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国主义教育写进法中,家长也不是旁观者
以家之名,上好爱国主义教育课
日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法》 是我国第一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法律,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把热爱祖国融入家庭教育。当下,学校、家庭是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如何更好地以家之名,为青少年打好成长底色?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更多内涵”
“我们小时候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没有那么丰富,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家长曹洁(化名)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印象中,自己上小学那会儿,学校会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去烈士陵园扫墓,每当国歌响起时,要驻足行少先队员队礼……“上小学时,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是以各种活动体现的,我们在活动中了解国家历史,感悟国家的发展进步;上中学以后,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是课本上的知识,通过学习历史,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上大学以后,我们通过社会热点、自身经历等更加了解了爱国主义教育背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据曹洁观察,相比自己小时候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儿子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更多的内涵和形式,“我觉得现如今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不仅仅是了解革命历史、学习英雄精神,像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宪法知识,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曹洁称,她觉得只要是能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的教育都能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家国情怀的种子。
曹洁的儿子刘睿(化名)表示,平时学校会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大家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我们没有专门的课程,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比如寒假暑假或者某些节日的时候会组织寻访或者班会等活动。”刘睿说,通过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自己对革命先辈的奋斗历史有了了解,但相比老师的讲述,自己更喜欢去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感受并学习,“我觉得很多东西只靠说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是看到以前的照片、物品,我们就会很受触动,能更加了解那个年代的故事和人,对国家的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跨学科融合中浸润心灵
日前,济南市市中区育秀小学邀请了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主席、国家一级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到校进行音乐的大思政课——《我们的国歌》,学生们在了解国歌诞生的过程中浸润了爱国主义教育,根植红色基因。音乐组老师给学生讲授了国歌的由来,班主任老师组织了《我们的国歌》主题班队会,组织学生观看了《风云儿女》电影,美术老师组织学生一起为《我们的国歌》设计标语。课堂上,一段段澎湃振奋的故事让老师和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国歌对于每个中国人的重要意义,激起了师生的爱国情怀。
前不久,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彩石校区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举行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在接力跑中凝聚力量、传递希望,各班还组织开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班会,号召同学们铭记历史、勇担使命。
近年来,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于各学科教学中,在语文课上,通过对经典名著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课、科学课上,学生们通过了解科学家矢志报国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和品格;在美术、音乐课上,通过绘画、歌唱,将爱国主义思想娓娓道来、温润心灵,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了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
除了在课程中融合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学生们也走出校园,利用节假日,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家长一起追溯红色历史,感悟光辉瞬间。“国庆节假期,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南京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觉得特别震撼。”学生小汪记得,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有1500多名,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0岁,最小的才16岁。她感慨道,“他们是值得尊敬的英雄,正是有了他们的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也要奋发努力,将来成为国之栋梁。”通过拓展学习场域,学生们沉浸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少学生通过“红领巾寻访”,既了解了红色历史,也对乡村振兴、黄河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家长是第一任老师”
“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还是在学校开展,更系统也更科学。”家长毕先生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堂“必修课”,但是家长对于这堂课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一知半解”,“我们也并不了解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孩子,担心家庭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系统不科学。”毕先生观察,在学校的带领下,孩子通过各类活动学习到的爱国主义知识“比较丰富”,“如果能在家庭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当然是最好,但如果家长并不太了解的话,我觉得还是不要过多参与为好。”
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不少家长有自己的顾虑和困惑,“像我们二孩家庭,大宝和二宝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那么是不是应该以不同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呢?”家长张女士表示,除了对自己的知识量不自信外,她也担心如果孩子接触的内容并不适合其所处的阶段,会使爱国主义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或者产生其他影响、适得其反。“孩子喜欢走出去,在玩中学习,但是要想让孩子既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能获得假期的放松还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还是要以学校为主,我们做好配合。”家长刘女士也称,“学校如果能够提供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那么家长也就不需要再额外引导了。”
但也有家长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从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我们作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观念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李先生认为,父母是否关心国家大事、社会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能成长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我认为在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在家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冲突的,家长也不用太过在意自己是否专业。”李先生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自己平时在家会经常和孩子讨论社会热点,“国庆节出去游玩的时候,会鼓励孩子买一面小红旗,会一起和孩子剪纸、写对联。”李先生认为,家庭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更注重过程,“我们写的毛笔字并不一定工整,讨论热点话题时观点也并不一定准确,但重在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他关心国家发展的意识。我觉得,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家庭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用太过注意形式,关键在于内容,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和学校老师携起手来,共同为孩子打好成长底色。”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更多内涵”
