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娃神器
◎解词人:赵亮
字里有料
近日,辽宁一位妈妈拿出“夸孩子神器”对着念,孩子学习的劲头一下就上来了。这一场景击中了不少“老父亲”“老母亲”的命门。网友对此评论道,“鼓励果然是最好的教育”。“夸孩子神器”指的是最近比较流行的“夸孩子100句话”,主打的就是“夸出孩子内驱力”。这个模板似乎给父母们提供了一个夸奖的“素材库”,当想要夸孩子的时候,就可以从模板里找一句“彩虹屁”拿来直接用。
网友热议
“孩子不管如何装作不在乎,其实还是喜欢得到夸奖的,打印下来!真是太需要了。”
“鼓励和批评一样,大都属于外部评价,长期只接受夸奖的孩子,可能会过度依赖,不利于发展孩子的自主性。”
全媒全解
教育没有万能模板
“100句夸娃模板”的出圈,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鼓励式教育。
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打压式教育一直占据更主导的地位。在这种教育方式中,父母大多都是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批评,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追求平等和人权,传统的棍棒教育、批评教育便遭到了反对,当下人们更倡导鼓励式教育。
鼓励式教育指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犯错的时候,家长不责怪、不打骂,而是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在孩子做出成果时,通过认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可能是鼓励式教育最经典的宣言之一:“即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瞧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凝视着他、欣赏着他、激励着他,永不放弃!”荣获“济南市优秀班主任”称号的青龙街小学教师芦馨认为,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能让孩子更乐观、自信地成长。“让孩子提高,可以从一个点开始,慢慢向外辐射。”芦馨说,教育要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你找到一个闪光点,并给予认可和引导,孩子的这一个点发光,哪怕光是很微弱的,但是对学生来说,也能照亮自己,有了自信,然后给他(她)建立一个自信点,再慢慢去引导其去努力,让发光点更多。”
应该说,鼓励式教育并不是什么艰深理论,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身体力行。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育从来没有统一的模板,不能把这种“夸娃模板”当成鼓励式教育的“说明书”,否则即便初衷是美好的,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
红网刊发评论《鼓励式教育不能仅依赖统一的“100句夸娃模板”》指出,鼓励式教育不只是纯粹的夸奖就能够实现的——“像‘夸娃模板’只有区区一百句话,而且大多数还是符合多种情景的夸奖话术,也就是所谓的‘万金油式话术’,这样的夸奖常常缺少真情实感,不见得能真正‘夸到点子上’。倘若长期使用模板化鼓励式教育,不仅‘激发内驱力’ 的作用会有所减弱,还会产生敷衍感。”
鼓励式教育的精髓,在于真情实感的投入,而不是一种表演。正如潮新闻在评论文章《夸娃模板不是万金油》中所言:“鼓励式教育要避免走入过度夸奖的误区。不切实际、不够客观的过度夸奖,一方面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倦心理,甚至觉得父母‘烦人’。另外,盲目的夸奖也会让孩子产生错觉,造成过度自信甚至自大,一旦听不到夸奖时甚至会自我怀疑。”此文还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夸赞越具体越好,要从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入手,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要多夸奖孩子的努力、勤劳、坚强等品质,而不仅仅是夸赞他的聪明;能力范围内的事可以少夸,而当孩子勇敢尝试新挑战时,点赞则多多益善。”
教育不是简单的鼓励或约束,也没有统一的模板和说明书,而是父母和孩子真诚沟通交流、相互成长的“双向奔赴”。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学习、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积极、乐观的榜样,或许这才是最好的鼓励式教育。
字里有料
近日,辽宁一位妈妈拿出“夸孩子神器”对着念,孩子学习的劲头一下就上来了。这一场景击中了不少“老父亲”“老母亲”的命门。网友对此评论道,“鼓励果然是最好的教育”。“夸孩子神器”指的是最近比较流行的“夸孩子100句话”,主打的就是“夸出孩子内驱力”。这个模板似乎给父母们提供了一个夸奖的“素材库”,当想要夸孩子的时候,就可以从模板里找一句“彩虹屁”拿来直接用。
网友热议
“孩子不管如何装作不在乎,其实还是喜欢得到夸奖的,打印下来!真是太需要了。”
“鼓励和批评一样,大都属于外部评价,长期只接受夸奖的孩子,可能会过度依赖,不利于发展孩子的自主性。”
全媒全解
教育没有万能模板
“100句夸娃模板”的出圈,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鼓励式教育。
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打压式教育一直占据更主导的地位。在这种教育方式中,父母大多都是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批评,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追求平等和人权,传统的棍棒教育、批评教育便遭到了反对,当下人们更倡导鼓励式教育。
鼓励式教育指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犯错的时候,家长不责怪、不打骂,而是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在孩子做出成果时,通过认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可能是鼓励式教育最经典的宣言之一:“即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瞧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凝视着他、欣赏着他、激励着他,永不放弃!”荣获“济南市优秀班主任”称号的青龙街小学教师芦馨认为,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能让孩子更乐观、自信地成长。“让孩子提高,可以从一个点开始,慢慢向外辐射。”芦馨说,教育要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你找到一个闪光点,并给予认可和引导,孩子的这一个点发光,哪怕光是很微弱的,但是对学生来说,也能照亮自己,有了自信,然后给他(她)建立一个自信点,再慢慢去引导其去努力,让发光点更多。”
应该说,鼓励式教育并不是什么艰深理论,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身体力行。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育从来没有统一的模板,不能把这种“夸娃模板”当成鼓励式教育的“说明书”,否则即便初衷是美好的,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
红网刊发评论《鼓励式教育不能仅依赖统一的“100句夸娃模板”》指出,鼓励式教育不只是纯粹的夸奖就能够实现的——“像‘夸娃模板’只有区区一百句话,而且大多数还是符合多种情景的夸奖话术,也就是所谓的‘万金油式话术’,这样的夸奖常常缺少真情实感,不见得能真正‘夸到点子上’。倘若长期使用模板化鼓励式教育,不仅‘激发内驱力’ 的作用会有所减弱,还会产生敷衍感。”
鼓励式教育的精髓,在于真情实感的投入,而不是一种表演。正如潮新闻在评论文章《夸娃模板不是万金油》中所言:“鼓励式教育要避免走入过度夸奖的误区。不切实际、不够客观的过度夸奖,一方面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倦心理,甚至觉得父母‘烦人’。另外,盲目的夸奖也会让孩子产生错觉,造成过度自信甚至自大,一旦听不到夸奖时甚至会自我怀疑。”此文还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夸赞越具体越好,要从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入手,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要多夸奖孩子的努力、勤劳、坚强等品质,而不仅仅是夸赞他的聪明;能力范围内的事可以少夸,而当孩子勇敢尝试新挑战时,点赞则多多益善。”
教育不是简单的鼓励或约束,也没有统一的模板和说明书,而是父母和孩子真诚沟通交流、相互成长的“双向奔赴”。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学习、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积极、乐观的榜样,或许这才是最好的鼓励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