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给时间标上“情感注脚”

        每到年末,盘点流行语就成为人们回顾一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是因为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或有感于国家政策,或来源于重大事件,或反映百姓生活,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为时代的进程留下生动的注脚和丰富的表情。

  与往年相比,2023年“十大流行语”年度特征明显,折射社会生活面貌。比如,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的方向豁然开朗。“人工智能大模型”,折射出以ChatGPT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走进一个全新时代,这将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思维方式。

  纵观“年度十大流行语”,不难发现今年的流行语无不折射出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双向奔赴”,无论是用于个人还是用于国家,都体现出人们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携手奋斗。

  “多巴胺”,它既是一种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巴胺穿搭”走红后,“多巴胺”引申出快乐因子的含义,“多巴胺景区”“多巴胺漫步”“多巴胺饮食”“多巴胺休假”“多巴胺老师”等,让社会充满着阳光。

  “村超”由贵州的“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缩略而成,却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由此衍生出的“村BA”“村排”“村晚”等现象,意味着乡村文化正在不断“触网”“出圈”,这不仅是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机遇,也增强了大家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特种兵式旅游”虽然是一种调侃,反映的却是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复苏回暖,今年以来,演唱会、博物馆等消费热点持续井喷,一票难求,正在成为经济持续向好的重要支撑点。

  “年度十大流行语”从网络用语中筛选出来,体现了对社会生活语言发展的关注。如“搭子”,方言里原指“一起打牌的人”,即“牌搭子”,后使用范围扩大,一起从事某种活动的同伴皆泛称“搭子”,如今流行的“搭子”,反映的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模式。“显眼包”,原本多少带有“嫌弃”的意味,如今褒扬意味明显,“嫌弃”的意味已逐渐消解,这是人们对个性化、多元化表达的认同。这些变化,展现出人们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

  今年发布的流行语中,对于“情绪价值”“质疑××,理解××,成为××”,不少中老年网友表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后面给出的详细解读,点出了“情绪价值”流行的背后,是越来越多人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当这种情感需求和动态心理过程被父母、长辈看到,或许就成了一些固有认知和理念发生改变的开始,成了解开代际和群体间隔阂的一把钥匙。

  当然,在流行语年复一年的迭代之间,仍有不少人对流行语充满了怀疑,认为一些词汇不知所云,污染了语言之河。南方日报发布评论表示,要相信语言之河有着相当的自净能力,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流行语,应持海纳百川的态度。今年出现的大量流行语,展现出人们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而诸如“哈基米”“挖呀挖”等“短视频流行语”也曾火爆全网,却并没有入选,说明它们很可能只是临时的修辞方式,缺乏稳固性,会自然地新陈代谢、沉淀流失。

  针对今年流行语没有出现“爆款”的现象,《咬文嚼字》编辑部解释为,短视频的主要使用人群还是年轻人,年长者还处在逐渐了解、接受的过程中。因此,大量流行于短视频的语言形式,被全社会接受还有一个过程。在语言运用上,短视频与报刊等传统媒体甚至互联网的传统传播方式之间存在明显边界,导致“短视频流行语”转化成“全民流行语”还有一个过程。

  有人说,“要读懂中国,先读懂十大流行语”“读懂了十大流行语,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以语言复盘的方式回顾一年来走进公共视野的大事小情,在引发共情与共鸣的基础上真实记录时代和个体的发展——2023年马上过去了,从“十大流行语”中回望这一年,你是否会被某个词语击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