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济南市章丘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

率先实现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下村清零

章丘积极推进产村融合
点击查看原图
        11月28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章丘区“三个融合引领乡村振兴,多措并举打造齐鲁样板”有关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会上获悉,章丘区在全市率先实现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下村清零,力争年底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高建军

  各级示范样板村庄244个

  发布会上,章丘区委副书记、区长边祥为介绍,章丘区聚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积极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在2021年、2022年济南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连续两年列第1位,先后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先进县”,今年9月份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一张蓝图、一套体系,突出示范样板引领,统筹推动文明城区、美丽街镇、宜居村居三级联创,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后建设“东城画廊”等示范片区10个以及“花样垛庄”等精品线路6条,成功打造三涧溪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国家以及省市区级示范样板村庄达到244个。

  提升城乡发展水平。近年来,先后整合涉农财政资金56.06亿元,撬动金融投资229.7亿元。实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章丘区的农村改厕“五化”管护模式在全国推广。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在全市率先推进村、镇“三变”改革,先后实施项目528个,423个村庄股民分红4.65亿元。打造了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国典型,探索实施了文祖街道甘泉村的“小证换大证”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典型。

  规模以上农业企业54家

  推进产村融合。建立“一村一业”推进机制,全方位培育可持续、能富民的主导产业。南部山区以干鲜果品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中部平原以特色蔬菜为重点,北部滩区以特色种养为重点,逐步构建起以粮食、蔬菜、畜禽等产业为基础,以11个地理标志产业为重点,以章丘大葱、龙山小米、高官甜瓜等60余万亩“八大名品”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三产融合。打造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产业化联合体等市级以上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1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到54家。创新打造绣惠施家崖一产延伸、文祖薯立方二产带动、城区骄龙豆捞三产促进等多种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体系建设,发展鲁供丰农、安信农机、恒基植保、伟丽种苗等专业服务能力较强的社会化服务组织35家。
  
  推进集群融合。重点打造章丘大葱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总产值、一产增加值均占全市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在全市率先实现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下村清零。

  建成数字乡村144个

  建强基层组织。推动农村党建从“优势”到“品牌”转变,创新开展乡村振兴“党建工作区”建设,下放服务职能31项,成立“党建工作区”党委76个。狠抓农村“头雁”队伍,评选“领航书记”50名,列支专属补贴,并配备50余人“乡村振兴顾问团”,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策划服务。完善“考核问效”机制,开展村级“大排名”、干部“日积分”、街镇“月考核”等活动,有力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提升。
  
  创新综治模式。进一步调优网格划分、划小治理单元,搭建“治理有章”等智慧化数字平台,建成数字乡村144个,全面构建“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群众满意”工作格局,基层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达到97.8%。
  
  加强文明建设。聚焦“塑形铸魂”,把乡村文化振兴与“文明有章”全域实践一体推进,开展“方桌会”等宣讲活动,教育引导群众; 组织民星大舞台等文化活动,凝聚和美力量;打造“齐鲁古道”等乡村文化振兴展示带,焕发文明气象。章丘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4个行政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区级及以上文明村覆盖率96%以上。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整体宣推活动启动仪式、黄河流域九省(区)首届农民乒乓球邀请赛在章丘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