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七易其稿,周瑄璞最新长篇小说出版
奋斗人生,如此“芬芳”
近日,作家周瑄璞历时两年、七易其稿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芬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第二批重点关注作品,该书以杨烈芳兄妹的成长经历作为主线,通过挫折起伏、生活的向好转变反映出时代发生的巨大变革以及人物的心灵成长,用文字照见小人物生存奋斗之路。新书上市,周瑄璞接受媒体群访,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悟与体会。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展现生命
作为一部关注中原城乡生活的长篇现实题材力作,《芬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写至当下,时间跨度半个世纪,歌颂勤劳勇敢顽强的人们永不服输、向美好生活顽强进发的精神品质。多角度、零距离写出了中原大地上个人与家族、农村与城镇的历史演变及内在变化。
谈及《芬芳》的创作缘起,周瑄璞表示,自己对这些故事都很熟悉。“其实在广大乡村,几乎每一个家庭都能写一部书。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几乎都是紧贴时代步伐和政策变动,风向哪里吹拂,人们便倒向哪里,这就是世风吧。这本书只不过是把四面八方很多人的故事集中在一条过道里了。它们都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
正如周瑄璞所言,《芬芳》的创作延续了其一直以来的风格,将女性人物作为刻画重点。写她们的发芽、开花和收获,写她们如同土地般芬芳的日常生活。她们渺小、平凡,但善良、坚韧,扎实走过每一个生命历程,对家庭、社会、民族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书中,作者以善美、诗意、细腻、丰满的笔触,记录乡村发展之路,记录乡村儿女的奋斗故事,为乡村振兴画像,为普通人物立传,深刻反映了中国城乡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历程,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他们,尤其是那些立足乡村泥土的女性,在或无奈或自发的努力下活成了各自喜欢的、想要的、怒放的样子,在命运的漩涡中搏击出水花,绽放出生命的芬芳。
还原乡土
《芬芳》以扎实的生活体验和采访为基础,在对故事发生地几十年发展历程的描绘中运用了当地特色语言,这些语言也被单独整理出来,以卡片的形式附在书中,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比如:“不郎盖”“不醒世”“栽嘴儿”“麦秸火性”……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切身体会到故事中人物的神态表情,感受他们的贫穷、无奈、倔强,甚至可以闻到河南泥土的芬芳气息。
在周瑄璞看来,方言会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它的魅力在于似懂非懂有所懂,它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结合上下文。第一次出现不懂,第二次出现不懂,第三次出现时,就有些懂了。所以文学作品中的方言也不需每个都去注解,要相信读者的领悟能力。”她进一步分析,其实方言都是古汉语,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非常雅致。“比如《水浒传》《红楼梦》中的很多词语,我们老家还在用着。比如‘罗唣’‘相遇’‘精细’‘日西’‘天待黑’……这些词,好听又文雅。”
基于生动化的方言的运用,河南人的幽默诙谐也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河南人自带幽默,是在长期苦难生活无奈之下自我开解的一种方式。总不能被生活硬生生压死吧,于是柔软而顺滑,产生了自嘲和幽默。而好的文学作品,也应该有适当的幽默感,当然要有个尺度,不能流于油滑,而是参透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达观和纾解。于是这部作品,不时闪现一些幽默的语言。”周瑄璞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方言外,包扁食、熬胡辣汤、踏菜馍、炸咸食菜、蒜面条、红薯糊涂等河南特色美食也在书中荟萃,带读者开启一场“舌尖上的河南”之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们都是美食,并不是有多好吃,而是原汁原味童年的记忆,有时候我们吃的是回忆和时光,以及历史。”周瑄璞介绍,“比如我老家的烙油馍,我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但是到山西洪洞县,见到了完全同样的做法。我站在那个小店门口,心中一暖。那么我老家的烙油馍,肯定是当年移民时祖先带过来的。知道了这一点,我对它的情感,那就不单单是一个吃食了。”
