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舞者翻飞,幸福旋转

农乐舞表演形式独特,感染力很强(资料图)
点击查看原图
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低沉浑厚(资料图)
点击查看原图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自古以来,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节奏欢快舒畅,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能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的声音,极具特色。二者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版撰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蹈传递了民族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农乐舞是中国朝鲜族流行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朝鲜族人的仪式歌舞。在原始种族的狩猎劳动和祭祀活动中,农乐舞已略具雏形。随着农耕时期水田劳动的发展,农业文明不断积累,耕作时的动作、习俗被融入舞蹈,其内容日渐丰富完善。雇农和小农往往以农乐队为中心,团结在一起,用农乐舞带动农耕生产和生活,表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此,农乐舞成为农民自己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种组织形式。

  朝鲜三国时期(公元4世纪至7世纪),民间盛行“都列闹里”活动。“都列”指农民互助作业的劳动组织,“闹里”意为农民的自娱游戏,含歌舞、戏剧、杂耍等多种表演。每逢农历正月初一,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播、夏锄、秋收等时节,同一“都列”的农民就通过闹里活动进行自娱,借以抒发欢乐情感,鼓舞生产斗志,表达渴望丰收的心愿,称为“农乐游戏”。后来,这种民俗歌舞便以“农乐”命名。

  农乐舞形成后,随即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流行的舞蹈形式。不仅每个村落形成演出队伍,更通过串村演出实现交流。辽宁省北部的铁岭市是多民族聚居区。在铁岭及周边出土的墓葬中,在5世纪前后的壁画中,出现形象描绘了朝鲜族先民欢快舞蹈的场景。农乐舞流行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其他朝鲜族聚居区。由于农乐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故在民间盛传不衰。在我国,农乐舞不仅保持原有的节日演出习俗活动,还加入了更多群众性游戏,比如,索战(拔河)、掷骰游戏、摔跤和夺农旗等。农乐舞具有鲜明的表演性,其舞蹈形态复杂,动作简练,技艺高超,因此在朝鲜族舞蹈中享有独特地位。

  农乐舞以舞蹈的方式反映了朝鲜族的发展历史和生产生活状况,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演出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的情节性演出,一种是在庆祝丰收或节庆时以传统舞蹈为主的群舞。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象帽舞、乞粒舞等。

  象帽舞舞者头戴象帽,帽顶部带有飘带。舞者以颈的力量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头顶和身体各侧划出种种彩环。甩象帽动作花样形式很多,平甩象、左右甩象、立甩象、抖露珠象等。此外,还有边甩边跳跃等高难度动作。

  “乞粒”便是乞求米粒的活动,在货币还没产生的时候,朝鲜族百姓以米代替货币,进行商品交换。乞粒舞不仅吸收了朝鲜族“双层舞”之精华,也把乞粒活动中的歌舞部分融于其中,从而形成独特的表演形式。乞粒舞表演者可以根据现场情绪起舞,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将心底的欢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农乐舞的音乐具有独特的多样旋律,称作“十二拍”。伴奏乐器有小锣、长鼓、小钹、唢呐、鼓等,其中小锣为主,起指挥作用。旋律部分主要是唢呐吹奏,打击乐的分量较重,情绪热烈。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自然心声,独一无二

  在蒙古语中,呼麦意为“咽喉”。演出时,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让持续低音和其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形成相互呼应的歌声。这种演唱方式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蒙古族各类场合中,这种演唱方式都不显违和,盛大的社交仪式、家庭节日庆祝活动,抑或是哄睡婴儿时,都可以进行演唱。

  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民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在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

  在狩猎和游牧生活中,蒙古族试图模仿自然的声音,以达到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目的。瀑布、高山、森林以及动物的声音都成为模仿的目标,与其相呼应形成的“和声”便是呼麦的原型。呼麦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保留了原始歌唱的一些要素。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时,曾在今内蒙古西部一带举行盛大宴会,宴请各路大军,席间,便为将士们演唱了呼麦歌曲。

  呼麦曲式结构一般包括引子、主体、尾声三部分。它的结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主题重复型,一种是对比型。从音乐表现形态上来看,呼麦可以分为啸性呼麦和唱性呼麦。所谓“啸”,指的就是用人的发声器官靠气息的憋、挤、顶等运动来发声。唱性呼麦是指用发出呼麦基音挤压的沙哑声音唱出有词的唱段或歌曲。

  与蒙古族长调唱法不同,呼麦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中产生的,歌唱者的声带有时震动,有时则不动,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发声原理较为特殊。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优秀的歌唱者可以演唱出徐缓的长调,也可表演急速的快板。但由于演唱技巧的限制,呼麦的曲目并不算多,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可爱的形象,三是赞美自然环境和骏马等。从演唱曲目的内容上来看,呼麦保留了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痕迹。

  呼麦与蒙古族历史、文化、艺术等密切相关,是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如今,这种历史悠久的歌唱方式也被融入现代生活,走上各类舞台。近年来,许多年轻人组成的乐队,比如,杭盖乐队、HAYA 乐团(哈雅乐团)等,不断探索音乐表达形式,将呼麦与金属、摇滚等音乐形式融合,创作出许多广受乐迷喜爱的歌曲。他们不仅在各大音乐节频频露面,也登上了音乐综艺节目,收获了许多粉丝。这些演出不仅在国内得到颇高的呼声,在国际音乐节舞台也广受赞誉。古老的歌唱方式也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