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润泽三农沃土
解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背后的金融力量
曾经的盐碱荒滩如今已成为一片绿水青山
点击查看原图
东营银行将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
点击查看原图
秋冬交替,万物收藏,北方地区正进入寒冷的冬季。但在齐鲁大地,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振兴金融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在东营,昔日盐碱荒滩如今羊舍林立,在滨州,沾化冬枣结出乡村振兴致富果,在德州,“吨半粮”项目带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安全感。
农业是山东的一面旗帜,在建设农业强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被赋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山东省银行业积极投入乡村产业振兴,发挥金融资源引导作用,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重点支持地区主导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近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走进德州、滨州、东营等地,实地探索山东银行业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成果,全面展示山东银行业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质效。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杜姿霖
“吨半粮”守好百姓“吃饭碗”
“藏粮于技”护航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事关我国14亿人的吃饭问题、亿万农民的生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德州,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自古就有“北方粮仓”之誉,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蔬菜、畜牧业主产区。2021年,德州率先提出创建大面积“吨半粮”高产示范区,创建了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
11月6日,记者来到了齐河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在齐河县粮食烘干仓储项目动态监管平台,可以清晰了解到库点数量、粮食库存、烘干能力、报警信息、进出库统计等实时信息,粮食烘干储存云平台管理、粮仓运营数字化赋能、农业前端科研、高端农产品种植等一体化运营正在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了解到,为加大粮食生产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德州分行以德州市纳入农业农村部整地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为契机,迅速打造出12个支持“吨半粮”项目,将良种、技术、装备等生产要素有效导入粮食生产,建立起粮食供种、种植、收获、仓储、加工、销售全链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体系。截至2023年10月末,共支持“吨半粮”项目22个,授信110.2亿元,投放贷款余额62亿元。
“目前齐河县支行为该县‘吨半粮’项目贷款共授信5.1亿元,已投放4.5亿元,通过智慧化运营,实现粮食从地头到粮库直接烘干入库,减少晾晒等中间环节,年节粮减损达7000吨以上,相当于粮食增收1亿元。”农业发展银行齐河县支行副行长李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农业银行德州分行,该行开辟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化企业承贷的“高标准农田+”融资路径,引入县域国企担保实现“政府增信”,解决企业贷款担保不足难题。记者了解到,2022年9月,该行授信宁津县“吨半粮”1.1亿元项目贷款,为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运作模式。
“大棚贷”结出“致富果”
“因企制宜”破解企业融资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细数乡村振兴发展先例,有了产业,乡村才有人气,振兴才有底气。
在滨州市沾化区,“中国冬枣之乡”的美誉早已名扬海外。但对于当地枣农来说,如何突破现有产业壁垒,提升冬枣品质和产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记者在沾化区下洼镇了解到,此前,沾化冬枣采用露天种植方式,虽果质酥脆,但一旦遇到风、霜、雨、雹等恶劣天气,轻则影响质量,重则减产绝产,对当地枣农来说影响极大。为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恶劣影响,沾化区狠抓冬枣设施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建设钢架冬暖棚、智能阳光温室等5种冬枣大棚设施,推行全自动化智能管理技术,不仅改善了冬枣种植靠天吃饭的现状,更是将冬枣的持续采摘期延长到了5个月。
但对于多数枣农而言,建设钢架冬暖棚容易,资金问题这道鸿沟却难以跨过。“大棚要想建起来,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下洼镇枣农卢功林告诉记者:“我投建了20亩大棚,在邮储银行贷款了14万元,不仅有政府全额贴息,还有建棚补贴,仅靠增产增收一年回本问题不大。”
据悉,今年以来,邮储银行滨州市分行不断加大对沾化冬枣种植技术改造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研发推广并发放线上信用户“大棚贷”480余万元,成功帮助50余户枣农建棚实现了种植模式变革,助力产业增收、枣农致富。截至目前,沾化区冬枣种植面积30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31.7%,年产量稳定在6亿斤,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
坐落在鲁北平原最北端的山东省十里香芝麻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120余年芝麻香油生产历史的老字号企业。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推广种植高品质芝麻2万余亩,采用定向订单模式,与周边2200余种植户建立长期合作,辐射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23年初,在了解到企业因无担保抵押而无法获得融资,建设银行滨州无棣支行迅速与市分行、省分行上下三级联动,仅用3天时间便为其发放了全市首笔“齐鲁专精特新”贷款500万元,并申请了7.7万元的专项贴息,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难题的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
