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课堂“非常”传承
从黄河岸边一所乡村小学开启的非遗小课堂,到创立发展特色文化IP品牌,再到开发国家课程标准下的非遗课程,在济南市天桥区,非遗与教育牵手融合,合奏出一曲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之歌。在不断发挥创造力的同时,天桥区促进非遗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探索非遗在校园新路径,将非遗“两创”之路走深走实。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胡倩倩
创新传承
非遗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不仅是人类文化创造力的体现,也是文明发展的表现,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今年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的第二十年。中国非遗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的生动见证,与世界各地区非遗一道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文化力量。历经实践探索,中国非遗保护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离不开相关部门对非遗工作的大规模社会实践,他们在摸索尝试中探索非遗保护路径,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朝看滔滔黄河水,暮看黄河落日圆。”对济南市天桥区刘庙小学的孩子来说,这样洒脱恣意的生活场景是他们的日常。校园南侧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孩子们是生长于黄河岸边地地道道的黄河娃。
2017年,《关于深入推进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明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政策促进下,非遗教育在校园蓬勃开展。2018年,刘庙小学美术老师、济南非遗项目烙画传承人黄召全带领200余名孩子学习烙画技艺,非遗进课程覆盖率达70%。
师生的努力取得斐然佳绩。2019年,刘庙小学学生在济南市非遗技能大赛烙画组比赛中摘取4项金银铜奖,通过学校教育传授的非遗技艺也在专业领域实现突破。孩子们强大的创造力与爆发力激起了非遗工作者的思考,以校园为阵地,以学生为传授群体,非遗传承的发挥空间或许可以比想象还要大。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遗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学校教育的步伐不断加快,亦赋予非遗更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
新鲜力量
将非遗带进校园,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为非遗传播普及建构了更为便利的场所,更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庞大持续的新鲜力量。2022年,以刘庙小学烙画教育突破为契机,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教育系统,秉承活态传承理念,打造出具有泉城特色的“黄河非遗娃”文化IP品牌,从娃娃抓起促进非遗教育,同时进一步提升非遗传承范围和教育质量。
创立文化IP之后,如何让其生动活跃起来,进而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一项重大课题。“黄河非遗娃”形象由陶塑传承人王令涛用黄河泥创作而成,随后开发出面塑版、剪纸版、刻瓷版等,形象活泼生动,憨态可掬。通过文创开发等形式,“黄河非遗娃”设计形成不同的三大门类产品。“目前,我局已经注册‘黄河非遗娃’和‘泉城非遗娃’两个图标,形成版权保护,形象关联作品15类、文创产品30余款。将产品制造和销售委托给第三方进行市场运作,持续保持其活力。”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保护科科长闫莹介绍。
如果将文化IP品牌的开发比喻为其生命开启,持续运营品牌,扩大其影响力,便如同为其输送源源不断的营养,助其茁壮成长。在闫莹看来,若想让这份成长更强劲,就必须让文化活动做坚实的支撑,并持续丰富IP 内容。
以相关产品研发为例,每一项产品开发都有文化寓意,彰显文化特色。2020年,天桥区策划推出“非遗研学小书包”,内配有非遗材料包,保留非遗传统内涵,又易于操作,让孩子在动手中体验非遗乐趣。小书包被纳入“黄河非遗娃”体系,其内容不断丰富。据悉,当地现已推出沙画、老玩具、香囊制作等30款不同内容的产品;未来,品类还将持续扩充。小书包为参与活动的孩子提供学习之趣,同时,统一采买的非遗材料包也为传承人增添一份收入。
随后,这项IP涵盖的活动也愈来愈丰富。闫莹透露,在今年成功开展基础上,明年的“黄河非遗娃杯”青少年手工技能大赛规模将继续扩大,线上“非遗产学研平台”的文化资源容量也将继续扩大,不断丰富IP内涵,让其持续发光发热。
“黄河非遗娃”IP创立至今,已打造出一批黄河非遗研学基地、黄河非遗研学线路。“相关活动不仅要在天桥区生动开展,还要在黄河沿岸地区广泛推进,以黄河为纽带,带动沿黄九省区更多黄河娃投入非遗学习,彼此形成联动,唱响黄河合唱。”闫莹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介绍。
与此同时,在文化IP打造中,天桥区积累下宝贵经验。“‘黄河非遗娃’IP下的形象、研学学习资源、赛事活动,我们都申请了版权。这一方面是对IP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促使品牌运行标准化,便于在黄河沿岸地区孵化相关项目。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将这份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分享给非遗传承人、非遗从业者,进而带动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闫莹表示。
生动实践
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地融入当代的生产生活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方式,才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使之焕发新光彩。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天桥区非遗在校园成为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培养非遗传承人和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也成为非遗领域“两创”走深走实的生动实践。
在大多数地区,非遗多作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融入学校教育。天桥区则与天桥教体局教研中心课程专家及多所中小学合作,梳理语、数、音、体、美等学科与传统音乐、传统美术、民俗文化等非遗门类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的链接点,打造国家课程标准下的非遗课程,构建非遗立体化学习模式。
今年,济南65所学校参与到“泉润非遗文传校园”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之中,其中不乏将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特色者。济南市芙蓉小学是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在这里,非遗成为孩子们喜爱的学习内容。
