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我省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11月23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全面深化改革有关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党的十九大以来,山东全省改革呈现多点突破、全面发力的良好态势。五年多来,山东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跑赢全国,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8.1个百分点,基层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85%以上、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连续3年大幅提高。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多项经济指标跑赢全国
  
  “五年多来,累计召开全体会议23次、审议重要改革方案136个、研究重大专题事项40余项。”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张旭东介绍,山东每年筛选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事项集中推进,围绕开发区改革、数字经济、共同富裕、内外贸一体化等推出系列改革举措,开展“点菜单”式改革等省级试点;坚持“三督三察”,创建重点改革任务挂牌督办机制、改革审计联动协作机制,完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全媒体强化改革宣传,有力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聚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五年多来,山东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跑赢全国,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8.1个百分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优势不断厚植;制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数字经济规模增长40%以上。
  
  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实施经略海洋战略的系列改革举措陆续落地,财税金融、公共卫生等改革取得突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评估位居全国A级首位,9成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营商环境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此外,山东制定出台省黄河保护条例、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决定68件,修改法规68件次,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优势更加彰显。

  人才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方面,张旭东介绍,五年多来,山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深化改革,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各项民生事业实现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85%以上、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连续3年大幅提高。其中,社会保障方面,开展就业集成改革试点,累计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25.3万个,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老百姓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方面,山东制定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等制度,常态化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出台新时代山东人才工作30条等系列政策,加快构建“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创新“四链”融合发展机制,人才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
  
  其中,围绕完善纪检监察体制,山东一体推进纪律检查体制、国家监察体制和纪检监察机构“三项改革”,率先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巡视,政治监督精准性、实效性不断增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完善动态清除、常态惩治工作机制,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山东为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增添了生机活力。张旭东介绍,五年多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县乡村全覆盖,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等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逛黄河大集、赏山东手造成为齐鲁新风尚,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盈。
  
  创新宣传引导机制,推动正能量赢得大流量; 建设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持续扩大海外“朋友圈”。
  
  创新文化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市级媒体一体化改革,促进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形成省市县三级媒体“大宣传”格局,基本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实施“山东文脉”“山东手造”“山东智造”等六大工程,推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文化体验廊道、重大文化片区建设,文化“两创”扎实推进,创新开展“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北京推介活动,多位省委常委“带货”推荐,“好品山东”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推进改革,山东将始终以‘走在前、开新局’为总遵循,以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风雨无阻、勇往直前,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实践增添强劲改革动力。”张旭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