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大家风范

——“茅台战略”透析
点击查看原图
        如果你品尝一口他们的酒,说一句“嗯,有点茅台酒的意思”,他们脸上的惊喜之色,令人难忘。
  然而,这一景象并非由来如此。
  在20年前,茅台镇的酒企鱼龙混杂,酱酒市场一片混战,甚至围绕“赖茅”的品牌归属权发生了长达7年的法律纠纷。而在十几年前,茅台酒厂也一度是“行业公敌”。围绕着“国酒”概念,各大酒企群起而攻之,“官司”一直打到北京的有关部门。
  茅台目前所拥有的地位和行业口碑,得益于它对生态的理解和维护。
  一个行业的生态由四类角色构成,分别是消费者、经销商、同业者和周边环境。茅台在处理与这四者的关系时,体现出允执厥中的大家风范。《尚书·大禹谟》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茅台以数十年的品质坚守,得到了白酒爱好者的由衷认同。同时,它以温良的竞合姿态,获得了其他著名酒企及生态圈同业的尊重。
  改革开放之后,茅台酒遭遇过三次重大的销售危机,分别发生在1989年的经济不景气时期、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时期,以及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的一段时间,每一次都把企业逼到了濒临崩塌的绝境。然而,危机倒逼改革,茅台酒厂的每一个重大转折都与这三次危机有关:第一次让酒厂彻底剪断了与国营专卖体系相连的“脐带”,第二次逼出了销售公司的组建,第三次则告别了对公务消费的高比例倚重。
  在这几次危机中,茅台酒厂始终视经销商为“恩人”,着力呵护他们的利益。这使得企业的市场渠道经受住了考验,从而生发出强大的忠诚力量。
  茅台酒与其他名酒的恩怨化解,既是共同利益的结果,也是常年市场竞合所达成的互相认同。在这一过程中,茅台酒主动退让,海阔天空,终而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行业氛围。
  茅台酒厂对酱酒产区内企业的扶持更是有目共睹的。珍酒的出现,是茅台酒厂易地试验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习酒陷入困局,茅台酒厂出手援助。经过数十年发展,习酒再度成为百亿级酒企。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传统工艺产品生产商,茅台酒厂于2001年提出了原产地以及核心产区保护的主张,并成功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确定了中国白酒业的第一个原产地域范围,即现在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