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济南市历城区芦南村变身“桃花源”

山泉相伴重绘乡村“诗与画”

芦南村实现华丽蜕变
点击查看原图
        春天,满园牡丹冠压群芳;夏天,清泠泠的山泉水叮咚作响; 秋天,漫山的红叶层林尽染……在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有这么一个小山村——芦南村,从因为无序放牧、乱采乱挖导致植被破坏严重,一度成为贫困村,到今年村党支部被授予“山东省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称号;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上,被命名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他们付出了近20年的辛勤与汗水。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通讯员 赵学青

  关停石料厂封山造林

  2004年之前的芦南村尽管自然、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村民私采乱挖,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小石灰窑、小采石场将山体采挖得满目疮痍,全村山林植被破坏严重,污水横流。全村200多户、620余人,人均耕地只有0.8亩,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
  
  2004年底,芦南村迎来了转机。在外打拼多年、资产过千万的“能人”贾虎平回到村里当选为村主任。新一届村委作出了立即关停石料厂和石灰窑的决定。同时,村里出台禁止牛羊上山的规定。为了避免冲突,芦南村“两委”采取经济补偿、友好协商的方式。
  
  村里无钱,补偿何来?贾虎平自掏腰包支付了补偿,关停了十几个石料厂和两个石灰窑,取缔38个放羊户,并对以养羊为生的老人,按月发放生活补贴。在他看来,这些钱与补贴和破坏生态带来的损失相比,太值了。
  
  第二年4月,贾虎平又当选为村支书。他承诺要让芦南村彻底变个样儿,让全村人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也正是从2005年开始,芦南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封山造林行动。通过连打三年山体绿化突击战和每年不间断地补种,共栽种各类树苗120多万棵,荒山绿化率超过80%。同时,芦南村对村里云台寺及院内的摩崖石刻、石碑等相关文物进行了系统性的修缮和保护。2013年,云台寺被评定为山东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芦南村还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15个拦水坝,为保护生态和农业灌溉创造了良好条件,结束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旧村搬迁建新房
  
  村庄变美了,村民开始富起来了,可村民的住房还需要改善。
  
  贾虎平思考,村庄占地300多亩,倒塌的房屋和无法居住的旧院落近百座,是典型的“空心村”。如果把村庄搬出去,挪了“窝”腾出地,让村民们住新楼房,再也不为水淹村庄而犯愁是不是会更好?
  
  这可是一项大工程,不仅需要征得村民们的同意,还得积极筹款。以当时芦南村的经济条件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贾虎平没有被困难吓倒。缺钱,他就到处求人筹集资金;没有政策,他就一遍遍跑相关部门争取奖补资金。
  
  2013年5月,芦南村全体村民终于告别脏乱差的旧村,欢天喜地乔迁新居。居民楼全部配置电梯,进行了精装修,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有线电视、天然气;科技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卫生室、便民超市、便民浴室一应俱全。

  现在,村里稳步实现了“三保障”和“三固定”,每年向村民固定发放土地收益金、资源收益金和退休金,村民的养老、教育和医疗也有了保障。

  打造郊野观光娱乐公园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结合芦南村有种植牡丹的记载,近年来,芦南村先后成立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流转土地,建起了牡丹休闲观光园。此外,该村还修建了郊野公园,园间布置步行栈道、景观园艺小品、牡丹花亭,为市民提供环境优美、充满自然野趣和文化特色的旅游、观赏、娱乐空间,引导高品位的、与众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和娱乐方式。
  
  2020年,芦南村与一家公司共同运作济南市重点项目“云台山田园综合体”,依托芦南村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该公司对芦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投入资金两亿元建设田园综合体项目,主要从事教育研学、亲子旅游、度假民宿等,每年保底合作收益金35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3亿元。综合体项目之一的山楂体验园于2021年五一正式营业,年接纳教育研学、亲子旅游的游客4万多人,收益300万元,度假民宿收益140万元。
  
  目前,合作双方正全力打造文旅康养、山楂产业研发中心、农产品销售中心及综合性生态园区等四个项目。
  
  2022年,村委决定建设芦南村两山实践基地,占地17亩,建筑面积11368平方米,是集“两山”理论实践教育、会议培训、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2023年8月份浙江大学规划研究院完成了对实践基地的规划设计,预计2024年10月完工投入使用,这也是芦南村坚定践行两山理论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