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建筑神韵,东方之美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资料图


云锦大花楼织机资料图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在立体的空间内探索,让力学结构与视觉美学统一。南 京云锦织造技艺通过经纬线的穿梭构造,在平面之上形成美的极致。不同领域的传统技艺 都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不断精益求精,至今仍然是高超技 艺的代表。
◎本版撰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土、木、砖、瓦、石等皆可入料,雕刻、绘画、造型、裱糊等皆可融入,中国的建筑营造技艺是一种综合性的复杂技艺,包括木料加工、基础施工、装修装饰等多项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外观特征是以梁柱为代表的木结构框架体系,并实现建筑的内在结构与外观形象逻辑关系的统一鲜明。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凝聚了古人对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2009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负责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由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打包申报。
木结构建筑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是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防腐、防水等处理后,形成具有抗震性能的结构体系,其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由柱、梁、檩、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
榫卯结构早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建筑中就已见端倪。到了汉代,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形成,榫卯结构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即木质构件间的连接不需要其他材料制成的辅助连接构件,主要是依靠两个木质构件之间的插接。这种构件的连接方式使木结构具有柔性的结构特征,抗震性强。
传统的营造技艺包括选材、加工、切割、榫卯、粘接等。隋代至宋代期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逐步程式化、标准化、模数化。宋代的《营造法式》 是中国传统木框架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这本书总结出了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完整的营造制度,并以八等级“材”作为模数标准。元代,“减柱法”出现,建造者大胆地抽去若干柱子,并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构件;或取消室内斗拱,使梁与柱直接连结等等。这些措施节省了木材,并使木结构进一步加强了建筑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明清时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变化。大型建筑内檐框架基本摆脱了斗拱的束缚,使梁柱直接插接; 抬梁式建筑屋角部梁架的构造通行顺梁、扒梁、抹角梁方法等,都更加节约了木材。当时,江南一带多用圆木作梁架、多层楼阁框架,民间建筑营造水平也相应提高。明代《鲁班营造正式》和清代《工程作法》对这项技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砖石结构;二是以梁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木结构; 三是以檩为主要承重构件的砖石混合结构。其中,以檩为主要承重构件的结构将梁和檩等连接起来,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榫卯连接为主要构件的木构建筑体系,是木构建筑中最有特色、最科学合理的构造方法。
如今,城市园林建筑、广大乡镇地区民居建筑等依然普遍使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体现了项目的内在生命活力。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匠心传承,中华一绝
通过运用“通经断纬”等技术,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能够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这项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其精美程度叹为观止,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
云锦因灿若云霞而得名,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如今依然被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群众所喜爱。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早在东吴时期,南京丝织业便已发端。东晋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百工迁到建康(今南京地区),其中便有许多织锦工匠。悠久的历史为当地织造技艺发展奠定了成熟的基础。元代,蒙古族喜用真金装饰官服,昌盛时期的黄金开采量增大。以织金夹银为主要特征的云锦脱颖而出,成为最珍贵、工艺水平最高的丝织品种。明清时期,南京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形成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鼎盛时期,南京地区便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从事织锦,是当地最大的手工产业。
因织造技艺极为复杂,织成的锦极为灿烂美丽,云锦极为昂贵,也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从元代至清代,云锦都是御用品和贡品,或作为朝廷礼品赠送外国君主和使臣,以及对功臣进行赏赐。
南京云锦的传统工艺主要有妆花、织金、金宝地等。妆花锦花纹配色多达十余种,最多可达二三十种,用色变化丰富,图案的布局严谨庄重、简练概括。织金锦花纹图案全部用金线或银线,或金银线并用织成。金宝地锦花纹图案全部用金丝织满地,再在金地上织出五彩缤纷、金彩辉映的花纹。从图案的题材来看,大朵缠枝花卉,龙、凤、仙鹤、狮子等动物,宝相花、莲花佛手、石榴、梅、兰、竹、菊等植物皆可作为所织造图案。此外,表示吉祥的“八宝”“暗八仙”“吉祥符”“寿字符”等也是常见的图案。在配色方面,南京云锦则运用了色晕与调和的技法,使纹样色彩美丽动人。
云锦属于熟织提花丝织物,即通过不同颜色的线直接织造出图案,织成后不需染色、印花。按照不同品种的要求,经过染色的蚕丝被加工成一定规格、颜色,作为经、纬线上机织造。金银线是云锦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也是特色之一。特别是云锦妆花中使用的纸扁金,迄今都是云锦生产的专用材料。此外,孔雀羽、真丝绒等也被用于云锦织造中。
在云锦织造过程中,挑花结本是关键环节,也是纹样由图纸过渡到织物上的桥梁。这个环节运用了古老的结绳记事的方法,把花纹图案色彩转变为织造程序,再进行织造。这种方法巧妙地将纹样和创作设计过程像电脑程序一样储存在线上,把纹样按织物具体规格要求计算仔细,将纹样在每一根丝上的细腻变化表现出来。这其中需要将繁杂的色彩进行最大限度地同类合并,编结成织造程序花本。
其原理就是用丝线作经线,用棉线作纬线,对照绘制好的意匠图,经线对应意匠图上的纵格,纬线对应意匠图上的横格,挑制成花纹样板花本。然后运用花本上机制造,与机上牵线、经丝的作用关系,提经织纬来完成织造任务。挑花结本有三道工艺,称为挑花、倒花、拼花。其中挑花是基本工艺,倒花和拼花是辅助工艺。挑花便是照设计稿挑制出来第一本花本——祖本;倒花则是根据祖本复制出另一本花本;拼花是把挑花或倒花制成的不完整的花本合并成一个完整花本,使之具备上机织造的要求。