“我们小时候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没有那么丰富,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家长曹洁(化名)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印象中,自己上小学那会儿,学校会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去烈士陵园扫墓,每当国歌响起时,要驻足行少先队员队礼……“上小学时,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是以各种活动体现的,我们在活动中了解国家历史,感悟国家的发展进步;上中学以后,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是课本上的知识,通过学习历史,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上大学以后,我们通过社会热点、自身经历等更加了解了爱国主义教育背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据曹洁观察,相比自己小时候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儿子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更多的内涵和形式,“我觉得现如今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不仅仅是了解革命历史、学习英雄精神,像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宪法知识,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曹洁称,她觉得只要是能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的教育都能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家国情怀的种子。
曹洁的儿子刘睿(化名)表示,平时学校会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大家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我们没有专门的课程,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比如寒假暑假或者某些节日的时候会组织寻访或者班会等活动。”刘睿说,通过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自己对革命先辈的奋斗历史有了了解,但相比老师的讲述,自己更喜欢去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感受并学习,“我觉得很多东西只靠说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是看到以前的照片、物品,我们就会很受触动,能更加了解那个年代的故事和人,对国家的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跨学科融合中浸润心灵
日前,济南市市中区育秀小学邀请了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主席、国家一级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到校进行音乐的大思政课——《我们的国歌》,学生们在了解国歌诞生的过程中浸润了爱国主义教育,根植红色基因。音乐组老师给学生讲授了国歌的由来,班主任老师组织了《我们的国歌》主题班队会,组织学生观看了《风云儿女》电影,美术老师组织学生一起为《我们的国歌》设计标语。课堂上,一段段澎湃振奋的故事让老师和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国歌对于每个中国人的重要意义,激起了师生的爱国情怀。
前不久,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彩石校区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举行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在接力跑中凝聚力量、传递希望,各班还组织开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班会,号召同学们铭记历史、勇担使命。
近年来,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于各学科教学中,在语文课上,通过对经典名著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课、科学课上,学生们通过了解科学家矢志报国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和品格;在美术、音乐课上,通过绘画、歌唱,将爱国主义思想娓娓道来、温润心灵,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了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
除了在课程中融合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学生们也走出校园,利用节假日,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家长一起追溯红色历史,感悟光辉瞬间。“国庆节假期,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南京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觉得特别震撼。”学生小汪记得,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有1500多名,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0岁,最小的才16岁。她感慨道,“他们是值得尊敬的英雄,正是有了他们的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也要奋发努力,将来成为国之栋梁。”通过拓展学习场域,学生们沉浸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少学生通过“红领巾寻访”,既了解了红色历史,也对乡村振兴、黄河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家长是第一任老师”
“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还是在学校开展,更系统也更科学。”家长毕先生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堂“必修课”,但是家长对于这堂课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一知半解”,“我们也并不了解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孩子,担心家庭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系统不科学。”毕先生观察,在学校的带领下,孩子通过各类活动学习到的爱国主义知识“比较丰富”,“如果能在家庭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当然是最好,但如果家长并不太了解的话,我觉得还是不要过多参与为好。”
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不少家长有自己的顾虑和困惑,“像我们二孩家庭,大宝和二宝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那么是不是应该以不同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呢?”家长张女士表示,除了对自己的知识量不自信外,她也担心如果孩子接触的内容并不适合其所处的阶段,会使爱国主义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或者产生其他影响、适得其反。“孩子喜欢走出去,在玩中学习,但是要想让孩子既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能获得假期的放松还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还是要以学校为主,我们做好配合。”家长刘女士也称,“学校如果能够提供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那么家长也就不需要再额外引导了。”
但也有家长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从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我们作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观念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李先生认为,父母是否关心国家大事、社会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能成长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我认为在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在家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冲突的,家长也不用太过在意自己是否专业。”李先生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自己平时在家会经常和孩子讨论社会热点,“国庆节出去游玩的时候,会鼓励孩子买一面小红旗,会一起和孩子剪纸、写对联。”李先生认为,家庭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更注重过程,“我们写的毛笔字并不一定工整,讨论热点话题时观点也并不一定准确,但重在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他关心国家发展的意识。我觉得,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家庭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用太过注意形式,关键在于内容,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和学校老师携起手来,共同为孩子打好成长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