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南水北调山东4000多万人受益

十年调水80.27亿立方米,供水涉及13市56个县(市、区)
        商报济南消息 11月22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通水十周年有关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工程自2013年11月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80.27亿立方米,全省直接受益人口4000多万人,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可靠的水安全支撑。
  
  记者了解到,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在山东境内有南北、东西两条输水干线,全长1191km,其中南北干线长487km,东西干线长704km,年调水能力13.53亿立方米,构建起了全省“T”字形输水大动脉和骨干水网体系,与省内其他骨干水利工程互连互通,构筑起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非常规水等多种水源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

  “作为山东省级骨干水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水十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在服务保障全省水资源供给、水生态治理、水安全保障、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山东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刘长军表示,工程建成通水以来,有效缓解鲁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兼顾生态和环境用水,具备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条件,省内供水区范围涉及济南、青岛等13个市、56个县(市、区)。
  
  据介绍,截至2023年9月底第十个调水年度结束,工程累计调水80.27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山东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了供水安全,我省直接受益人口4000多万人。今年11月13日,第11个调水年度省界调水正式启动,本年度计划省界调水量10.01亿立方米。

  山东南水北调工程每年可为全省增加13.53亿立方米的净供水能力,有力保障了全省特别是胶东地区供水安全,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通过实施一系列综合水质保护措施,山东南水北调工程输水干线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很多受水区群众彻底告别了世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山东南水北调工程自运行以来,通过水源置换等措施,累计生态补水7.37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用水,改善了南四湖上级湖、东平湖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避免了湖泊干涸导致的生态灾难,济南“泉城”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沿线受水区各河流湖泊利用抽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蓄水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