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

我省860余村饮用水集中做“体检”

省政府新闻办于昨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地质技术赋能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情况
点击查看原图
        省政府新闻办于昨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张玉洪等介绍地质技术赋能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会上获悉,省煤田地质局正在实施全省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水样采集和分析测试工作,为省内9市45县860余个农村的饮用水保护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全面提升了农村供水水质,保证农村居民喝上干净安全的水。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东宁

  全域“生态体检”护湖

  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张玉洪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省煤田地质局聚焦主责主业和公益职能,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海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地理信息、检验检测等技术优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河、湖、海、泉、地下”五大水源,纵深推进地上地下、从泉到海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高水准地质服务赋能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省煤田地质局全域“生态体检”护湖,护航山东最大湖域“一核一屏二带三区多廊”生态保护格局。承担了山东最大湖泊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多项性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项目,这是全省第一个湖泊生态地质调查项目,我们综合运用无人机、无人测量船、水文监测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湖-地-空”调查技术体系,对南四湖全域水文环境、生态环境、水土质量、水体分布等进行全方位专业化地质“生态体检”,为湖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山东经验。

  “一核两翼”布局护海,激发地质工作由陆地向海洋延伸蓝色新动能。主动服务“海洋强省”战略部署,依托海洋地质院士工作站,确立了以海洋地质为核心、生态地质和地质勘查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差异化发展布局,高质量完成了沙滩冲淤演化研究、海洋牧场调查、海岛综合调查、海洋碳汇调查等海洋项目20余项,为海岸带地质演化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全力保障济南保泉及地铁建设

  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理事长李小彦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济南建设地铁绕不开的问题就是“保泉”。地铁建设到底会不会对泉水喷涌造成影响?要想知道答案,就需要搞清楚,泉水的径流通道到底在哪里,只有避开泉水敏感区,地铁建设才不会影响泉脉。

  为此,省煤田地质局加入了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牵头的攻关团队,联合多所高等院校在济南中心城区与泉域重点渗漏带开展了广域电磁探测等一系列重点研究项目,系统分析了1700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质资料、1100余个钻孔资料,利用广域电磁数据,构建了济南中心城区7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三维地电模型,获得了地下1000米以浅的地质-地球物理信息,解释了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空间展布特征,圈定了四大泉群的主径流通道位置,重点分析了经十路、泺源大街、泉城路、明湖路的地下结构建设与岩溶水或裂隙水之间的相互影响,经过专家反复研讨论证,认为目前的轨道交通建设方案不会影响泉群喷涌,为泉水保护和地铁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开展农村饮用水水质抽检等项目

  省煤田地质局第五勘探队队长陶会林在发布会上表示,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和地表水相比,地下水更新慢,污染易积累,而且污染以后短时期内难以恢复。为保护好地下水资源,省煤田地质局投资1亿元建设高标准地质实验中心,硬件设施达到省内一流水平,检验检测能力大幅提升,检测范围涵盖矿井水、农村灌溉水、生活饮用水、地下水和废水等领域的无机指标、有机指标、微生物指标、放射性指标等检测指标300余项,实现了地下水、生活饮用水、灌溉用水等水类指标全覆盖。

  今年以来,省煤田地质局在全省开展了地下水国控考核点环境调查、农村饮用水水质抽检、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重点行业企业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等一批重点项目,查明了地下水环境现状,排查了潜在的地下水污染源,制定了地下水环境保持方案和达标方案,为地下水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中,开展的全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重点工业区域地下水环境调查项目,对青岛、威海、聊城等市的地下水环境状况进行调查,查清了区域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和质量状况,对水质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和溯源分析,提出了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

  出台“护河”42条举措

  张玉洪在发布会上表示,省煤田地质局围绕“护河”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从平台建设、服务方式、项目开展、品牌建设4个方面,出台了“42条举措”。在平台建设上,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沿黄地市研究机构建设,按照区域发展工作部署和局属各队院重点服务区域划分方案,率先在沿黄有关地市建立研究机构。

  在服务方式上,更加突出主动性。着力推进向全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公益地质技术服务工作,按照局属各队院重点服务区域划分,主动对接地市,率先推行“一市一专班、一市一清单、一年一报告”公益地质服务机制,做好各自服务区域工作。

  在项目开展上,更加突出基础性战略性引导性。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要求,主动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利用山东省地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平台,开展浅层和中深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开展好德州、滨州、聊城、泰安等地市的地热井、盐穴储能等项目,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化、绿色化开发利用。

  在品牌建设上,更加突出公益性。做强应急救援品牌,近日省煤田地质局山东矿山钻探应急救援中心已成功获批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山东特勘队,这也是我省第1支、全国第2支矿山钻探应急救援国家队。

  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泰山模式”

  省煤田地质局科技与对外合作处处长陈辉在发布会上表示,去年以来,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创新确定了“113388”发展战略和思路,明确提出了大力实施“科技立局、创新兴局、人才强局”的三大战略和“八大创新工程”的具体任务要求,把“科技创新工程”列为“八大创新工程”之首,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召开全省煤田地质科技创新大会,对先进团队、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攻坚年”活动,举办科技周交流活动,开展学术交流4场,举办科技创新实物成果展。研究制定2023-2025年全局科技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完善科技创新发展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全局重点研发项目库,进一步完善了科技管理制度。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工程项目科研化”项目作为科研工作的主战场、资金投入的主方向,推动解决关键核心问题16个。

  省煤田地质局创新构建的生态保护修复“泰山模式”,在全国被作为典型科技项目经验推广。“沂蒙方案”和矿井隐蔽灾害治理“昌吉模式”“山东方案”,走在了全国前列。在矿产国情调查中,“矿区合并”建议被自然资源部采纳并在全国推广。创新提出了煤炭勘探与资源评价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建立了以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的“六位一体”协同勘查关键技术体系,勘查精度由分米级提升至厘米级。创新提出“禹城式”富铁矿成矿模式和“煤铁共盆”成矿新理论,打破了长期以来“找煤的不管铁、找铁的不管煤”的行业壁垒,获得院士专家的广泛认可,开辟了富铁矿找矿新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找矿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