将直播间搬进田间地头
盐碱荒滩变身绿水青山
初冬已至,东营市六户镇李宅村的空气里还余留着一丝葡萄的香气,葡萄种植是六户镇的传统产业,已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土壤等优势造就了优良的葡萄品质。目前,六户镇葡萄年产值达8200万元。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天,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农直播在李宅村的田间地头展开,身着东营银行行服的主播正在向屏幕前的网友们推荐着颗粒饱满、色泽鲜艳的六户葡萄。
而屏幕前正在专心卖货的主播之一,则是东营银行派驻到李宅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从介绍李宅村葡萄种植产业发展历史,到与种植户李福山一起在葡萄田“云”采摘、“云”参观,直播间通过东营银行微信官方视频号播放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一个小时内,直播间收获点赞4.6万次,共销售葡萄1000多斤。
“直播真是销售葡萄的好渠道!”东营区六户镇李宅村负责人李小滨告诉记者,“东营银行来我们村开展助农直播,向广大市民推介李宅村品质优良、口感香甜的葡萄,不仅帮助村里葡萄种植大户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还叫响了我们的葡萄品牌。”
丰收最怕销售难,对于东营银行而言,向当地农户开展授信贷款只是助农的第一步,如何将农产品销售出去是最终目标。据了解,为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打开新销路,东营银行先后成功开展了“推荐垦利好物,助力乡村振兴”“遇见最美河口,探寻家乡好物”等多场爱心助农直播活动,通过手机银行“东银云商城”助农专区开展特惠购活动实现精准助农,将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手工老粗布、黄金桃、毛粉西红柿等产品“抬”到线上,“搬”到网点,提升了当地农特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末,该行助农网点已达569家,涉农贷款余额252.29亿元,较年初增加16.82亿元,增速7.14%,三农金融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近年来,该地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施盐碱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山东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便立足此地,探索多年。从最初的“种树卖树”,到如今盐碱地乡村振兴产业综合体系,润松农业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保护修复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了解,润松农业主要产品生产周期普遍较长,林木需要5-7年甚至更长时间,运营资金难以周转。针对润松农业主要资产存在调查难、估值难、抵押难等特点,恒丰银行东营分行积极拓展尽职调查新思路,最终确定为其提供综合授信500万元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技变盐碱地为生产力。
乡村振兴,金融先行。下一步,山东银行业将持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全力奏响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致富曲”。
农业是山东的一面旗帜,在建设农业强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被赋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山东省银行业积极投入乡村产业振兴,发挥金融资源引导作用,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重点支持地区主导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近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走进德州、滨州、东营等地,实地探索山东银行业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成果,全面展示山东银行业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质效。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杜姿霖
“吨半粮”守好百姓“吃饭碗”
“藏粮于技”护航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事关我国14亿人的吃饭问题、亿万农民的生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德州,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自古就有“北方粮仓”之誉,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蔬菜、畜牧业主产区。2021年,德州率先提出创建大面积“吨半粮”高产示范区,创建了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
11月6日,记者来到了齐河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在齐河县粮食烘干仓储项目动态监管平台,可以清晰了解到库点数量、粮食库存、烘干能力、报警信息、进出库统计等实时信息,粮食烘干储存云平台管理、粮仓运营数字化赋能、农业前端科研、高端农产品种植等一体化运营正在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了解到,为加大粮食生产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德州分行以德州市纳入农业农村部整地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为契机,迅速打造出12个支持“吨半粮”项目,将良种、技术、装备等生产要素有效导入粮食生产,建立起粮食供种、种植、收获、仓储、加工、销售全链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体系。截至2023年10月末,共支持“吨半粮”项目22个,授信110.2亿元,投放贷款余额62亿元。
