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到邾国故城遗址开“盲盒”

        近日,一则邾国故城遗址取得重大发现的消息,引发热议。说起邾国故城遗址,在国内外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有很高的知名度,让这处遗址闻名于世的正是山东大学考古团队。邾国故城遗址位于邹鲁文化核心区,处在我国从东周时代诸侯并立走向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关键时期,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珍贵缩影。让我们从邾国故城遗址的考古故事说起,一窥这恢弘的历史转折时期,近距离感受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的魅力和实力,期待更多破解邾国文化密码的成果问世。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邾国故城的前世今生

  邾是西周册封的诸侯国之一,与鲁国南北紧邻,两国分别是孟子和孔子的诞生地。传说中有个人物叫陆终,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娶鬼方氏妹为妻并生下六个儿子,繁衍出许多姓氏,每个姓氏都是一个国家,陆终的第五子曹姓的始祖曹安便是邾国的先祖。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曹安被封在曹官。但在周朝建立前,其子孙已经失去封地。周武王灭商后,鉴于曹安当年的功劳,便将他的后裔曹挟封在邾(今山东省邹城市境内),因此曹挟又称邾挟。

  春秋初期,鲁国为东方强国,不断侵袭周边小国。邾国因为长期受到鲁国压迫,后来一度投靠晋国以求庇护。至鲁穆公在位时,邾国改称邹国,降为附庸。虽然身为鲁国的附庸国,但邾国却并不甘心于受人欺凌、压制的命运,只要有机会便起兵反抗宗主国,以争取独立自主的地位。然而,与鲁交战也给邾国带来灭顶之灾,约在公元前643年左右,邾国被鲁国“肢解”为三个更小的国家:邾国、小邾国、滥国,此后再无力进行反抗。最终,滥国在公元前521年被鲁国吞并,而邾国、小邾国则在公元前261—256年间被楚国灭掉。

  邾国灭亡后,故城并没有土崩瓦解,而是在其后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盛景继续。直到北齐年间,从邾国演变而来的邹县治所由峄山之阳迁至岗山之阳,延续了1100多年的故城才逐渐荒废、没落,成为纪王城——一个叫“城”的村子。

  邾国故城遗址现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南10公里的峄山镇峄山南麓纪王城村周围。城址平面近似长方形,面积约6平方公里。

  2014年,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契机,该遗址的专项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正式纳入工作日程,山大考古系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承担了为期12年的该遗址的田野考古项目,包括制定考古计划书和进行具体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等工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山大考古团队按照考古计划书的内容,在2015年春天正式启动了这个项目,开始对遗址进行第一次正式的考古发掘。到现在已经进行7次发掘、3次重点勘探和1次区域系统调查,累计发掘面积近6平方公里。

  遗址里挖出三个“首次”

  通过八年的田野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可以说基本掌握了这个城址的布局特点——城址的中部偏北“皇台”位置是宫城所在;皇台北边是“公墓地”,就是邾国国君和一些高级贵族埋葬的墓地,2018年—2019年在这里发掘了两座大墓;宫城的下边偏西的位置是仓储区,2015年在这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窖穴,表明是邾国以及后来邹县由官府设立的粮仓;郭城的其他地方主要是居民区及手工业作坊区等。从去年开始,考古团队对皇台东北部的官署区进行大面积发掘,最终,发掘出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证为秦代、西汉、新莽时期的县衙。