在周瑄璞的理解中,美食不仅是一张地方名片,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如果你到河南,推荐你吃油馍、烙馍、菜馍、厚馍、焦馍。因为它们是在鏊子上烙熟的,从前烧鏊子用的是麦秸,人们用‘麦秸火性’ 形容一个人性子急。你看,你吃的不是烙馍,是文化传承。”
拓印生活
以充满美善的笔触书写小人物的奋斗历程,记录其精神的蜕变; 以元气淋漓的鲜活细节再现中原乡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当下的历史变迁。《芬芳》聚焦颍河流域一对在贫困中跋涉成长的兄妹,着重讲述杨烈芳等女性沉浮跌宕的命运,描绘了一个大家族中四代数十人的众生相。作者将家族之间互相帮衬、血浓于水的亲情付诸文字。作品中对故乡热土深厚质朴的热爱与眷恋让人动容。
对于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周瑄璞有着自己的考量与思考。“只有在足够长的时光里,才能展示人物命运和生活的宽广。也不只是外在体量与长度厚度,而是内在气韵和胸襟,是体格的健美协调与骨骼血脉的通达自然,而绝非虚胖浮肿,外强中干。她丰富而深广,却又是神秘难言,说尽一切却总是意犹未尽。”
也正因如此,《芬芳》在作者的笔下以充满美善的笔触、真实的生活描述,试图唤起尘封的记忆,回望峥嵘岁月,见证了乡村的变迁、新时代城乡生活的发展,以及家乡亲人的命运走向,由此映射出中国城乡改革开放所走过的路程,中国平民、普通小人物的奋斗之路。
“大地生生不息,大地上的人们绵绵瓜瓞,都是为了过上美好生活而奋斗。文学作品有很强的纪实功能,通过书写众多普通人的故事,纪录人类奋斗的足迹,历史前行的足音。”周瑄璞表示,“我的力量或许有限,能力也许不足,但我一直在努力书写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真诚地表达着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想通过我的写作告诉世人,中国人曾经这样生活,我想让大地上默默一生的那些乡亲,被更多的人看到。”
作家简介:
周瑄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 《夏日残梦》《我的黑夜比白天多》《多湾》,中短篇小说集 《曼琴的四月》《骊歌》,散文集《已过万重山》,纪实文学《像土地一样寂静》等作品。多篇小说被转载和收入各种年度选本、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好小说榜。获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第五届柳青文学奖,第四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特别推荐,第二届《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河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展现生命
作为一部关注中原城乡生活的长篇现实题材力作,《芬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写至当下,时间跨度半个世纪,歌颂勤劳勇敢顽强的人们永不服输、向美好生活顽强进发的精神品质。多角度、零距离写出了中原大地上个人与家族、农村与城镇的历史演变及内在变化。
谈及《芬芳》的创作缘起,周瑄璞表示,自己对这些故事都很熟悉。“其实在广大乡村,几乎每一个家庭都能写一部书。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几乎都是紧贴时代步伐和政策变动,风向哪里吹拂,人们便倒向哪里,这就是世风吧。这本书只不过是把四面八方很多人的故事集中在一条过道里了。它们都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
正如周瑄璞所言,《芬芳》的创作延续了其一直以来的风格,将女性人物作为刻画重点。写她们的发芽、开花和收获,写她们如同土地般芬芳的日常生活。她们渺小、平凡,但善良、坚韧,扎实走过每一个生命历程,对家庭、社会、民族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书中,作者以善美、诗意、细腻、丰满的笔触,记录乡村发展之路,记录乡村儿女的奋斗故事,为乡村振兴画像,为普通人物立传,深刻反映了中国城乡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历程,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他们,尤其是那些立足乡村泥土的女性,在或无奈或自发的努力下活成了各自喜欢的、想要的、怒放的样子,在命运的漩涡中搏击出水花,绽放出生命的芬芳。
还原乡土
《芬芳》以扎实的生活体验和采访为基础,在对故事发生地几十年发展历程的描绘中运用了当地特色语言,这些语言也被单独整理出来,以卡片的形式附在书中,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比如:“不郎盖”“不醒世”“栽嘴儿”“麦秸火性”……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切身体会到故事中人物的神态表情,感受他们的贫穷、无奈、倔强,甚至可以闻到河南泥土的芬芳气息。
