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

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


宣纸的出现和发展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在生产劳动中,人类从自然获取资源,将其制成满足需要的物品。桑蚕吐出的蚕丝作为纺织原料,为人类的服饰制造增添了重要的原料。树皮等植物纤维经过浸泡、蒸煮等工序,可以制作成质地绵韧的书写材料。相关技艺不仅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也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起到重要作用。
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版撰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从观察到桑蚕吐丝,到将细腻蚕丝织造成丝绸,进而制作成服装。我国劳动人民将天然纤维的效用发挥到极致。在历史发展中,丝绸不仅满足服饰功效,还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蚕丝是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动物纤维之一,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在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丝绸的发明者。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更早时候,人们大多身穿粗陋的麻布衣物,这种衣物质地相对粗糙,且形象较为单一。嫘祖希望制造出一种更柔软、更华丽的纺织品,并通过无数次的尝试最终发现蚕丝这种天然纤维。随后,她教会百姓养蚕缫丝,丝织品进入人们的生活。
上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刻有丝织花纹和蚕形图案的骨盅以及纺织工具。1984年,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公元前3500年前的大量丝织品。从传说、历史资料、考古文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推算,商代时期,我国养蚕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秦汉时期,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建立起通往中东和欧洲的通道,古代连接中西方的丝绸之路就此开辟,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也就此建立。
从春秋至中唐,这期间是我国丝绸生产古典体系的成熟时期。黄河中下游是社会经济生产中心,斜织机和提花机广泛应用于丝织生产,各种织物应运而生,印花技术臻于完备,绢帛也成为赋税的重要内容。通过丝绸之路,丝绸及其生产技术向世界各地不断传播。时至今日,中国的丝绸仍然以其高质量闻名于世。
唐中叶至明清期间,丝绸织造形成新的技术体系,束综提花机被广泛应用,缎、绒织物的出现使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图案风格趋于写实并富有吉祥寓意。丝绸业中心逐渐移至江南地区,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随之开启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通道。
蚕桑丝织技艺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也包括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还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在整个育蚕期中,蚕不仅对空气流通情况、湿度、饲叶等具有一定要求,饲养者还要及时清除蚕所排泄的蚕沙和碎叶,是一系列较细致的工序。蚕熟上蔟作茧之后,便可进行缫丝。缫丝的方法很多,可分为浮缫、半浮缫、沉缫三种。煮茧后茧腔内吸水量的多少决定蚕茧沉浮的程度,进而影响缫丝方法的选择。将蚕茧茧缫成生丝需要经过索绪、理绪、集绪、捻鞘等步骤,随后进入丝织阶段。生丝经加工后分成经线和纬线,并按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丝织物,就是织造工艺。各类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生织即为经纬丝不经炼染,先制成织物,称之为坯绸,然后再将坯绸炼染成成品。这种生产方式成本低、过程短,是丝织生产中运用的主要方式。熟织就是指经纬丝在织造前先染色,织成后的坯绸不需再经炼染即成成品。这种方式多用于高级丝织物的生产,如织锦缎、塔夫绸等。
5000多年来,蚕桑丝织技艺对中国历史作出重大贡献,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仍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及四川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借助纸张的发明创造,信息和文化的传递有了更为便捷的载体,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开启了加速键。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古书记载,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唐代的泾县隶属于宣州管辖。宣纸又名“泾县纸”,因产地而得名。唐代,宣州辖地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黄山与九华山以北地区,及今天江苏溧水、溧阳地区,其政府行政区设在宣城。因该地盛产纸,同时又是纸张的集散地,宣纸因此得名。
自唐代以来,宣纸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书中,有“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的记载。
宣纸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对水墨有着极强的渗透力和吸附力。宣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比如,青檀皮、艾草、苜蓿、蒲草、桑树皮、竹子等。宣州地区生产的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青檀树也被称为宣纸的“灵魂”。传说,宣州人孔丹师从造纸术之父蔡伦,学习造纸方法。返乡后,他一直在寻找更好的造纸材料。孔丹偶然发现一棵青檀树倒伏入水,树皮散成丝绺,洁白如雪,便利用这棵树的树皮造纸,终得质地上乘宣纸。
宋代时期,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元代,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因此也被文人墨客更加重视。社会对宣纸需求增大,品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极大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彼时,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明代,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最佳。
宣纸的种类繁多,按料比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有几十个品种规格。唐至明代,人们书画用纸大都是熟宣,即加工纸。唐人写字所用的加工黄纸,有染黄、硬黄之分,其中硬黄是以纸置热熨斗上,涂以黄蜡,使纸变硬而透明。《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生宣就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保留了渗化、吸水等特性,润墨性很强的普通宣纸。熟宣是在生宣上加刷一层胶矾,使其失去渗化和吸水特性。因此熟宣也称作矾宣。
