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2023年山东文旅“成绩单”亮眼

国内旅游收入超9000亿元

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
点击查看原图
        1月30日,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重点任务,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记者了解到,作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3年山东省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2024年,我省将大力实施山东文旅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文化和旅游工作开新局、谱新篇,出新彩、立新功。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于洋

  文旅消费活力显著提振

  回望:以消费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2023年以来,逐渐提振的文旅消费为山东文旅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2023年以来,我省在全国率先举办旅游发展大会,通过输血造血、供需协同让市场逐渐“热起来”。总体看,全省文旅市场“高开高走”,据旅游统计调查和客流与消费大数据初步测算,2023年全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超过8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超过9000亿元。

  产品的迭代升级为文旅发展保驾护航,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同样引领齐鲁消费风潮。“景区焕新”“场景革命”“乐宿山东”等重点工程先后兴起,旅游演艺、沉浸体验、城市休闲、乡村漫游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四季、假期、周末三大系列产品同时推出,“引客入鲁”计划与“畅游齐鲁乐享生活”主题旅游年同样精彩,一系列创新旅游产品让我省在2023年始终紧抓市场机遇,焕发消费活力。

  聚焦:聚焦新一年,在继续推行相关有力举措的同时,我省将巩固省内客流、引入省外客流双管齐下的方式,在拓展客源的同时做大流量。同时,策划推出“春秋战国游”产品,推进聊斋文旅项目,打造“聊斋文化”大IP。以2024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为代表的品牌活动带动会展旅游发展,构建四季不停、精彩不断、近悦远来活动体系。此外,微度假、慢休闲、烟火气、夜经济、国潮货等消费新场景、新产品、新业态也将成为促进消费的新方向。推动“大旅游”向“大休闲”“大消费”体系重构,把文旅优质产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购买力。

  文旅产业建设质量齐升

  回望:着眼文旅产业发展,我省高屋建瓴,纵览全局,构建了“1+N”政策体系,通过一系列专项文件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项目建设进度持续加快,市场主体持续培优。全省遴选十大类379个项目纳入山东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清单,耕海一号、夜画琅琊、大宋不夜城等一批精品项目开业运营。“百企领航”工程全面实施,成立山东文旅企业联盟,6 市国有文旅集团实现全覆盖,市县级文旅集团超过50家。此外,乡村旅游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面助力,在开展精品化建设的基础上,我省评选了第二批旅游民宿集聚区,并接续评选出2023年度省精品文旅名镇、乡村旅游重点村、景区化村庄,“乡村好时节”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聚焦:2024年,继续放眼培强文旅产业,我省将在增塑产业发展新动能新活力上继续创优提质。其中,将充实完善全省文旅重点项目库,推动一批优质项目纳入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继续实施“百企领航”计划,对领航型、骨干型、成长型文旅企业分类施策、加大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优势文旅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通过一系列重大会展搭建文旅项目推介、企业对接洽谈的项目招引大平台。此外,还将进一步优化“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建设,推进“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试点工作。实施数字赋能文旅场景建设行动,发展线上演播、品牌授权、电竞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

  文旅事业发展持续繁荣

  回望:2023年,围绕齐鲁文艺高峰计划的深入推进,全省共享的舞台艺术选题库、剧本库、专家库、人才库在我省相继建立,30余部新创作大戏、80余部新创作戏曲小戏先后立上舞台,一系列文艺展演同样破界出圈。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在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我省进一步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乡书房由年初的510个增加到810多个,国家一级图书馆数量由全国第三上升为全国第一。

  聚焦:既得“高原”,更建“高峰”,在塑造新时代齐鲁文艺高峰上,2024年,我省将继续创优提质。以“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为目标,持续打磨提升《东方大港》《大河粮仓》《孔子》《燕翼堂》《铁道英雄》等已有剧目,进一步推出《大染坊》等精品项目。加强与剧场院线合作,推动精品剧目开展省内外展演巡演与线上演播,让更多优秀作品走出山东。同时,继续深耕2024济南国际双年展、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争取再出新亮点。

  让文旅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惠及广大群众,我省将继续实施“公共文化润心工程”,在年内新增200个以上文博艺术空间、城乡书房等。启动“大地欢歌”乡村文化建设年,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借鉴“三团三社”经验,培植1000个群众文艺团队,创新打造我省群众自办文艺团队品牌,在全省开展优秀团队“百团汇演”。

  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

  回望: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2023年,围绕齐长城与黄河,我省持续构建文化“两创”物理空间布局,相继打造沿线省级标准旅游风景道40多条,推出13处“长城驿站”、12个黄河国家风景道(山东)典型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持续深化,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赵家徐姚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国家文物局签署《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并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先后推出“斯文在兹——儒家文物主题游径”,开展遇“建”山东寻访活动。

  博物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非遗保护传承体系逐步健全。创新实施“中小博物馆三年提升行动”“博物馆之城”试点工作、“一县一馆”工程等。完成山东省非遗数字管理平台建设,实施非遗项目提升工程,评审认定第六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名镇名村先后出炉,以2023山东非遗购物节为代表的一系列非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聚焦:今年,我省将继续创优提质。秉持“大考古”工作理念,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扎实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商西周研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生业资源与技术”研究课题,重点实施跋山遗址、岗上遗址、焦家遗址、大汶口遗址、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前冢子头遗址等一批考古发掘项目。

  在文物保护方面,强化文物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泰山、曲阜“三孔”、齐长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在非遗传承方面,以高标准筹办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全省非遗保护传承水平。研究开展高标准非遗普查,对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单位进行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编印《山东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