时间后,杀猪匠拿起杀猪刀在猪一只后腿上割个口子,再用一个一米多长的钢棍,农民们叫“吹挺”,插到猪的体内搅和,使猪体内进去空气,然后杀猪匠抓起猪开口的腿,不断地用力向猪的体内吹气,吹到猪全身鼓起,拿起刮毛刀将猪毛一点点刮净,然后开膛将猪的内脏掏净,再将猪头砍下后,将猪身子放到木板上一分为二,再将分割开的猪身子挂到绑好的架子上,开始卖肉。这时围在一边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来买肉。那时,农民买肉不像现在拣瘦的买,而是争着买肥肉,肥肉买了可以熬点油炒菜吃。那时的花生油很贵而且很难买。
进入腊月年味越来越浓,腊月初八腊八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接着大年就到来。小时候每到大年二十九晚上,村里便组织人敲锣打鼓地为烈军属贴对联。那时,父亲是退伍军人,又在武装部工作,所以村里每年都到我们家贴对联,大年二十九晚上,我们兄妹几个早早地吃完饭,耐心地等着村里来为我们家贴对联。当胡同口响起喧嚣声和敲锣打鼓声时,我就知道为我家贴对联的人来了。等到村里派来的人为我家贴完对联后,我也加入了贴对联的队伍,和孩子们一起跟在后面看热闹。大年三十吃过晚饭后,我便去东邻居三奶奶家,去看叔叔们放大礼花。大叔将我们赶到远处后,小心翼翼地用火柴或点好的香将大礼花芯点着后,便跑到远处同我们一起观看大礼花。看到喷到天空五颜六色的礼花后,孩子们都手舞足蹈。礼花喷完后,大礼花才发出巨大的响声,我们早早地捂上耳朵,生怕将耳朵震坏。回到家我们小孩便坐着小板凳开始守夜,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精神生活都非常匮乏。当时,人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不仅有了电视,还能看春晚。大家聚在暖气房或空调房里,一起看春晚吃年夜饭。那时,我们家只有一个炭炉子取暖,还舍不得上炭,村里也没有通电。透风的小屋里又冷又暗,不像现在的房子既明亮又暖和,守着守着我们早早就睡着了。我每当快过年的时候,就发誓年三十我要守夜守到晚12点,可童年的时候一次都没有守到。它成了我成年后永久的遗憾!
民间道:过完十五才算过完年。确实是这样,春节过后,亲戚们开始轮流拜访,也利用这个农闲季节加深加深亲情和感情,亲戚是越走越近嘛!从初一到十五,也有不少讲究,大年初一人们都穿上新衣服相互拜年,给长辈磕头,初二送家堂。所谓的送家堂就是大年二十九将去世的老人的牌位放在大桌子上,桌子上摆上鸡鸭鱼肉等贡品。点上香,大人们叨念叨念,就算是把去世的老人请回家了。还在大门口横放上一根木棍,意思就是怕妖魔鬼怪进宅。晚辈来拜年时,必须先给请回家的先人们磕头,然后,才给老人和长辈磕头。刚结婚的新人,要在大年初三这天回娘家。到了这天,一大早,新人们穿戴整齐,新郎官穿着礼服,新媳妇打扮得花枝招展,带着大包小包的礼品,一起“回娘家”。初五这天,包水饺,迎财神……等正月十五闹元宵,看了龙灯、看完烟花、热闹完了,年就算过去了。
回忆儿时的春节,每个习俗都反映了那个贫穷的时代,人们对未来美好日子的向往和憧憬!如今,人们虔诚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同样是过春节,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过法,折射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富裕、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