在周瑄璞看来,方言会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它的魅力在于似懂非懂有所懂,它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结合上下文。第一次出现不懂,第二次出现不懂,第三次出现时,就有些懂了。所以文学作品中的方言也不需每个都去注解,要相信读者的领悟能力。”她进一步分析,其实方言都是古汉语,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非常雅致。“比如《水浒传》《红楼梦》中的很多词语,我们老家还在用着。比如‘罗唣’‘相遇’‘精细’‘日西’‘天待黑’……这些词,好听又文雅。”
基于生动化的方言的运用,河南人的幽默诙谐也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河南人自带幽默,是在长期苦难生活无奈之下自我开解的一种方式。总不能被生活硬生生压死吧,于是柔软而顺滑,产生了自嘲和幽默。而好的文学作品,也应该有适当的幽默感,当然要有个尺度,不能流于油滑,而是参透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达观和纾解。于是这部作品,不时闪现一些幽默的语言。”周瑄璞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方言外,包扁食、熬胡辣汤、踏菜馍、炸咸食菜、蒜面条、红薯糊涂等河南特色美食也在书中荟萃,带读者开启一场“舌尖上的河南”之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们都是美食,并不是有多好吃,而是原汁原味童年的记忆,有时候我们吃的是回忆和时光,以及历史。”周瑄璞介绍,“比如我老家的烙油馍,我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但是到山西洪洞县,见到了完全同样的做法。我站在那个小店门口,心中一暖。那么我老家的烙油馍,肯定是当年移民时祖先带过来的。知道了这一点,我对它的情感,那就不单单是一个吃食了。”
在周瑄璞的理解中,美食不仅是一张地方名片,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如果你到河南,推荐你吃油馍、烙馍、菜馍、厚馍、焦馍。因为它们是在鏊子上烙熟的,从前烧鏊子用的是麦秸,人们用‘麦秸火性’ 形容一个人性子急。你看,你吃的不是烙馍,是文化传承。”
拓印生活
以充满美善的笔触书写小人物的奋斗历程,记录其精神的蜕变; 以元气淋漓的鲜活细节再现中原乡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当下的历史变迁。《芬芳》聚焦颍河流域一对在贫困中跋涉成长的兄妹,着重讲述杨烈芳等女性沉浮跌宕的命运,描绘了一个大家族中四代数十人的众生相。作者将家族之间互相帮衬、血浓于水的亲情付诸文字。作品中对故乡热土深厚质朴的热爱与眷恋让人动容。
对于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周瑄璞有着自己的考量与思考。“只有在足够长的时光里,才能展示人物命运和生活的宽广。也不只是外在体量与长度厚度,而是内在气韵和胸襟,是体格的健美协调与骨骼血脉的通达自然,而绝非虚胖浮肿,外强中干。她丰富而深广,却又是神秘难言,说尽一切却总是意犹未尽。”
也正因如此,《芬芳》在作者的笔下以充满美善的笔触、真实的生活描述,试图唤起尘封的记忆,回望峥嵘岁月,见证了乡村的变迁、新时代城乡生活的发展,以及家乡亲人的命运走向,由此映射出中国城乡改革开放所走过的路程,中国平民、普通小人物的奋斗之路。
“大地生生不息,大地上的人们绵绵瓜瓞,都是为了过上美好生活而奋斗。文学作品有很强的纪实功能,通过书写众多普通人的故事,纪录人类奋斗的足迹,历史前行的足音。”周瑄璞表示,“我的力量或许有限,能力也许不足,但我一直在努力书写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真诚地表达着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想通过我的写作告诉世人,中国人曾经这样生活,我想让大地上默默一生的那些乡亲,被更多的人看到。”
作家简介:
周瑄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 《夏日残梦》《我的黑夜比白天多》《多湾》,中短篇小说集 《曼琴的四月》《骊歌》,散文集《已过万重山》,纪实文学《像土地一样寂静》等作品。多篇小说被转载和收入各种年度选本、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好小说榜。获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第五届柳青文学奖,第四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特别推荐,第二届《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河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