“通过看、听、演、做等方式教学,非遗课程变得立体化,孩子们便从中沉浸式地体验非遗乐趣。目前,学校已经邀请鲁绣、盘铃木偶戏、烙画葫芦、糖画、面塑、剪纸等近20项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留在校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的责任,我们也全力促进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花。”济南市芙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杜鹃介绍。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胡倩倩
创新传承
非遗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不仅是人类文化创造力的体现,也是文明发展的表现,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今年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的第二十年。中国非遗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的生动见证,与世界各地区非遗一道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文化力量。历经实践探索,中国非遗保护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离不开相关部门对非遗工作的大规模社会实践,他们在摸索尝试中探索非遗保护路径,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朝看滔滔黄河水,暮看黄河落日圆。”对济南市天桥区刘庙小学的孩子来说,这样洒脱恣意的生活场景是他们的日常。校园南侧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孩子们是生长于黄河岸边地地道道的黄河娃。
2017年,《关于深入推进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明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政策促进下,非遗教育在校园蓬勃开展。2018年,刘庙小学美术老师、济南非遗项目烙画传承人黄召全带领200余名孩子学习烙画技艺,非遗进课程覆盖率达70%。
师生的努力取得斐然佳绩。2019年,刘庙小学学生在济南市非遗技能大赛烙画组比赛中摘取4项金银铜奖,通过学校教育传授的非遗技艺也在专业领域实现突破。孩子们强大的创造力与爆发力激起了非遗工作者的思考,以校园为阵地,以学生为传授群体,非遗传承的发挥空间或许可以比想象还要大。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遗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学校教育的步伐不断加快,亦赋予非遗更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
新鲜力量
将非遗带进校园,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为非遗传播普及建构了更为便利的场所,更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庞大持续的新鲜力量。2022年,以刘庙小学烙画教育突破为契机,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教育系统,秉承活态传承理念,打造出具有泉城特色的“黄河非遗娃”文化IP品牌,从娃娃抓起促进非遗教育,同时进一步提升非遗传承范围和教育质量。
创立文化IP之后,如何让其生动活跃起来,进而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一项重大课题。“黄河非遗娃”形象由陶塑传承人王令涛用黄河泥创作而成,随后开发出面塑版、剪纸版、刻瓷版等,形象活泼生动,憨态可掬。通过文创开发等形式,“黄河非遗娃”设计形成不同的三大门类产品。“目前,我局已经注册‘黄河非遗娃’和‘泉城非遗娃’两个图标,形成版权保护,形象关联作品15类、文创产品30余款。将产品制造和销售委托给第三方进行市场运作,持续保持其活力。”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保护科科长闫莹介绍。
如果将文化IP品牌的开发比喻为其生命开启,持续运营品牌,扩大其影响力,便如同为其输送源源不断的营养,助其茁壮成长。在闫莹看来,若想让这份成长更强劲,就必须让文化活动做坚实的支撑,并持续丰富IP 内容。
以相关产品研发为例,每一项产品开发都有文化寓意,彰显文化特色。2020年,天桥区策划推出“非遗研学小书包”,内配有非遗材料包,保留非遗传统内涵,又易于操作,让孩子在动手中体验非遗乐趣。小书包被纳入“黄河非遗娃”体系,其内容不断丰富。据悉,当地现已推出沙画、老玩具、香囊制作等30款不同内容的产品;未来,品类还将持续扩充。小书包为参与活动的孩子提供学习之趣,同时,统一采买的非遗材料包也为传承人增添一份收入。
随后,这项IP涵盖的活动也愈来愈丰富。闫莹透露,在今年成功开展基础上,明年的“黄河非遗娃杯”青少年手工技能大赛规模将继续扩大,线上“非遗产学研平台”的文化资源容量也将继续扩大,不断丰富IP内涵,让其持续发光发热。
“黄河非遗娃”IP创立至今,已打造出一批黄河非遗研学基地、黄河非遗研学线路。“相关活动不仅要在天桥区生动开展,还要在黄河沿岸地区广泛推进,以黄河为纽带,带动沿黄九省区更多黄河娃投入非遗学习,彼此形成联动,唱响黄河合唱。”闫莹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介绍。
与此同时,在文化IP打造中,天桥区积累下宝贵经验。“‘黄河非遗娃’IP下的形象、研学学习资源、赛事活动,我们都申请了版权。这一方面是对IP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促使品牌运行标准化,便于在黄河沿岸地区孵化相关项目。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将这份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分享给非遗传承人、非遗从业者,进而带动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闫莹表示。
生动实践
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地融入当代的生产生活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方式,才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使之焕发新光彩。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天桥区非遗在校园成为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培养非遗传承人和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也成为非遗领域“两创”走深走实的生动实践。
在大多数地区,非遗多作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融入学校教育。天桥区则与天桥教体局教研中心课程专家及多所中小学合作,梳理语、数、音、体、美等学科与传统音乐、传统美术、民俗文化等非遗门类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的链接点,打造国家课程标准下的非遗课程,构建非遗立体化学习模式。
今年,济南65所学校参与到“泉润非遗文传校园”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之中,其中不乏将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特色者。济南市芙蓉小学是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在这里,非遗成为孩子们喜爱的学习内容。
“通过看、听、演、做等方式教学,非遗课程变得立体化,孩子们便从中沉浸式地体验非遗乐趣。目前,学校已经邀请鲁绣、盘铃木偶戏、烙画葫芦、糖画、面塑、剪纸等近20项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留在校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的责任,我们也全力促进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花。”济南市芙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杜鹃介绍。