此外,制作宣纸的原料也会对纸张的特性造成影响。竹之纤维脆硬,制作宣纸时如果用较多竹入材料,纸张吸墨性较弱,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漫开,所以色彩鲜艳,其以笺纸类为主,比如,澄心堂纸、泥金笺等。如果树皮类纤维较多,则吸墨较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笺纸鲜明,较为含蓄。这也就形成了宣纸弱吸墨纸类和强吸墨纸类两大分类。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品质优良的选择要韧而能润,纸面光而不滑,且洁白稠密、纹理纯净。书画创作时,优质的宣纸更易实现墨分五色的效果,即一笔落成后,墨色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宣纸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版撰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从观察到桑蚕吐丝,到将细腻蚕丝织造成丝绸,进而制作成服装。我国劳动人民将天然纤维的效用发挥到极致。在历史发展中,丝绸不仅满足服饰功效,还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蚕丝是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动物纤维之一,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在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丝绸的发明者。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更早时候,人们大多身穿粗陋的麻布衣物,这种衣物质地相对粗糙,且形象较为单一。嫘祖希望制造出一种更柔软、更华丽的纺织品,并通过无数次的尝试最终发现蚕丝这种天然纤维。随后,她教会百姓养蚕缫丝,丝织品进入人们的生活。
上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刻有丝织花纹和蚕形图案的骨盅以及纺织工具。1984年,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公元前3500年前的大量丝织品。从传说、历史资料、考古文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推算,商代时期,我国养蚕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秦汉时期,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建立起通往中东和欧洲的通道,古代连接中西方的丝绸之路就此开辟,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也就此建立。
从春秋至中唐,这期间是我国丝绸生产古典体系的成熟时期。黄河中下游是社会经济生产中心,斜织机和提花机广泛应用于丝织生产,各种织物应运而生,印花技术臻于完备,绢帛也成为赋税的重要内容。通过丝绸之路,丝绸及其生产技术向世界各地不断传播。时至今日,中国的丝绸仍然以其高质量闻名于世。
唐中叶至明清期间,丝绸织造形成新的技术体系,束综提花机被广泛应用,缎、绒织物的出现使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图案风格趋于写实并富有吉祥寓意。丝绸业中心逐渐移至江南地区,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随之开启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通道。
蚕桑丝织技艺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也包括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还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在整个育蚕期中,蚕不仅对空气流通情况、湿度、饲叶等具有一定要求,饲养者还要及时清除蚕所排泄的蚕沙和碎叶,是一系列较细致的工序。蚕熟上蔟作茧之后,便可进行缫丝。缫丝的方法很多,可分为浮缫、半浮缫、沉缫三种。煮茧后茧腔内吸水量的多少决定蚕茧沉浮的程度,进而影响缫丝方法的选择。将蚕茧茧缫成生丝需要经过索绪、理绪、集绪、捻鞘等步骤,随后进入丝织阶段。生丝经加工后分成经线和纬线,并按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丝织物,就是织造工艺。各类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生织即为经纬丝不经炼染,先制成织物,称之为坯绸,然后再将坯绸炼染成成品。这种生产方式成本低、过程短,是丝织生产中运用的主要方式。熟织就是指经纬丝在织造前先染色,织成后的坯绸不需再经炼染即成成品。这种方式多用于高级丝织物的生产,如织锦缎、塔夫绸等。
5000多年来,蚕桑丝织技艺对中国历史作出重大贡献,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仍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及四川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借助纸张的发明创造,信息和文化的传递有了更为便捷的载体,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开启了加速键。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古书记载,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唐代的泾县隶属于宣州管辖。宣纸又名“泾县纸”,因产地而得名。唐代,宣州辖地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黄山与九华山以北地区,及今天江苏溧水、溧阳地区,其政府行政区设在宣城。因该地盛产纸,同时又是纸张的集散地,宣纸因此得名。
自唐代以来,宣纸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书中,有“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的记载。
宣纸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对水墨有着极强的渗透力和吸附力。宣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比如,青檀皮、艾草、苜蓿、蒲草、桑树皮、竹子等。宣州地区生产的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青檀树也被称为宣纸的“灵魂”。传说,宣州人孔丹师从造纸术之父蔡伦,学习造纸方法。返乡后,他一直在寻找更好的造纸材料。孔丹偶然发现一棵青檀树倒伏入水,树皮散成丝绺,洁白如雪,便利用这棵树的树皮造纸,终得质地上乘宣纸。
宋代时期,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元代,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因此也被文人墨客更加重视。社会对宣纸需求增大,品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极大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彼时,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明代,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最佳。
宣纸的种类繁多,按料比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有几十个品种规格。唐至明代,人们书画用纸大都是熟宣,即加工纸。唐人写字所用的加工黄纸,有染黄、硬黄之分,其中硬黄是以纸置热熨斗上,涂以黄蜡,使纸变硬而透明。《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生宣就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保留了渗化、吸水等特性,润墨性很强的普通宣纸。熟宣是在生宣上加刷一层胶矾,使其失去渗化和吸水特性。因此熟宣也称作矾宣。
此外,制作宣纸的原料也会对纸张的特性造成影响。竹之纤维脆硬,制作宣纸时如果用较多竹入材料,纸张吸墨性较弱,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漫开,所以色彩鲜艳,其以笺纸类为主,比如,澄心堂纸、泥金笺等。如果树皮类纤维较多,则吸墨较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笺纸鲜明,较为含蓄。这也就形成了宣纸弱吸墨纸类和强吸墨纸类两大分类。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品质优良的选择要韧而能润,纸面光而不滑,且洁白稠密、纹理纯净。书画创作时,优质的宣纸更易实现墨分五色的效果,即一笔落成后,墨色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宣纸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