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守护自然
数字技术守护黄河口湿地精灵
商报消息 11月,走进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就能开启一段观赏东方白鹳、黑嘴鸥、丹顶鹤等珍稀保护物种越冬的珍贵体验。近日,由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和华为联合发起,主题为“科技守护自然共护鸟类翱翔”的数字技术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在山东东营召开。
11月13日,记者前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探访,在位于远望楼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看到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呈现的各项数据和成果。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从该监测平台上线到2023年11月,已识别视频38000余段,训练图片60000余张,AI受训的物种有47种,“对于运动、飞翔中的个体或群体鸟类,也能进行实时识别,数据报表能有效体现鸟类的迁徙、活动节律等情况,实现‘看见而不打扰,守护而不干预’。”
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助力,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的李迪强教授向记者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的技术应用手段,利用自动记录仪、人工智能算法、遥感技术等对不同类型的物种进行了实时监测。以低功耗智能网络,实现数据的自动回传和边缘计算、通过红外相机、鸟类环志、定位标识器等设备,采集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等。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晓介绍,“数字技术是提高保护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保护区用互联网、大数据、遥感等技术,建了生态监测综合平台,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同时与华为TECH4ALL数字包容团队合作,利用感知+5G+云+AI等技术要素开展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试点,未来将持续地探索提升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智能监测水平,打造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智慧化物种监测管理方案。”
华为中国战略与Marketing部副部长,周建国表示,“2022年,华为TECH4ALL数字就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试点,今年将继续扩大监测区域,增加监测数据样本,提升识别准确度。在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三大环节,利用感知、4G、5G、光网、云、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保护地提升科研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科技守护自然的目标。”
未来,最新的遥测技术、卫星连接、声图AI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方案陆续在自然保护地得到应用,打造更加智慧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解决方案。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发自东营
11月13日,记者前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探访,在位于远望楼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看到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呈现的各项数据和成果。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从该监测平台上线到2023年11月,已识别视频38000余段,训练图片60000余张,AI受训的物种有47种,“对于运动、飞翔中的个体或群体鸟类,也能进行实时识别,数据报表能有效体现鸟类的迁徙、活动节律等情况,实现‘看见而不打扰,守护而不干预’。”
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助力,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的李迪强教授向记者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的技术应用手段,利用自动记录仪、人工智能算法、遥感技术等对不同类型的物种进行了实时监测。以低功耗智能网络,实现数据的自动回传和边缘计算、通过红外相机、鸟类环志、定位标识器等设备,采集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等。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晓介绍,“数字技术是提高保护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保护区用互联网、大数据、遥感等技术,建了生态监测综合平台,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同时与华为TECH4ALL数字包容团队合作,利用感知+5G+云+AI等技术要素开展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试点,未来将持续地探索提升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智能监测水平,打造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智慧化物种监测管理方案。”
华为中国战略与Marketing部副部长,周建国表示,“2022年,华为TECH4ALL数字就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试点,今年将继续扩大监测区域,增加监测数据样本,提升识别准确度。在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三大环节,利用感知、4G、5G、光网、云、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保护地提升科研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科技守护自然的目标。”
未来,最新的遥测技术、卫星连接、声图AI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方案陆续在自然保护地得到应用,打造更加智慧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解决方案。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发自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