“目前齐河县支行为该县‘吨半粮’项目贷款共授信5.1亿元,已投放4.5亿元,通过智慧化运营,实现粮食从地头到粮库直接烘干入库,减少晾晒等中间环节,年节粮减损达7000吨以上,相当于粮食增收1亿元。”农业发展银行齐河县支行副行长李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农业银行德州分行,该行开辟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化企业承贷的“高标准农田+”融资路径,引入县域国企担保实现“政府增信”,解决企业贷款担保不足难题。记者了解到,2022年9月,该行授信宁津县“吨半粮”1.1亿元项目贷款,为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运作模式。
“大棚贷”结出“致富果”
“因企制宜”破解企业融资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细数乡村振兴发展先例,有了产业,乡村才有人气,振兴才有底气。
在滨州市沾化区,“中国冬枣之乡”的美誉早已名扬海外。但对于当地枣农来说,如何突破现有产业壁垒,提升冬枣品质和产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记者在沾化区下洼镇了解到,此前,沾化冬枣采用露天种植方式,虽果质酥脆,但一旦遇到风、霜、雨、雹等恶劣天气,轻则影响质量,重则减产绝产,对当地枣农来说影响极大。为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恶劣影响,沾化区狠抓冬枣设施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建设钢架冬暖棚、智能阳光温室等5种冬枣大棚设施,推行全自动化智能管理技术,不仅改善了冬枣种植靠天吃饭的现状,更是将冬枣的持续采摘期延长到了5个月。
但对于多数枣农而言,建设钢架冬暖棚容易,资金问题这道鸿沟却难以跨过。“大棚要想建起来,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下洼镇枣农卢功林告诉记者:“我投建了20亩大棚,在邮储银行贷款了14万元,不仅有政府全额贴息,还有建棚补贴,仅靠增产增收一年回本问题不大。”
据悉,今年以来,邮储银行滨州市分行不断加大对沾化冬枣种植技术改造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研发推广并发放线上信用户“大棚贷”480余万元,成功帮助50余户枣农建棚实现了种植模式变革,助力产业增收、枣农致富。截至目前,沾化区冬枣种植面积30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31.7%,年产量稳定在6亿斤,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
坐落在鲁北平原最北端的山东省十里香芝麻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120余年芝麻香油生产历史的老字号企业。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推广种植高品质芝麻2万余亩,采用定向订单模式,与周边2200余种植户建立长期合作,辐射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23年初,在了解到企业因无担保抵押而无法获得融资,建设银行滨州无棣支行迅速与市分行、省分行上下三级联动,仅用3天时间便为其发放了全市首笔“齐鲁专精特新”贷款500万元,并申请了7.7万元的专项贴息,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难题的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
将直播间搬进田间地头
盐碱荒滩变身绿水青山
初冬已至,东营市六户镇李宅村的空气里还余留着一丝葡萄的香气,葡萄种植是六户镇的传统产业,已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土壤等优势造就了优良的葡萄品质。目前,六户镇葡萄年产值达8200万元。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天,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农直播在李宅村的田间地头展开,身着东营银行行服的主播正在向屏幕前的网友们推荐着颗粒饱满、色泽鲜艳的六户葡萄。
而屏幕前正在专心卖货的主播之一,则是东营银行派驻到李宅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从介绍李宅村葡萄种植产业发展历史,到与种植户李福山一起在葡萄田“云”采摘、“云”参观,直播间通过东营银行微信官方视频号播放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一个小时内,直播间收获点赞4.6万次,共销售葡萄1000多斤。
“直播真是销售葡萄的好渠道!”东营区六户镇李宅村负责人李小滨告诉记者,“东营银行来我们村开展助农直播,向广大市民推介李宅村品质优良、口感香甜的葡萄,不仅帮助村里葡萄种植大户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还叫响了我们的葡萄品牌。”
丰收最怕销售难,对于东营银行而言,向当地农户开展授信贷款只是助农的第一步,如何将农产品销售出去是最终目标。据了解,为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打开新销路,东营银行先后成功开展了“推荐垦利好物,助力乡村振兴”“遇见最美河口,探寻家乡好物”等多场爱心助农直播活动,通过手机银行“东银云商城”助农专区开展特惠购活动实现精准助农,将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手工老粗布、黄金桃、毛粉西红柿等产品“抬”到线上,“搬”到网点,提升了当地农特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末,该行助农网点已达569家,涉农贷款余额252.29亿元,较年初增加16.82亿元,增速7.14%,三农金融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近年来,该地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施盐碱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山东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便立足此地,探索多年。从最初的“种树卖树”,到如今盐碱地乡村振兴产业综合体系,润松农业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保护修复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了解,润松农业主要产品生产周期普遍较长,林木需要5-7年甚至更长时间,运营资金难以周转。针对润松农业主要资产存在调查难、估值难、抵押难等特点,恒丰银行东营分行积极拓展尽职调查新思路,最终确定为其提供综合授信500万元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技变盐碱地为生产力。
乡村振兴,金融先行。下一步,山东银行业将持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全力奏响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致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