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书法 人生意境的“镌刻”

        既是汉字的书写,也是艺术审美的表达,更是精神追求的体现,对中国人来说,书法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文人实现自我探求的方式之一。在民间,同样有一项技艺也融合了文化历史信息,成为百姓传递信息,表达生活祝福的载体。2009年,中国书法和中国剪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者为世界呈现出中国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中国文化魅力。

  ◎本版撰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这些皆是对中国书法的称赞。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中国书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记事刻画的图画,演变为象形文字,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笔的发明让在劳动生产中诞生的文字,被用书法的形式记录下来。根据文字特点及其含义,根据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在所蕴含的信息之外,文字可以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从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到成为凝聚历史文化的艺术表达,中国书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所承载的精神文化也更为广博。

  从夏朝至汉代,书法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发展,期间,各种书法体相继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巨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文字进行统一,将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的秦篆(又叫“小篆”)作为统一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进入东汉时期,书法艺术繁荣发展,当时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此外,草书在汉代被创造,其诞生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抒发情感,并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隶书、草书成为汉代主要书写的字体。

  进入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进入两晋时期,书法大家辈出。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此时,书法不仅体现了创作者的审美价值,也成为精神表达的载体。

  “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文化进入高峰发展期,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颜真卿之楷书……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都跨入新的发展境地,且时代特色鲜明,对后代的影响巨大,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进入宋代,书法体现出新的特点,重哲理性且重书卷气。明朝时期,个性化书法风格再度被注重。晚明时期,多有书法作品侧锋取势,横涂竖抹,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清代,碑学被开创,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让书法流派纷呈,形成兴盛局面。

  如今,书法已有多种形式出现,比如,硬笔、指书等。古往今来,书法家多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其他形式的书写规律与毛笔书法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书法之所以能够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根源离不开其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支撑。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也在其中不断闪现,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自成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剪纸 人间烟火的“画像”

  以剪刀为笔,以纸张为画布,巧手的艺人通过镂空花纹呈现艺术创作之美。在中国,剪纸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也是融合百姓民俗生活,表达思想内涵的载体。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中国剪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虽然纸在西汉才被发明,但是在此之前,中国人对镂空这种表现方式就已进行探索。人们运用薄片材料,比如,金箔、皮革、绢帛,甚至以树叶为载体,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镂空出各类纹样,为剪纸创立了丰富的技艺和审美基础。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自《木兰辞》的诗句描绘出女子在窗边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的场景。花黄即为女子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上的装饰品,也是早期的剪纸。

  进入唐代,剪纸艺术发展迅速,剪纸成为承载民俗的载体,杜甫《彭衙行》中“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诗句便是佐证。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颇高,画面构图完整,思想表达明确。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南宋时期便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杭州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在生活中,剪纸也有了更多的作用,比如,用于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此外,剪纸也被运用在陶瓷烧制过程中,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留下花纹,让陶瓷更加精美。

  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甚至从民间走向了宫廷。故宫中,坤宁宫墙壁用纸裱糊,四角贴有“囍”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有龙凤团花剪纸。这一时期,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刺绣的花样等等,都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此外,剪纸也成为装饰家居、美化居家环境的物品,如过门笺、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剪纸也催生出其他艺术形式,比如,以剪纸技法为基础,运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不同的造型。在此基础上,融入表演艺术,便成为了皮影戏。唐代,民间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这种印染方式在蓝印花布、彩印花布作品中颇为常见,技艺在如今仍在使用。

  剪纸在我国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单色剪纸,也有彩色剪纸;既有套色剪纸,也有填色剪纸……此外,还有能够更丰富呈现特色的立体剪纸。山东剪纸是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瑰宝。烟台剪纸、莒县过门笺、高密剪纸、滨州剪纸作为中国剪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