  这其间,不得不提具有重大学术研究价值的三次考古发现。2017年,考古队在邾国故城遗址“皇台”核心区域,发掘了比较丰富的遗存,出土了大批遗物,年代多数属于春秋、战国、汉代,另有少量北朝至隋唐时期遗存。其中,遗迹包括灰坑270余个、沟渠10条、水井4眼,还有房址、窑炉等;遗物包括鬲、盂、豆、罐、盆等陶器,瓦、瓦当、砖,钱币、印章及新莽铜器8件。这8件有铭文硕大而精美的青铜器:包括2件诏版、1件货版、1件衡杆、4件环权。其中,2件诏版正面中央还刻有81字篆书铭文。这批青铜器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等权威研究机构的10余位专家学者鉴定,认为这是新莽王朝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制造的度量衡器,而且制造精良,保存基本完好,铭文字数多,透露的历史信息丰富而重要。根据现有资料,王莽时期的度量衡铜器以前发现很少,只在甘肃定西市和合水县等地发现了不足10件,而且多为村民偶然挖出。因此,虽然“王莽改制”很有名,但是由于材料有限,人们对那些年发生过的事却弄不清楚。邾国故城出土的这8件铜器是迄今为止首次经过正式科学发掘出土的,也是一次性集中出土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汉代度量衡器,其中的“货版”更是首次出现。王莽托古改制最后虽然失败,但这套度量衡却延续下来,影响直至明清。

  2018年,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在对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墓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发现了朽坏的植物叶子,专业分析和研究,2021年得出结果证明出土的样品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在此之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茶叶实物是西汉景帝阳陵出土的,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茶具是在三国至晋代,邾国故城遗址这次发现的茶叶明确是属于战国早期的,这就把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提前了至少300年。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邾国故城遗址发现的茶叶现在算是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叶遗存,对研究茶叶史和丝绸之路将有重要价值。

  近日,国家文物局通报了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取得重大发现,考古人员对城内中部偏北处进行了发掘,初步判断该建筑始建于战国,为邾国工官府邸,后在秦汉时期作为县衙使用,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处秦代、西汉、新莽时期的县衙。

  跨越千年的守望

  2022年以来,考古团队在“皇台”东北部揭露出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面积宏大、结构完整、布局清晰,柱础、檐柱、散水、庭院、门塾、道路、活动面等保存较好,始建于战国中晚期,沿用到秦、汉、新莽时期。

  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副主任、教授路国权介绍,在建筑基址周边的灰坑、灰沟中集中出土封泥821枚、陶文243枚,以“驺丞之印”“驺亭间田宰”等内容为多,还包括邹县下属多个乡印、库印,以及周邻十余个县的县丞之印在内的秦、西汉、新莽封泥,“我们经过探知测年,其年代测到公元前600年前后,它和邾文公卜迁于绎的年代即公元前614年非常接近,基本上可以说是找到了邾文公卜迁于绎之后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第一个十年以内的遗存。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生活用具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现在比较有把握了。”

  路国权认为,邾国故城考古新发现为研究秦汉新莽县衙规制提供了唯一实例,为研究秦汉新莽地方基层治理体系、行政管理制度等提供了丰富史料,出土的大量建筑和日用陶器为细化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分期断代(尤其是山东秦代和新莽遗物断代)提供了标尺,揭示了东周时期邾国都城向秦汉县治转变过程中城市面貌的变迁,是我国从东周时代诸侯并立走向秦汉大一统王朝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珍贵缩影。

  同时,在秦汉县衙庭院地面以下,还发现一处保存较好的战国中期青铜冶铸作坊遗址,包括熔炉、烘范坑、浇铸坑、沙料存储坑、铸后修整活动面、废弃物堆积场等,为研究邾国冶铸技术、工官制度、组织管理方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具有重要价值。“整个一片区域有三四百平方米,全部是和青铜冶铸相关的。”路国权介绍。

  透过邾国故城遗址的考古故事,可以看到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的硬实力。这样的实力背后,是其与齐鲁历史文化同样深厚的专业底蕴。有些人把考古工作者比喻为“庄稼汉”,这其实也是对考古学工作的一种肯定,因为考古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扎实的田野考古训练。在山东大学考古学团队中,这样的“庄稼汉”比比皆是。一直以来,该校考古学都以扎实的基础研究、卓越的田野发掘和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为学界所称道。他们构建起以田野考古为根基、聚落考古为引领、科技考古为支撑的古代文明研究体系。正是在这一研究体系的支撑下,山东大学考古学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方面取得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