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融入城市生活参与社区治理

传统非遗活力新生

东营市垦利街道康居社区内,“非遗在社区”生动开展(资料图)
点击查看原图
        日前,东营市垦利街道康居社区《打造七彩梦工场增强非遗社区活力》成功入选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地区典型案例。以实施“七彩梦工场”项目为突破口,康居社区让非遗成为连接群众的纽带、点亮生活的明星,真正实现非遗“在身边、近生活”。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社区为家

  滚滚黄河水,悠悠岸边情。在坐落于黄河岸边的垦利街道康居社区内,非遗成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重要参与者,居民在学习、运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社区文化的魅力。

  “由2814户、8244人组成的康居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业态融合社区。社区居委会周围有2个城市商业区、4个城中村、5所学校及诸多企事业单位,间接服务人群类别较多、数量较大、事项较杂。”康居社区负责人介绍。如何挖掘社区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好地服务居民并推动发展,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成为摆在社区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在社区党支部带动下,“七彩康居·幸福驿家”党建品牌建立。红色先锋、橙色文娱、黄色奉献、绿色关爱、青色成长、蓝色网格、紫色活力,以颜色区分模块及功能,品牌覆盖宣传引领、娱乐活动、义务服务、关爱乐龄、少年儿童服务、社区自治、文化环境建设等众多内容,由此,也为各项社区活动提供了思路。

  以实施“七彩梦工场”项目为突破口,康居社区不断推动“非遗在社区”纵深发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谋划布局项目开展方式,康居社区因地制宜,根据社区情况及特色,推动“非遗在社区”走深走实。寻找到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并引入社区,广泛动员各类群体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发挥社区群体优势,项目在促进社区共治共建的过程中,更提升了非遗在居民生活中的可见度。

  随着“非遗在社区”广泛开展,在康居社区,草柳编从乡村走入城市社区,丰富了群众生活,更成为提升社区居民增加收入的途径;离退休干部等人员凝聚在一起,成立春晖艺术团,不仅能够发挥余热,将文化演出带给广大居民,也能在休闲生活中将非遗不断传承。

  项目为媒

  以植物纤维为材料,编制成各类美观的工具和器皿,草柳编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我国草柳编技艺传承历史久远,其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特别是在乡村广泛流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柳条、秸秆、蒲草等材料易于获取,且再生能力强,草柳编制成的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

  在东营,黄河岸边的杞柳生长繁盛。这种植物生长时间长,质地柔韧,特别是入夏后的杞柳条更佳,是编织大件物品的绝好材料。此外,在黄河口附近的水域中,蒲草广泛生长,也是制作草柳编的重要材料。

  劳动人民就地取材,挖掘植物价值,将其制作成各类造型美观、技艺精湛的各类筐、篮等产品。草柳编是东营特色传统手工艺,与之相关的非遗项目数量众多,比如,垦利区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龙居柳编制作技艺、码头苇席编织、乐安苇编、红柳编制技艺、解家草编、利津手工草柳编制作技艺等。

  从自产自用到走向市场销售,从普通的生活器具变身具有审美价值的手工艺作品,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将生活技艺发展为文化特色,让草柳编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有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与象征。

  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东宋村是远近闻名的草编村,村内盛产的蒲草是草编极佳的原料。2020年,在村党支部领办下,裕农草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带动村民“互利共赢,共同富裕”。草编不仅让村集体增收,拓宽了群众创业途径,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参与草编的村民每天可增收50元到200元不等。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合作社吸纳更多力量加入草编,人员覆盖东营市各个县区。

  七彩为梦

  在康居社区,裕农草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了更多传统技艺从业者,同时,草编也让社区群众生活更加丰富,关系更为融洽。康居社区强化党建引领,发挥社区党组织“聚合”作用,创新“党建+七彩网格”网格品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其中,“金色创业格”利用网格人才资源优势,带动辖区居民学习草编技艺。

  在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基础上,康居社区党委与东宋村党支部建立“党建联盟社区工场”,邀请裕农草编合作社组织开展“支部联盟·助民增收”草编培训班。通过这种方式,社区搭建起非遗学习的平台,实现互联互动,让农村的传统手工草编技艺走入城市社区的课堂,为社区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也让非遗在社区有了传播和宣传的平台。

  “截至目前,我们共举办4期草编培训班,带动200余名居民实现草编自主创业,成功帮助其实现人均月增收1000余元。在社区每月的公益市集上,我们推出‘草编展览’摊位,既传承了非遗技艺,又带动了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康居社区负责人介绍。

  在“橙色文艺格”中,社区凝聚老党员、离退休老干部、党员志愿者等社区达人,成立春晖艺术团,包括京韵票友队、振喧锣鼓队、神韵太极拳、吕剧队等12支自组织队伍,着力培育非遗生存土壤,实施各类为民服务项目。

  “通过文艺展演、日常排练等方式,春晖艺术团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元的‘非遗大餐’。今年以来,艺术团开展非遗展演13场,受益居民1300余人次。”康居社区负责人介绍。

  从草编创业队伍、春晖艺术团成立之初10余名居民的“独角戏”,到60余名党员及100余名居民志愿者共同参与非遗传承的“大合唱”,康居社区让非遗传承的文化理念传递到千家万户,让社区由“生人社会”变为“熟人社会”,也让社区文化活动落在实处,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发展新合力。

  通过建设红色文化阵地、推动非遗传承、开展非遗传承系列活动等方式,康居社区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活态文化空间。从活动零散、缺少资金到非遗活动特色化、参与人群多样化,从缺乏资源机制平台到资源整合、机制平台逐步健全,康居社区实现了治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开创了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发展新局面,让“指尖非遗”变身“指尖经济”,更让社区居民群众感受到了社区的新变化、服务的新提升、非遗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