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小市民

——宏大时代生活变迁的图景
《烟霞里》作者:魏微
点击查看原图
        又有一回,田庄带陈丽丽回家去。孙月华问:“你家住哪块啊?”陈丽丽说:“东关赵家楼。”

  “噢,那一块啊。家里是做寿衣的?”
  
  没想到陈丽丽很敏感,脆生生道:“我家才不做寿衣呢,也不卖花圈。我家弹棉花。”
  
  孙月华后来跟田庄说:“她以为弹棉花好过做寿衣呢,其实弹棉花才挣几个钱!一样都是小市民。”
  
  田庄这才知道“小市民”是什么意思,是穷、俗、精明、计较的代名词。是吃不了皇粮的,国家也不养着。非但不是机关里的人,也不是国营厂的,也不是大集体的,连街道办的小厂都进不去。只能自己靠自己,靠打零工、卖苦力、靠手艺做点儿小本生意。
  
  孙月华很好奇。乡下人的穷她是看得见的,哪怕吃不饱穿不暖,地在那儿呢,实打实的,瞧着踏实。小市民的穷,她真不知道怎么个穷法,靠什么活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
  
  她这也是瞎操心。很多年后她就知道了,穷法虽各式各样,但活法只有一个字:熬。就是说,怎么样都可以活下来,享不完的福,遭不完的罪。弹性极大,大到超乎她的想象。
  
  1980年的她,其实也是个穷人。很年轻,才三十二岁,步履轻快。那时,她并不知道她的时代已经来临,好日子 即 将 开始。听收音机里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那欢快的调子是她的心情写照。她连骂小孩都像在唱小调,带一点气声,像发嗲。
  
  每天上下班,备课,改作业,拿微薄工资,忙得要死。主要是小孩太烦人!两个大的吵吵闹闹,小的还在蹒跚学步,脱不了手。她母亲倒是可以来家带妹妹,但是又没地方住。那就送妹妹下去吧,跟我妈一起住?合适吗?有什么不合适的?田庄被带成那样。田庄被带成哪样了?都是江城的不是!……你少来!你妈跟我妈能一样吗?偏送下去!
  
  那时,她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迷瞪瞪,自喜自悦。仍须省吃俭用,三十块钱就是一笔钱了,可以压箱底,或者塞信封里。有一天打开信封,发现少了一张“大团结”,咦?没人动过啊,田家明拿去用了?不会啊,用钱他都说一声。难道是小毛?小绝种最近放野马,放学了也不归家!打小就难缠,坏事没少干,三岁学抽烟,四岁偷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