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山见历史 倚河听城韵
走进“齐鲁首邑”济南市历城区

在历城区临港街道东南方不远,有一座四风闸村以“辛弃疾故里”而远近闻名


历城人为纪念辛弃疾而修建了纪念馆,辛弃疾塑像坐落其中(本版图片均由历城区民政局提供)

自历山脚下肇始,追溯的是先贤舜帝的躬耕与求索,文明曙光因而绽放;于黄河南岸发轫,流淌的是齐鲁人民的富饶与安宁,山水诗书因此融汇。“齐烟九点”之首于此静立,书写着千年不改的山河故事,“齐鲁首邑”自此得名,见证着一座千泉之城的兴盛。走进历城,在文人名士汇集流散之间隙,在历史故事交错往来之空档,发现山河日月对一座城的锤炼与塑造。
今年3月,“沿着黄河看地名”寻访行动正式启动。此次,寻访之旅来到济南市,一同见证“齐鲁首邑”历城区的风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齐鲁首邑”因何成
翻开如今的地图,历城区如一弯新月静静舒展于省会济南之内。向南可依泰山,直抵泰山北麓;向北紧靠黄河,20余公里的河岸尽情展现着历城的风光;向东仅需走数公里,便又能直抵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腹地。“始终同山河大势紧密相连,始终与文明的发展相伴相携,这便是历城这一地名最显著的特征。”济南市历城区政协文史委委员刘怀才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表示,历城的历史悠长而鲜明,“齐鲁首邑”的称号名副其实。
“就地名来说,历史上的历城可称为如今济南及周边区域的前身与母体,也同样是其中最为古老的地名概念之一。”刘怀才表示,之所以将“首”字冠于历城,其原因之一在于其漫长的建邑史与发展史。据了解,历城之名最早应当追溯至华夏文明的早期,曙光初现的三皇五帝时代。《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远古时期,舜帝于齐鲁大地上带领人民耕种渔猎、建立文明,其中尤为重要的地点便是历山。“根据目前较为权威的说法,历山就是千佛山。”刘怀才表示,年轻的大舜从诸城一路向西,并未留恋城子崖的繁华与壮观,又往西行数十里,来到历山开拓土地,一座邑城自此兴起。“因此,所谓历城,便是指历山下的那座城。”
对于舜帝于历山附近建立邑城的情况,《史记》有所记载,称其“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足以看出其发展势头之迅猛,自此,历山脚下的文明进程开始稳步推进。“在此后,这片区域也随之出现了有记载的第一个国家谭国。”刘怀才表示,到西周时期,此地被划归为齐国疆土,至春秋,齐桓公以“不敬”之名,覆灭谭国,随后把此处改名为泺邑、历下邑。“泺即泺水,历下为历山脚下之意,可视为‘舜耕历山’这一历史概念的延续。”
据了解,当时的历城南依齐长城,北临济水,既是大山与大河的连接,又是齐国与鲁国的边陲,始终有着较为显著的地位。至西汉景帝4年(公元前153年),始设历城县,“历城”之名自此跨越2000余年延续至今。此后,除偶尔因避讳等原因有过短暂的更名外,其名称与大致区域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
“除了悠久的历史外,历城之所以被叫做‘齐鲁首邑’还因为其始终同齐鲁地区的文化政治中心有着长期紧密的联系。”刘怀才表示,西晋时期,济南郡治所从东平陵迁至历城,此后的多数时间里,历城均作为历代郡国、州府的治所。“当时的历城县所涵盖区域要比如今历城区地域大许多,周边多个区县都曾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涵盖于历城县内。”至宋朝时期,齐州升为济南府,历城仍然为其治所,“先有历城县,后有济南府”的说法自此在周边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明朝,山东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历城,历城从此又成为山东省政治中心,“齐鲁首邑”的名号正式叫响。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历城县之名撤销,如今的济南市历城区正式出现,2000余年的古县以崭新的面貌融入省会济南的文化地理版图之中。“始于公元前153年,终于1987,2000余年的建县史为历城区过去的辉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刘怀才表示,随着建设省会东部现代化强区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历城区从文化到经济的全面焕新之路正式开始。
(下转12版)
今年3月,“沿着黄河看地名”寻访行动正式启动。此次,寻访之旅来到济南市,一同见证“齐鲁首邑”历城区的风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齐鲁首邑”因何成
翻开如今的地图,历城区如一弯新月静静舒展于省会济南之内。向南可依泰山,直抵泰山北麓;向北紧靠黄河,20余公里的河岸尽情展现着历城的风光;向东仅需走数公里,便又能直抵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腹地。“始终同山河大势紧密相连,始终与文明的发展相伴相携,这便是历城这一地名最显著的特征。”济南市历城区政协文史委委员刘怀才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表示,历城的历史悠长而鲜明,“齐鲁首邑”的称号名副其实。
“就地名来说,历史上的历城可称为如今济南及周边区域的前身与母体,也同样是其中最为古老的地名概念之一。”刘怀才表示,之所以将“首”字冠于历城,其原因之一在于其漫长的建邑史与发展史。据了解,历城之名最早应当追溯至华夏文明的早期,曙光初现的三皇五帝时代。《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远古时期,舜帝于齐鲁大地上带领人民耕种渔猎、建立文明,其中尤为重要的地点便是历山。“根据目前较为权威的说法,历山就是千佛山。”刘怀才表示,年轻的大舜从诸城一路向西,并未留恋城子崖的繁华与壮观,又往西行数十里,来到历山开拓土地,一座邑城自此兴起。“因此,所谓历城,便是指历山下的那座城。”
对于舜帝于历山附近建立邑城的情况,《史记》有所记载,称其“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足以看出其发展势头之迅猛,自此,历山脚下的文明进程开始稳步推进。“在此后,这片区域也随之出现了有记载的第一个国家谭国。”刘怀才表示,到西周时期,此地被划归为齐国疆土,至春秋,齐桓公以“不敬”之名,覆灭谭国,随后把此处改名为泺邑、历下邑。“泺即泺水,历下为历山脚下之意,可视为‘舜耕历山’这一历史概念的延续。”
据了解,当时的历城南依齐长城,北临济水,既是大山与大河的连接,又是齐国与鲁国的边陲,始终有着较为显著的地位。至西汉景帝4年(公元前153年),始设历城县,“历城”之名自此跨越2000余年延续至今。此后,除偶尔因避讳等原因有过短暂的更名外,其名称与大致区域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
“除了悠久的历史外,历城之所以被叫做‘齐鲁首邑’还因为其始终同齐鲁地区的文化政治中心有着长期紧密的联系。”刘怀才表示,西晋时期,济南郡治所从东平陵迁至历城,此后的多数时间里,历城均作为历代郡国、州府的治所。“当时的历城县所涵盖区域要比如今历城区地域大许多,周边多个区县都曾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涵盖于历城县内。”至宋朝时期,齐州升为济南府,历城仍然为其治所,“先有历城县,后有济南府”的说法自此在周边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明朝,山东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历城,历城从此又成为山东省政治中心,“齐鲁首邑”的名号正式叫响。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历城县之名撤销,如今的济南市历城区正式出现,2000余年的古县以崭新的面貌融入省会济南的文化地理版图之中。“始于公元前153年,终于1987,2000余年的建县史为历城区过去的辉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刘怀才表示,随着建设省会东部现代化强区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历城区从文化到经济的全面焕新之路正式开始。
(下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