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直播间卖红薯,德州三位老村支书很忙

一月卖出上百万斤 他们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是一个特殊的直播间,直播间的名称是“三个老书记(助农)”。点开后,便是三位农村的老人侃侃而谈,他们是德州市夏津县银城街道后赵庄村村民,年纪最大的已经70岁,年纪最小的58岁。三人中,两位是后赵庄村已经退休的村支书,一位是后赵庄村党支部副书记。他们桌上摆着红薯,后边挂着横幅,在销售当地特产红薯。1月30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三位老村支书处了解到,一个月来,他们已经通过直播和发布短视频的方式销售上百万斤红薯。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远

  三位老支书

  “不好意思,我到开播的时间了,咱们再联系。”1月30日9点50分许,夏津县银城街道后赵庄村党支部副书记赵连银匆匆挂断了电话。

  从2023年12月29日开始发布短视频算起,三位老人接触短视频平台不过一月有余。“在这里,我们三个老书记,以山东礼仪,给大家抱拳了。”这是他们的开场白。

  在视频中,他们这样介绍自己,“大家好,我是后赵庄村退休党支部书记赵德福,今年68岁了; 我是赵连利,70岁,曾任后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我是赵连银,后赵庄村党支部副书记,今年58岁。”

  三位老人每天上午9点50分左右准时上播,中午12点左右下播,下午2点半上播,已经持续十多天了。“感谢关注,感谢家人们支持。”三位老人在直播中熟练地说着网络语言,三人站在摆满红薯的桌子后面,红薯有红瓤的,也有白瓤的。“我们村有着长期种植地瓜的习惯,近年来还从河北等地承包了大量肥沃沙地,种植甜度高口感好的高品质红薯……”赵连银介绍说,正如他们短视频里介绍的那样,“希望通过短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助农本村农产品,让产业出村,让流量进村,农户增收。”

  全村种红薯

  “祖辈儿就开始种红薯。”48岁的后赵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奎延介绍说,因为村里土地是沙土地,适宜种植红薯,种植红薯的时间由来已久。

  据赵奎延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红薯的效益好,村里开始大规模种植红薯。人口1953人,耕地面积4000多亩,村里大部分村民都种红薯。

  “我们这里有市场,周边村庄、县区都来这里卖红薯。”赵奎延介绍说,后赵庄村建起了占地30亩的红薯综合交易中心,周边又自发形成6个大小不等的市场,方圆200公里内的红薯都往这里送,后赵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薯交易集散地,形成了从红薯育苗种植到产品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据赵奎延介绍,后赵庄村先后成立了20多个合作社,村民在本地和外地加起来种植了18000多亩红薯,建设了传统地窖2000多个,大型钢结构地窖七八十个,“大型地窖一个地窖能存储100万斤到400万斤红薯。”

  网络销售忙

  “今年以来储存量大约接近3亿斤,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赵奎延介绍说,山东后赵庄村红薯的名气已经打出来了,虽然储存量大,但并不愁卖,节前价格逐渐升高。“多年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老客户,后来我们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批发,通过网络、短视频平台销售,尤其是年轻人开直播也增加了销量。”

  “村里年轻人有这个想法,下雪那几天没事,我们坐一块聊天,大家一合计说挺好,就开播了,也是发挥余热,村里也很支持。”赵连银介绍说,赵连利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村书记,赵德福是上世纪90年代的村书记。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赵连银说,虽然他们都已经上了年纪,此前并没有干过直播,甚至都没有刷过抖音,但是都按照村里年轻人的指点进行直播。“他们说,你就实话实说就行,咱就实话实说呗。”

  据赵连银介绍,发布视频一个多月时间,直播十多天以来,已销售了大约上百万斤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