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不断绘就“齐鲁门户,医养之都”美丽篇章

槐荫区获评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商报济南消息 10月28日上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在济南开幕,济南成为首个承办该论坛的北方城市。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表彰,济南市共获评3个奖项。其中,济南市槐荫区获评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作为泉城济南的中心城区之一,槐荫区因“国槐泽荫”而闻名。全区面积151.61平方公里,人口70万,是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红色资源富集的英雄之城、活力迸发涌动的青春之城,更是生态禀赋优越的生态之城、自然风光旖旎的秀美之城。槐荫西怀江北最大的国家级济西湿地公园,黄河水、长江水、玉符河、小清河“四水融汇”,玉清湖千顷碧波,黄河畔万亩稻田,玉水白鹭、银杏连岸,坐拥匡山风雅、腊山云屏、峨山“十二景”,灵山秀水、蓝天白云,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
  
  槐荫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底色,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抢抓山东省“强省会”战略机遇,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兴”,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典范,槐荫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聚力打造气韵贯通、和谐共生的大河、大湖、大湿地生态格局。制定《槐荫区生态文明建设五年行动方案》,系统化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四减四增”、污染防治攻坚、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环境风险防范化解、城乡绿色低碳建设等“六项行动”;持续优化产业能源结构,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推进扬尘精细化管理,PM2.5浓度近五年下降36%,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提升21%,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高标准提升水环境质量,建立槐荫区流域水环境预警体系,严格落实小清河源头水质保障措施,加快推进腊山河综合整治工程,国、省控水质断面连续五年达到Ⅲ类或以上标准,时隔60多年济南“土著鱼”中华鳑鲏大量涌现小清河,实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良好水生态系统;黄河岸边“七星九美十三香”最美村落连片发展,成功创建12个齐鲁样板村,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同时,槐荫区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槐荫样板”。做强“槐荫四宝”,挖掘生态农业产品价值,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大力加强生态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吴家堡大米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功核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吴家堡白莲藕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年销售500多万斤;玉清湖圆葱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年出口量达到1.5万吨;西郊盖韭先后取得济南市十佳农产品、名牌农产品、泉城消费者最喜爱的特色农产品等称号;黄河水“一步法”稻蟹生态种养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
  
  南依泰山山脉,北赖黄河滋养,槐荫立于省会济南“西大门”,自古就是齐风鲁韵交汇之地,孕育出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槐荫区开展辖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立“千亩银杏林、千顷玉清湖、千年兴福寺、万亩稻花香”沿黄文旅品牌;推动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城市建设,打造承载文化记忆、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景观。
  
  近三年来,槐荫区新建腊山山体公园、南辛康养公园等20余处城市公园,打造了若干花卉景观大道、花漾街区,实现了“出门见绿、推窗见景”。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子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