南京云锦对于研究中国纺织品的发展历史,探索纺织品的织造工艺,以及研究历代职官制度、服饰制度和工匠体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版撰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土、木、砖、瓦、石等皆可入料,雕刻、绘画、造型、裱糊等皆可融入,中国的建筑营造技艺是一种综合性的复杂技艺,包括木料加工、基础施工、装修装饰等多项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外观特征是以梁柱为代表的木结构框架体系,并实现建筑的内在结构与外观形象逻辑关系的统一鲜明。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凝聚了古人对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2009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负责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由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打包申报。
木结构建筑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是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防腐、防水等处理后,形成具有抗震性能的结构体系,其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由柱、梁、檩、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
榫卯结构早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建筑中就已见端倪。到了汉代,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形成,榫卯结构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即木质构件间的连接不需要其他材料制成的辅助连接构件,主要是依靠两个木质构件之间的插接。这种构件的连接方式使木结构具有柔性的结构特征,抗震性强。
传统的营造技艺包括选材、加工、切割、榫卯、粘接等。隋代至宋代期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逐步程式化、标准化、模数化。宋代的《营造法式》 是中国传统木框架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这本书总结出了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完整的营造制度,并以八等级“材”作为模数标准。元代,“减柱法”出现,建造者大胆地抽去若干柱子,并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构件;或取消室内斗拱,使梁与柱直接连结等等。这些措施节省了木材,并使木结构进一步加强了建筑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明清时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变化。大型建筑内檐框架基本摆脱了斗拱的束缚,使梁柱直接插接; 抬梁式建筑屋角部梁架的构造通行顺梁、扒梁、抹角梁方法等,都更加节约了木材。当时,江南一带多用圆木作梁架、多层楼阁框架,民间建筑营造水平也相应提高。明代《鲁班营造正式》和清代《工程作法》对这项技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砖石结构;二是以梁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木结构; 三是以檩为主要承重构件的砖石混合结构。其中,以檩为主要承重构件的结构将梁和檩等连接起来,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榫卯连接为主要构件的木构建筑体系,是木构建筑中最有特色、最科学合理的构造方法。
如今,城市园林建筑、广大乡镇地区民居建筑等依然普遍使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体现了项目的内在生命活力。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匠心传承,中华一绝
通过运用“通经断纬”等技术,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能够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这项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其精美程度叹为观止,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
云锦因灿若云霞而得名,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如今依然被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群众所喜爱。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早在东吴时期,南京丝织业便已发端。东晋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百工迁到建康(今南京地区),其中便有许多织锦工匠。悠久的历史为当地织造技艺发展奠定了成熟的基础。元代,蒙古族喜用真金装饰官服,昌盛时期的黄金开采量增大。以织金夹银为主要特征的云锦脱颖而出,成为最珍贵、工艺水平最高的丝织品种。明清时期,南京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形成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鼎盛时期,南京地区便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从事织锦,是当地最大的手工产业。
因织造技艺极为复杂,织成的锦极为灿烂美丽,云锦极为昂贵,也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从元代至清代,云锦都是御用品和贡品,或作为朝廷礼品赠送外国君主和使臣,以及对功臣进行赏赐。
南京云锦的传统工艺主要有妆花、织金、金宝地等。妆花锦花纹配色多达十余种,最多可达二三十种,用色变化丰富,图案的布局严谨庄重、简练概括。织金锦花纹图案全部用金线或银线,或金银线并用织成。金宝地锦花纹图案全部用金丝织满地,再在金地上织出五彩缤纷、金彩辉映的花纹。从图案的题材来看,大朵缠枝花卉,龙、凤、仙鹤、狮子等动物,宝相花、莲花佛手、石榴、梅、兰、竹、菊等植物皆可作为所织造图案。此外,表示吉祥的“八宝”“暗八仙”“吉祥符”“寿字符”等也是常见的图案。在配色方面,南京云锦则运用了色晕与调和的技法,使纹样色彩美丽动人。
云锦属于熟织提花丝织物,即通过不同颜色的线直接织造出图案,织成后不需染色、印花。按照不同品种的要求,经过染色的蚕丝被加工成一定规格、颜色,作为经、纬线上机织造。金银线是云锦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也是特色之一。特别是云锦妆花中使用的纸扁金,迄今都是云锦生产的专用材料。此外,孔雀羽、真丝绒等也被用于云锦织造中。
在云锦织造过程中,挑花结本是关键环节,也是纹样由图纸过渡到织物上的桥梁。这个环节运用了古老的结绳记事的方法,把花纹图案色彩转变为织造程序,再进行织造。这种方法巧妙地将纹样和创作设计过程像电脑程序一样储存在线上,把纹样按织物具体规格要求计算仔细,将纹样在每一根丝上的细腻变化表现出来。这其中需要将繁杂的色彩进行最大限度地同类合并,编结成织造程序花本。
其原理就是用丝线作经线,用棉线作纬线,对照绘制好的意匠图,经线对应意匠图上的纵格,纬线对应意匠图上的横格,挑制成花纹样板花本。然后运用花本上机制造,与机上牵线、经丝的作用关系,提经织纬来完成织造任务。挑花结本有三道工艺,称为挑花、倒花、拼花。其中挑花是基本工艺,倒花和拼花是辅助工艺。挑花便是照设计稿挑制出来第一本花本——祖本;倒花则是根据祖本复制出另一本花本;拼花是把挑花或倒花制成的不完整的花本合并成一个完整花本,使之具备上机织造的要求。
南京云锦对于研究中国纺织品的发展历史,探索纺织品的织造工艺,以及研究历代职官制度、服饰制度和工匠体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