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芝”繁叶茂 一“葫”千金 

聊城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灵芝之乡”“中国葫芦第一村”“中国葫芦雕刻艺术之乡”……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号,背后则是一个个大产业,甚至是一个个“行业冠军”。而这都与聊城有关。
  
  1月19日—20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跟随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行进式主题采访团走进聊城,在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非遗手造展示以及年货大集中,感受渐行渐近浓浓年味的同时,也在以灵芝、葫芦为代表的产业发展中感受到蓬勃的乡村振兴活力。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冠县灵芝冠九州”

  1月19日,行走在冠县街头,随处可见灵芝造型的标志物以及其周边产品。在冠县灵芝产业创新创业创客中心暨电商孵化基地的展厅里,龙凤呈祥、泰山松等各种造型的灵芝盆景让人眼前一亮,电商主播正在进行线上直播,向网友介绍着各种灵芝产品。

  “所有灵芝盆景都是由一片片灵芝切片制作而成。”山东三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张泽威介绍,目前,冠县灵芝盆景、摆件能占全国市场的80%左右。“不管在哪里见到灵芝摆件,10个里面有8个都是来自我们山东灵芝小镇的。”
  
  据张泽威介绍,作为冠县灵芝主产区的店子镇,是全国最大的灵芝种植和贸易基地,还是一个原材料批发地,一些大型药企以及东北的商户,所用原材料基本都是从山东灵芝小镇批发过去的。
  
  而坐落于冠县的融芝联·灵芝商品全国交易集散中心,作为灵芝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以灵芝为主业态,延展开6大业态,意在打造中国灵芝产业一二三产融合生态圈,推动灵芝全产业链的孵化和发展。据融芝联·灵芝商品全国交易集散中心运营总监王福标介绍,目前,这里已汇聚全国400家灵芝企业,成为全国著名的灵芝生产加工和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打响了“冠县灵芝冠九州”品牌。
  
  记者了解到,30多年来,位于黄河故道的冠县,依托当地丰富的林果资源,大力发展灵芝特色产业。目前,冠县灵芝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灵芝大棚1万余个,灵芝年产量能占全国的60%左右,子实体和孢子粉产量达1.2万吨,盆景80万余盆,年产值约25.6亿元,拥有各类贸易公司及合作社80余家。其中,国家级合作社2家,省级合作社1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成为全国最大的灵芝种植和经营集散地,“冠县灵芝”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22年,冠县灵芝获批国家级“药食同源”试点项目,也迎来发展机遇,朝着多样化的方向拓展,在生物医药(灵芝)、文旅、康养三个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布局灵芝高端深加工全产业链,培育灵芝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打造全国最大的灵芝交易平台,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将实现灵芝百亿产业集群的目标。目前,冠县已形成集培育、种植、深加工、创意销售等为一体的灵芝产业链,除了灵芝孢子粉、灵芝盆景、灵芝切片、孢子油、灵芝酒等,还推出灵芝煲汤、灵芝糕点、灵芝炖肉、灵芝粉条、灵芝茶饮等产品,推动灵芝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及价值链的提升。

  葫芦成就“福禄”产业

  几乎每隔三五步就有一家与葫芦相关的店铺,村民不是种葫芦就是画葫芦、卖葫芦,全镇葫芦电商经营户近500户,每年仅电商销售额就达4亿元……1月20日,在“中国葫芦第一村”聊城东昌府区唐邑镇路庄新村,记者见识到了“小葫芦”带动起的大产业。
  
  记者了解到,葫芦种植与加工一直以来都是东昌府区一项特色产业,种植始于汉代,距今有1000余年历史,加工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传承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其中,堂邑镇路庄新村已有300多年的葫芦种植历史,在这里,无论是种植还是加工,95%以上的人都在做葫芦生意。
  
  而为了推动堂邑镇葫芦产业从“提篮小卖”的马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变,2023年,堂邑镇联合聊城东安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内顶级范制葫芦种植专家黄全华合作引进东昌府区高端范制葫芦种植基地项目。
  
  油锤葫芦、三庭葫芦、蚂蚁葫芦、亚腰葫芦、瓠子……在范制葫芦种植基地大棚里,各式各样的葫芦悬挂在架子上,让人目不暇接。葫芦架一侧则摆满了各种造型的葫芦制品,从貔貅到天鹅再到人像,从手串到笔筒再到鼻烟壶,从摆件到日用品,应有尽有。

  “这些都是范制葫芦。”讲解员路女士解释道,所谓范制葫芦,就是让它按照人的意愿生长。小葫芦长出来后,选择合适的时机给它套上塑料或石膏的模具,葫芦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填满模具空间,待其木质化后取出,就成了人们想要的样子。“我们有方形、盆形、花瓶形、人像等300多种模具,为了得到理想的造型,套模后会根据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有些还需要用绳子进行勒扎。”
  
  正所谓“葫芦虽好范制难”,成功率往往很低。记者注意到,在各种精美造型葫芦的旁边,夹杂着一些有所破损的葫芦。据聊城市昌泰国有资产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芳森介绍,基地葫芦按照既定的形状生长,成品率能达到30%左右,而在这些没有瑕疵、长相饱满的葫芦中,再进行一轮筛选,精品率约为3.4%。“2023年,基地共种植1.5万株葫芦苗,预计可收获3万个范制葫芦,产值达3000多万元。”魏芳森表示,因为精品葫芦的价值较高,下一步将继续提高范制葫芦精品率,不断做大做强葫芦产业。
  
  据了解,目前东昌府区的葫芦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年综合效益16亿元,“买天下葫芦、卖天下葫芦”的集散效应日益凸显,先后被命名为“葫芦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