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酒
——“茅台战略”透析


他曾经回忆,赖永初把他叫到贵阳试酒分级,有一批次的新酒赖很不满意,评为次等,郑义兴就回去用老酒重新勾兑了一遍,第二天再让赖尝试,他评为优等,竟没有喝出就是昨天的那批酒。郑义兴用这个故事说明勾兑的重要性,也从侧面透露出,赖永初当年的确参与了赖茅的品质管控。
赖永初对自己的勾酒能力一直非常自信。1979年,晚年的他给政府打报告,提出重新回到茅台酒厂参与工作。贵州省轻工业厅委派了三个人去他家里了解情况,其中一个人就是季克良。三人问赖永初,他对酒厂的哪一方面比较熟悉。赖永初脱口而出:“我会勾酒。”
在季克良看来,赖永初会勾酒,显然是一种业余的说法。不过,回到20世纪40年代的恒兴酒厂,大老板对酒的品质如此重视和要求严苛,自然会影响到经理和酒师的工作态度。后世学者基本认同,当年,“赖茅”的质量略逊于“华茅”,而明显好于“王茅”。“赖茅”在酿制工艺上,与“华茅”和“王茅”略有不同。在用粮上,烤一斤酒,用高粱二斤,小麦三斤,出酒率是5∶1,低于“华茅”的6∶1。在造曲的时候,“赖茅”加入了药料。据赖永初的记录:“小麦造曲,由酒师对(兑)放药料,酒师各有祖传药方,我们的药料内要放肉桂、巴岩香等。”后世的茅台酒去除此节,异于前辈。
赖永初全资控制恒兴后,把酒窖数量从6个增加到23个,年产量从2万斤逐渐增加,极盛的1945年,年产量达到13万斤。那年,成义的产量约为1万斤,荣和大约为6000斤,恒兴俨然成了茅台镇最大的酒厂。
在市场营销上,赖永初长袖善舞,进行了很多新鲜的尝试。茅台酒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被贵州以外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接受,“赖茅”起到了最大的作用,甚至一度“赖茅”就是茅台酒的代名词。
在恒兴之前,成义、荣和的销售基本上都靠盐号和书局搭销。前者的市场主要在遵义和贵阳,后者推广到了重庆和长江中游的一些地方。赖永初则为“赖茅”搭建了一个独立的销售网络,他在贵阳设立总号,在汉口、长沙、广州和上海等十多个城市设立子号(自营店)和签约代理商,由贵阳派往各地的经理人数曾多达160多位。
赖永初对自己的勾酒能力一直非常自信。1979年,晚年的他给政府打报告,提出重新回到茅台酒厂参与工作。贵州省轻工业厅委派了三个人去他家里了解情况,其中一个人就是季克良。三人问赖永初,他对酒厂的哪一方面比较熟悉。赖永初脱口而出:“我会勾酒。”
在季克良看来,赖永初会勾酒,显然是一种业余的说法。不过,回到20世纪40年代的恒兴酒厂,大老板对酒的品质如此重视和要求严苛,自然会影响到经理和酒师的工作态度。后世学者基本认同,当年,“赖茅”的质量略逊于“华茅”,而明显好于“王茅”。“赖茅”在酿制工艺上,与“华茅”和“王茅”略有不同。在用粮上,烤一斤酒,用高粱二斤,小麦三斤,出酒率是5∶1,低于“华茅”的6∶1。在造曲的时候,“赖茅”加入了药料。据赖永初的记录:“小麦造曲,由酒师对(兑)放药料,酒师各有祖传药方,我们的药料内要放肉桂、巴岩香等。”后世的茅台酒去除此节,异于前辈。
赖永初全资控制恒兴后,把酒窖数量从6个增加到23个,年产量从2万斤逐渐增加,极盛的1945年,年产量达到13万斤。那年,成义的产量约为1万斤,荣和大约为6000斤,恒兴俨然成了茅台镇最大的酒厂。
在市场营销上,赖永初长袖善舞,进行了很多新鲜的尝试。茅台酒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被贵州以外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接受,“赖茅”起到了最大的作用,甚至一度“赖茅”就是茅台酒的代名词。
在恒兴之前,成义、荣和的销售基本上都靠盐号和书局搭销。前者的市场主要在遵义和贵阳,后者推广到了重庆和长江中游的一些地方。赖永初则为“赖茅”搭建了一个独立的销售网络,他在贵阳设立总号,在汉口、长沙、广州和上海等十多个城市设立子号(自营店)和签约代理商,由贵阳派往各地的经理人数曾多达160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