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

杨志军:写作者也是永远的攀登者

【作者简介】杨志军,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环湖崩溃》《海昨天退去》《大悲原》《藏獒》《伏藏》《西藏的战争》《海底隧道》《潮退无声》《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最后的农民工》《你是我的狂想曲》。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当代》文学奖,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入选台湾十大畅销书排行榜等。作品多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青少年推荐的一百本优秀图书”。部分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点击查看原图
        为繁荣长篇小说创作,树立当代文学经典。11月19日,“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浙江举办,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五位作家凭借《雪山大地》《宝水》《本巴》《千里江山图》《回响》五部作品获颁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其中,山东作家杨志军在颁奖典礼上深情表示,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建树关于“人”的理想

  作为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4年评选一次。自1981年创立至今,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共评出53部获奖作品。今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经过6轮投票,从238部符合参评条件的作品中评选出5部优秀作品获奖。最终,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东西的《回响》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李敬泽曾表示,这五部作品在不同的角度上反映了4年来新时代文学在各个方面进行艺术探索、艺术创造的成果,也反映了我们的作家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
  
  从雪山大地到广袤乡村,从历史烟云到城市日常,作家们以细致入微的眼光,观察时代、思考时代、记录时代,书写出属于文学的最强音。其中,在当日颁奖礼上,评奖委员会关于《雪山大地》的授奖辞为:杨志军的《雪山大地》追求大地般的重量和雪山般的质感。青藏高原上汉藏两个家庭相濡以沫的交融,铸就了一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碑。在对山川、生灵、草木一往情深的凝望和咏叹中,人的耕耘建设、生死歌哭被理想之光照亮。沧桑正大、灵动精微,史诗般的美学风范反映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历程。
  
  对此,杨志军回应道:“我出生在一个雪山和草原连绵不绝的地方,那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山的挺拔、水的清澈、地的辽阔,以及孤远而沉默的生活,几乎占据了我童年的全部记忆。后来,我来到山东青岛,背衬零海拔的滩涂,仰望高海拔的故乡,肃然而清晰的凝望中,是青藏高原的当下崛起。《雪山大地》这部作品便是从苍茫记忆中抽取而出的山的一石、水的一浪、地的一角。我想用父辈们的荣光唤醒我们的理想,用拓荒者的篝火映亮今天的夜空,用历史的脚印延伸时代的步伐,以此来观照人性的丰饶与光芒。”随后,作家补充道:“我知道此生的文学义务,就是建树关于‘人’的理想,建树关于生死、荣辱、美丑、爱恨的人性坐标,为此我喜欢精确到位的现实主义,喜欢情绪饱满的理想主义,也喜欢直面人类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一个人的历史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写作者的精神维度决定了其作品的优劣高低,对登高望远的热爱时刻伴随着我们对陨落与滑坡的警惕。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

  为当代读者赋能
  
  “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正如作家所说的,他将目光投注回青藏高原旷天大野,深情回望父亲母亲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足迹。在《雪山大地》中,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生态与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全景式地展现了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变迁。“文字里有着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和蓬勃的民族精神,牧民的大爱大善以及对雪山大地的信仰坚守自有一种震撼的力量。小说既有强烈的面对草原问题的忧患意识,更有在真实反映草原人民解决问题、建设新草原的文字里难掩的激情和乐观。诗性的语言形成独具个性的叙事风格,作品既真实呈现草原生活的严酷,又具盎然的诗意。”该书责编推荐道。除荣获茅盾文学奖外,《雪山大地》还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日前在《雪山大地》作品研讨会上评价道,杨志军从青藏高原(天空、大地、雪山)获取能量,通过多年的文学创作历练,将这种能量转化成文学的力量,传递给当代的读者。“读他的作品有一种英雄主义的、理想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史诗性的感受。这种文学的传递不只是一个地理文化的传达,其实有一个更宏大的趋势,在传达一种理想的、非常蓬勃的民族精神。可以说,《雪山大地》为杨志军赋能,杨志军也为当代读者赋能。”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表示,杨志军来到山东后,东西部巨大的地域差异为他带来了文学创作的张力,因而具备了丰厚的生活储备和题材优势,“尤为难得的是,他没有让这种优势陷入惯性写作思维,反而散发出力量。《雪山大地》以精美的细节、对自然的崇敬、对人性的探究,将乡村振兴主题融入文学书写,体现个体生命的意志,透出非凡的生命力。”

  文学如马拉松没有止境

  关于新作,杨志军在创作谈中写道,正是有了父辈们的不断“扎根”,才有了自己,“有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更加彻底的归属感。对我来说,这里的山山水水已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乡,它代表家族传承、土地滋养、风情融入、血脉联系、情感浸润、精神认同,代表生命长河的起源与归属。它让我们告别了过去生活中情感表达的简单之美,走向了复杂而茂盛的第二次涅槃,并在草原与城市、离开与回家、清醒与迷惘、拥有与失落、欢乐与痛苦的交替中,经历着从外貌到心灵、从肉体到精神的变迁。”这份最大的变迁,便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正在脱离既往的生存模式,加入有固定居住地的新牧人或新市民的行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从一个不断更新的环境中破土萌发,由此引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巨变,会让我们看到人的变化是一切变化的根本,“沧海桑田”用来形容人的精神风貌亦恰如其分。

  “文学如马拉松赛跑没有止境,在文学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卑微的。文学这座大山太高了,我们无法穿越顶端,只能在山脚下慢慢地往上爬,永远都在山脚下慢慢地往上爬。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艰难、但也非常美好的过程。”杨志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