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形瓶
——“茅台战略”透析


赖永初从香港印回来的酒标采用套色印刷,无论是用纸还是创意设计都比成义和荣和大大地高出了一个境界。在“赖茅”字样下出现了拉丁字母拼音“RayMau”,“大鹏”商标则以地球为背景,也配以英文“TRADE MARK”(商标)。在酒瓶的背标上,除了注明来自茅台镇“产酒名区”,更强调“依照回沙古法参以科学改进,一经出窖则芬芳馥郁质纯味和,不但其他国产名酒难以媲美,即舶来佳酿众将相较逊色”。
在后来的一次商标改进中,赖永初特别要求,把“用最新的科学方法酿制”单独突出,以示与王茅、华茅的“传统工艺”相区别。我曾问季克良,赖永初有什么“最新的科学方法”,他笑言:“就是一个广告的说辞吧。”
赖永初还认真研究过酒瓶的材质:出厂必须用土瓶包装,虽不美观,但是久不变质,可保酒味香醇,若改为玻璃瓶包装虽然美观,缺点是遇阳光晒后,蒸发变味。这是我们多年未能改装之故。
在酒瓶设计上,赖永初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赖茅”一改鼓腹形状,采用了柱形陶瓶,小口、平肩,瓶身呈圆柱形,通体施酱色釉。这一造型圆润饱满,极具识别度,奠定了茅台酒瓶的基本形状,后世称之为“茅形瓶”。新中国成立之后,茅台酒厂改用景德镇生产的乳白瓶,而造型则沿用了“赖茅”的经典瓶形。
有一次,我与周山荣谈论茅台酒的早期历史,说到华、王、赖三家创始人,我们的一个共同感觉是,赖永初是唯一研究产品的人。事实上,终其一生,他只到过一次茅台镇,但他对品质的态度是极其认真的。他在口述实录中说:
当时贵州土匪甚多,路途不便,我就通知葛志澄(经理)、郑酒师把我厂出的新酒、老酒、爆酒三种各运十斤来贵阳,我亲自研究。经过两三个月的研究、兑尝,又请很多吃酒的友人试尝品评之后,决定叫葛志澄和郑酒师照我的办法去做,并要他们照此法先运1000瓶来贵阳试销,果然不错,以后他们都是照我的办法兑酒。
赖永初品酒有自己的门道,他总结说:“要不爆不辣,必须用嘴尝试,以口舌品达,若能达二十几下都还有味,方为合格。”
茅台酒厂的第一任技术副厂长郑义兴,当年便是“赖茅”的总酒师。
在后来的一次商标改进中,赖永初特别要求,把“用最新的科学方法酿制”单独突出,以示与王茅、华茅的“传统工艺”相区别。我曾问季克良,赖永初有什么“最新的科学方法”,他笑言:“就是一个广告的说辞吧。”
赖永初还认真研究过酒瓶的材质:出厂必须用土瓶包装,虽不美观,但是久不变质,可保酒味香醇,若改为玻璃瓶包装虽然美观,缺点是遇阳光晒后,蒸发变味。这是我们多年未能改装之故。
在酒瓶设计上,赖永初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赖茅”一改鼓腹形状,采用了柱形陶瓶,小口、平肩,瓶身呈圆柱形,通体施酱色釉。这一造型圆润饱满,极具识别度,奠定了茅台酒瓶的基本形状,后世称之为“茅形瓶”。新中国成立之后,茅台酒厂改用景德镇生产的乳白瓶,而造型则沿用了“赖茅”的经典瓶形。
有一次,我与周山荣谈论茅台酒的早期历史,说到华、王、赖三家创始人,我们的一个共同感觉是,赖永初是唯一研究产品的人。事实上,终其一生,他只到过一次茅台镇,但他对品质的态度是极其认真的。他在口述实录中说:
当时贵州土匪甚多,路途不便,我就通知葛志澄(经理)、郑酒师把我厂出的新酒、老酒、爆酒三种各运十斤来贵阳,我亲自研究。经过两三个月的研究、兑尝,又请很多吃酒的友人试尝品评之后,决定叫葛志澄和郑酒师照我的办法去做,并要他们照此法先运1000瓶来贵阳试销,果然不错,以后他们都是照我的办法兑酒。
赖永初品酒有自己的门道,他总结说:“要不爆不辣,必须用嘴尝试,以口舌品达,若能达二十几下都还有味,方为合格。”
茅台酒厂的第一任技术副厂长郑义兴,当年便是“赖茅”的总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