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征求意见
以“泰山-黄河”构筑大济南框架
为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我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近日,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山东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史尚静
把济南打造成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规划》统筹考虑流域基本单元、河道历史变迁、区域协调发展等因素,确定规划范围为黄河流经的菏泽、聊城、济宁、泰安、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等9个设区市行政辖区。
根据《规划》,到2035年,构建形成“一圈两带五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一圈”即强化济南都市圈核心带动作用,打造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两带”即突出黄河、大运河在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作用,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五区”即重点建设鲁北、鲁西北、鲁西南、汶泗、淄潍(西部)五大农田集中区,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划定流域政策导控分区,将山东沿黄地区划分为“两区、八片”,实行国土空间差异化导控管理。其中,济南片,高标准建设黄河生态风貌带,统筹推进湿地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更好发挥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把济南打造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以济南为核心
建设“黄河入城”文旅产业集聚区
《规划》围绕长久安澜、绿色发展、高质量开发、文化高地、区域协同等5方面,提出规划举措。筑牢黄河长久安澜底线。严格河道、滩区、滞泄洪区空间管控,保障黄河河道行洪能力,提高东平湖蓄滞洪能力。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区域发展、城镇规模、产业布局等方面刚性约束。推进引黄涵闸改建、重点水源建设、重大引调水、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工程。
夯实流域绿色发展本底,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系统构建“两带、两屏、多斑块、网络化”生态安全格局。推动沿黄空间高质量开发,按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引导要素加快聚集,高水平打造济南都市圈,促进沿黄空间集约高效精明增长,支撑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龙头作用。打造多元开放的文化高地,以现代黄河干流为纽带,统筹沿黄各类文化要素,构筑“一轴两带,九大组团”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建设四大区域文化合作区,以东营、滨州为核心建设“黄河入海”生态文化建设区,以济南为核心建设“黄河入城”文旅产业集聚区,以东平湖为核心建设“黄河济运”历史文化体验区,以菏泽市为核心建设“黄河入鲁”区域文化合作区。建设曲阜文化高地、泰山文化高地、临淄文化高地三大传统文化发展高地,加强与黄河文化的互动融合。
打造济南都市圈
以“泰山-黄河”构筑大济南框架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注意到,《规划》明确提及高水平打造济南都市圈,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发挥济南作为黄河下游地区唯一特大城市的优势,借力京沪、协同沿黄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区、我国北方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以“泰山-黄河”为本底构筑大济南框架,协调“山泉湖河城”关系,将城市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彰显泉城魅力。
提升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水平。以济南1小时通勤圈为基础,加强济南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打造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引擎。率先推进济南、淄博、泰安一体化建设,构建以泰山为生态绿心、黄河为生态主轴的都市圈绿色发展内核,加快高端服务功能聚集。
此外,到2035年,沿黄9市要素集聚水平明显提升,济南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的位次稳中有进,淄博、济宁、泰安、聊城城市规模进一步壮大,东营、德州、滨州、菏泽迈入大城市行列。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史尚静
把济南打造成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规划》统筹考虑流域基本单元、河道历史变迁、区域协调发展等因素,确定规划范围为黄河流经的菏泽、聊城、济宁、泰安、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等9个设区市行政辖区。
根据《规划》,到2035年,构建形成“一圈两带五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一圈”即强化济南都市圈核心带动作用,打造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两带”即突出黄河、大运河在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作用,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五区”即重点建设鲁北、鲁西北、鲁西南、汶泗、淄潍(西部)五大农田集中区,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划定流域政策导控分区,将山东沿黄地区划分为“两区、八片”,实行国土空间差异化导控管理。其中,济南片,高标准建设黄河生态风貌带,统筹推进湿地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更好发挥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把济南打造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以济南为核心
建设“黄河入城”文旅产业集聚区
《规划》围绕长久安澜、绿色发展、高质量开发、文化高地、区域协同等5方面,提出规划举措。筑牢黄河长久安澜底线。严格河道、滩区、滞泄洪区空间管控,保障黄河河道行洪能力,提高东平湖蓄滞洪能力。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区域发展、城镇规模、产业布局等方面刚性约束。推进引黄涵闸改建、重点水源建设、重大引调水、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工程。
夯实流域绿色发展本底,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系统构建“两带、两屏、多斑块、网络化”生态安全格局。推动沿黄空间高质量开发,按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引导要素加快聚集,高水平打造济南都市圈,促进沿黄空间集约高效精明增长,支撑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龙头作用。打造多元开放的文化高地,以现代黄河干流为纽带,统筹沿黄各类文化要素,构筑“一轴两带,九大组团”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建设四大区域文化合作区,以东营、滨州为核心建设“黄河入海”生态文化建设区,以济南为核心建设“黄河入城”文旅产业集聚区,以东平湖为核心建设“黄河济运”历史文化体验区,以菏泽市为核心建设“黄河入鲁”区域文化合作区。建设曲阜文化高地、泰山文化高地、临淄文化高地三大传统文化发展高地,加强与黄河文化的互动融合。
打造济南都市圈
以“泰山-黄河”构筑大济南框架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注意到,《规划》明确提及高水平打造济南都市圈,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发挥济南作为黄河下游地区唯一特大城市的优势,借力京沪、协同沿黄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区、我国北方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以“泰山-黄河”为本底构筑大济南框架,协调“山泉湖河城”关系,将城市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彰显泉城魅力。
提升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水平。以济南1小时通勤圈为基础,加强济南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打造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引擎。率先推进济南、淄博、泰安一体化建设,构建以泰山为生态绿心、黄河为生态主轴的都市圈绿色发展内核,加快高端服务功能聚集。
此外,到2035年,沿黄9市要素集聚水平明显提升,济南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的位次稳中有进,淄博、济宁、泰安、聊城城市规模进一步壮大,东营、德州、滨州、菏泽迈入大城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